回覆列表
  • 1 # 賽知教育

    想問題主這麼問的理由是要把人分成什麼樣的分類才能算答案。知乎小白強答一下,玩知乎兩年多,關注的問題不一樣,自然覺得階層也不一樣,這點也是知乎大資料帶來的優勢,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不一樣的知乎。答主平時泡知乎都是泡在一些金融,數字幣,歷史,生活中的好習慣,推薦好書,諸如此類的範圍內,所以看到那些答主和留言,還是感覺要努力讀書,才能有很多很犀利的觀點要學習,所以,知乎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有坊間傳聞,知乎的兩個神奇之處,第一:知乎er多是年薪50萬起步的高精尖,可我就是那少數派第二:從今年5.1以後要變為知乎er需要用自己的985,211畢業證註冊,以提高會員質量。理想化的一種傳說吧。不喜毋懟,手下留情就好

  • 2 # 翛然and飛廉

    以前有才的在天涯,現在都跑去知乎了”。

  • 3 # 雪牙GEEK

    知乎的使用者主要是年輕人和大學生居多,知乎的大V多為現實生活中的某一領域專家或者是意見領袖。

    從官方數字看,知乎日活躍使用者數漲勢喜人。2017年1月1850萬 ;9月2600萬 ;12月就突破了3000萬 。截至2018年3月,知乎註冊使用者達到1.4億,平均日活超過3400萬 。

  • 4 # 小司馬說

    知乎——中國網際網路領先知識社交平臺,中文網際網路最大的知識分享平臺。聚焦熱點話題,探討深度話題。被譽為最高質量的問答社群,各行各業的精英在這裡交換觀點觀點解決問題。

    知乎大事記

    ——2011年創立,為中國大陸社會化問答網站;

    ——2013年,知乎向公眾開放註冊,不到一年時間使用者由40萬攀升至400萬;

    ——2018年,知乎推出音訊付費產品“知乎-讀書會”;

    ——2018年5月,知乎擁有1.6億註冊使用者;回答問題數量突破1億;

    ——2018年6月,知乎正式宣佈“知識市場”業務升級為“知乎大學”。將為大眾消費者提供涵蓋通識知識、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等為父的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

    知乎目前的主要產品包括:知乎社群、知乎日報app、讀讀日報app;與此同時,知乎還包括為積極使用者和優質內容產生而編輯製作了知乎週刊、知乎電子書及其他出版物。(知乎新任形象代言人,劉昊然)

    (1)知乎的從眾效應,曾經有人用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微博之亂耳、無SNS之勞形」來描繪知乎社群的氛圍。而這一部分人加入知乎後,自我感覺是一種身份的提高,感覺能同一些精英、名人、大V在一個共享平臺,倍有面子。

    (2)知乎滿足了使用者分享的慾望,同時滿足了個人建立威望的人性所求!知乎抓住了人性中的一個優點,那就是“分享”。如果說微博等產品滿足了人的社交需求,那麼知乎則滿足了人最高層次的兩大需求:一是希望得到社會承認;二是在這個“往來無白丁”的精英社群,若回答的問題被其他名人、精英,點贊、或回覆,則自己內心得滿足感比任何激勵措施都讓人印象深刻難忘。(極光資料顯示,985院校大學生更加偏愛知乎)

    而且根據許多資訊調查平臺統計,知乎的活躍使用者群:學歷上,以本科生居多;年齡上,以年輕人居多,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尤其是在985高校,其下載量遠大於211及其他普通高校;其所在地域及城市分佈上也是以一二線城市居多,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

  • 5 # 撈金思維

    我個人認為知乎其實比百度更強大,裡面也是有著很多觀點值得我們去學習,知乎裡面有書城,可以在裡面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反正知乎我是經常用,一有不懂上知乎。然後回答這個問題,整天玩知乎的人 當然 我覺得都是 一些比較喜歡 勤學善問的人,比較喜歡思考(絕對沒有誇自己的意思)。知乎裡 對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就比較喜歡這樣的,批判性思維,就想自己肯定有自己的觀點,而別人為什麼有他的觀點,這時就可以和他爭論一番,最後得出結論。其實這不算吵架,就是批判性思維的特徵。所以,上知乎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還能交朋友老師,裡面好像還有付費的解答。當然 玩什麼都適可而止,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這樣子對自己都有好處,別人可能也會得到學習和提升。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果有不足之處,歡迎指出。我很樂意地去學習接受別人的看法,喜歡的可以點贊轉發或收藏噢,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場上的珊瑚手鐲是天然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