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點歷史

    “竇融歸漢”這或許是關於竇融最有名的故事了。

    竇融是東漢的開國功臣,但是其經歷卻頗為特殊。王莽時期,竇融曾在“新朝”政權任職,曾鎮壓過綠林,赤眉等起義軍,後來還是歸降了綠林擁立的“更始帝”劉玄。

    劉玄任命竇融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失敗後逐漸成了割據一方的勢力,據守河西。

    劉秀稱帝后,竇融權衡各方決定歸順劉秀,並協助劉秀擊敗隗囂,劉秀封竇融為安豐侯,劉秀率眾東歸後,仍讓竇融鎮守故地。竇融多次提出辭職,均被劉秀拒絕。可見劉秀對其的信任程度。

    幾年後,隴、蜀等地平定,竇融被召回洛陽。他又主動上交涼州牧和安豐侯的大印,但劉秀把安豐侯的大印還給了他,《後漢書.竇融傳》記載“賞賜恩寵,傾動京師”。竇融自知不是劉秀的舊臣,所以小心謹慎,多次辭讓爵位,劉秀表示留用。

    建武二十三年,竇融接替陰興行衛尉事,其弟竇友為城門校尉,竇融兄弟實際掌握了皇宮的衛戍工作。竇融非嫡系,又非舊臣,能得到這個職位確實非同一般。

    劉秀如此器重竇融,與竇融的口碑即為人處世的原則是分佈開的。

    人品不錯,《後漢書》記載,竇融“侍奉母親、兄長,撫養幼弟,內修品行”。

    政績不錯,據守河西的時候,竇融“政亦寬和”,防羌人擾亂,擊匈奴侵擾。將當地治理的井井有條。

    為人不錯,劉秀登基,竇融主動歸降,被委以重任,往往先是力辭,受召回京,主動上繳代表權利的印章。這些都給劉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此為人能獲得信任也就不足為奇了。

  • 2 # 史上雜談

    一、是誰,(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新莽末至東漢時期軍閥、名臣,雲臺三十二將之一。

    二、從小就是個孤兒。王莽末年,青州、徐州等地反賊四起,天下烽煙四起,太師王匡請擔當助軍,一起東征,欣然接受,投身疆場。王莽政權倒臺後,投降更始軍,在大司馬趙萌部下擔任校尉,不久後出任鉅鹿太守,作為一方父母官而為民執政,日子過得波瀾不驚。若不是後來有幸追隨光武帝劉秀,或許沒有機會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

    三、更始帝失敗後,天下再度陷入戰亂。便與河西一眾地方將領商議,今後該何去何從,而此時,漢軍首領劉秀的實力日益狀大,便有心歸附,與明君一同平定天下,由此,簡介中特別記述的“歸漢”的故事,亦成為後世廣為流傳的著名典故。

     

    四、光武帝劉秀即位後,一度對恩仇有加,授予他涼州牧一職,任命成為涼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並加封其為安豐侯,令他享受尊崇。當然也不負君王厚望,為官一任,照樣將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為東漢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3 # 眾森淼

    竇融為什麼獲得皇帝信任?像是他這種中途歸順之人,而且還是手握大權,皇帝難道不是應該百般提防才對嗎?

    戰戰兢兢

    劉秀絕對是歷史上最會用人的皇帝之一。從竇融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在他大業已成的時候,劉秀可以說是收回了幾乎所有大將軍的權力,唯有他竇融是一個例外,作為一箇中途加入之人,竇融可真的是有些誠惶誠恐。

    對於這樣的殊榮,竇融萬般無奈,他多次的向皇帝請辭,但是無奈皇帝就是不準,他也只好小心翼翼的伺候著皇上,對於諸多的事務都是十分的低調。

    他的小心翼翼使得皇帝皇帝也是對他十分的放心,畢竟心中有所敬畏,那麼竇融必然不會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和那些功勳權貴相比,竇融既有能力,而且低調處事,這樣的大臣留著對自己真的沒什麼壞處。

    實力

    皇帝敢信任大臣,自然是因為自己有能力去制服他,可以說,一般如果皇帝不是那麼的多疑,對於實力並沒有威脅自己的大臣還是比較放鬆的,比較即使是皇帝,身邊總是需要一些能臣,只要稍加防範就可以了。

    竇融也是這樣,在後來,因為竇融的叔叔犯了事情之後,竇融也被牽連,作為東漢時期的一個大家族,他處理起來竇融幾乎沒有廢多大力氣,可見即使是竇家,對比皇權還是弱了許多。

    所以呢?皇帝之所以信任竇融,還是因為竇融畏懼他,而且他又看中了竇融的能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竇融無法威脅到他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由奶奶帶大,現在六年級很懶,脾氣又大,事事要人督促,軟硬不吃該怎麼辦,求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