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北那朵雲
-
2 # 小福藏幣
大家好,我是愛收藏的小福,有朋友聊到這個瓷器是手工好還是模具好,那就必須交流一下了。
首先說這是兩個概念,不能單一去評判那個不好或者那個好,完全是看如何應用以及如何去度量。要知道純手工是說全部用手工拉坯形成的瓷器,這樣做出來的純手工瓷器就難以做到整齊劃一,純手工的瓷器,一般細細觀察瓷器底足,修坯處都有跳刀痕,並不是十分規整,部分地方還有接痕。但是純手工製作的瓷器質感好,用手觸控瓷器的底部深淺不一,底比較高,手感較重、質感好。同時因為人工製作,底部密度大,所以在燈光下看瓷器底部的顏色會比較深、胎底厚,越往上坯胎越薄。再有就是純手工製作的瓷器,把瓷器往上拋,它的重心是向下的。
再說模具瓷器相對規整,沒有接痕,瓷器整齊劃一,底與器身渾然一體。採用現代機器輪盤拉坯製成,放在平面上貼合的十分緊密,而且平面十分平滑,手工拉坯無論如何細緻,總不會特別的平整,這個特點一般在大尺寸的盤,碗上比較常見。
-
3 # 以瓷惠友
手工瓷器好,還是模具瓷器好?
從收藏的角度來講,當然是手工瓷器比模具瓷器更好、更具有收藏價值;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柴窯瓷器基本可以確認全部使用模具製造而成,但並不影響它成為“瓷皇”,宋代五大名窯也全部或部分實用模具,元青花以及明清官窯也都難免部分使用模具,也不影響其自身價值。
所以只要不是純粹為了省工、為了偷工減料,而是為了器物的標準化、統一化、完美化而使用模具的行為,都可以與純手工等同看待,沒有必要耿耿於懷、心懷忐忑、疑神疑鬼。
很多人看問題都極容易走極端化、靜態化、絕對化的路子,認為“手工瓷器”好,那就一定“模具瓷器”不好,無數歷史事實早已充分證明,好與不好只是相對而言,手段相同而目的不同,其結果自然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梅瓶、玉壺春等瓶類不可能一次性拉坯成功者,就絕對不如做成三接甚至是四接的模具進行批次生產的效果更好;另外就是一些異形器、花式器、方形器等都不是可以一次拉坯成型的,而且其器型也需要固化和固定,這都屬於必須要用模具的地方,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呢?是吧?
另外,在純手工方面今人根本沒有辦法和古人相提並論,若論心靈手巧、鬼斧神工、巧奪天工等方面的技術性、技巧性、技能性的東西,今人更是打馬揚鞭也難以望古人之項背,簡直不具有任何可比性而言,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我們在看待古人運用模具問題上一定要有客觀、冷靜、正確的觀點,而不能節外生枝、橫生枝節、以今揣古,硬性否定一切用模具的行為,這樣做不但荒謬絕倫,而且無知、無恥、無能、無道、無德到極致,必然墮落為“毀國賊”而不得善終!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上幾件必然使用模具的古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一試眼力。
唐-五代越窯翠青釉點褐彩鴛鴦蓋盒。
北宋汝窯鼎盛期清涼寺窯雙系六雲足板沿匜。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青花釉裡紅三獅繡球紋大錐把瓶。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無框六字三行篆書款椒紅釉金彩龍鳳呈祥紋賞瓶。
元青花花卉人物紋大梅瓶。
回覆列表
一直以來的,我都覺得手工一定比機器好,而機器一定是量產能力比手工強,直到自己做了這行,才發現,其實這種比較法是沒道理的。餐具手工一定比機器好嗎?不一定,優秀的手工作品比機器的好,而且好太多,做的不好的手工品就是浪費。再說量產,機器當然是量產上有優勢,但是去過景德鎮你就知道,手工的速度可以不輸機器!最後我想說,無論是手工還是機器,這些都只是製作的方式而已,關鍵還是在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