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移動終端小吳

    最早使用圓形錢幣的就是西班牙,西班牙的叫“本洋”,又叫“直洋”。然後就是墨西哥共和國早期發行的“鷹洋”,清末中國政府發行過“龍洋”。而這些錢在民國時期統稱為“大洋”。民國中期,老百姓普遍把袁大頭稱之為“大洋”,區別於1928發行的國幣(孫中山頭像,也叫孫小頭)。

  • 2 # 金石齋glf

    清廷對這種優質貴金屬貨幣“欲禁無由”,於是光緒十三年起開始允許廣東省自鑄銀圓。之後光緒二十二年湖北開鑄銀圓,此後江蘇、山東、直隸、浙江、安徽、奉天、吉林諸省亦次第推行。但各省所鑄銀圓花式各異,成色分量難免參差,此省所用之銀圓,在另省不為民眾所接受,因此在民間不如墨西哥銀圓流通無礙。其時關於標準銀圓重量,有一兩與七錢二分兩種主張。一兩是中國傳統的銀兩重量單位,而七錢二分是墨西哥銀圓的標準重量,也是各省鑄造銀圓的重量(實際重量有少許出入)。晚清各省鑄造的銀圓,正面字樣均為“某某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等字樣,背面為蟠龍紋樣及英文省名和“7 mace and 2 candareens”重量標記,由於蟠龍紋樣,則被華人俗稱為“龍洋”,逐漸,這些尺寸較大的銀元貨幣都被華人統稱為“大洋”。

    直到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度支部清理財政處才頒佈《銀幣分量成色章程十條》,決定銀幣主幣標準重量為一兩。但當時各省鑄造的銀幣重量多在七錢至七錢二分,與一兩銀圓互兌不方便,因此對這一規定持觀望態度,未見實行。收藏市場上可見一些一兩銀圓,正面為省名、年份和“大清銀幣”“庫平一兩”,背面鑄有雙龍和“壹兩”、“One Tael”。這種一般是樣幣,很少流通,真品價格高,但目前收藏市場上假貨也不少。

    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度支部以“一兩銀幣頗礙通行”為由,又奏請鑄造七錢二分的通用銀圓。標準銀圓既重七錢二分,面值不宜標為“一兩”。因此至宣統二年四月,度支部奏定《幣值則例》,規定七錢二分為本位銀幣重量,為一圓。同時還奏定《處置舊銀圓辦法》,稱舊有的各省銀幣,按光緒三十四年各省報告的鑄數,大約有四十餘兆之巨(4000萬枚。實際數字在2.2億到2.75億枚之多),難以收回改鑄,因此制定期限逐漸回收,以成色統一的新幣取代。但是到第二年,即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朝滅亡了,鑄造全國通用的新銀幣一事也被擱置了三年之久。到民國三年,頒佈《國幣條例》,按照宣統二年的這個幣值則例,於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天津的鑄造銀錢總廠開鑄第一批民國新銀圓,正面是袁世凱頭像,即著名的“袁大頭”銀幣(面值壹圓)。

  • 3 # 東聖168

    這個要從中國銀元鑄造歷史上來解釋了。

    清朝末年,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國外的貨幣大量進入中國,早期的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鷹洋以及英國的站洋等,用銀幣來換購中國的絲、茶和其他土產等物資,這些外幣以數量大、流通廣而著名,並一度成為中國市場上重要的流通貨幣。國內就將它們統稱為“洋錢”。

    清朝政府當時只有銀兩和銅錢在流動,與國外貨幣兌換不方便,且計算繁瑣,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很少流動。直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正面鑄有"光緒元寶"4字,上圈有"廣東省造"4字,下圈有"庫平七錢二分"6字,背面鐫有龍形及一串英文,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準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

    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頒佈《幣制則例》,將鑄幣權統一於中央,規定國幣以圓(元)為單位,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於十月發行。這些銀幣才逐步把國外銀幣擠出市場。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才開始鑄造“孫中山像”和“袁世凱像”銀幣來代替清朝銀幣的流動。

    大洋是清末到民國期間各種流通的"壹圓"型銀幣的統稱,基本屬性是: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法屬印支坐洋、日本龍洋、英國站洋、奧匈帝國"大奶媽"、(清朝)各種龍洋、甚至荷蘭的2.5盾、法國/比利時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說凡是符合這個規格的都可以認為是大洋。後來民國時期鑄造的流動銀幣也被老百姓稱呼為“大洋”了,

    只是沒有“洋氣”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四個月就吃了兩個月感冒藥對胎兒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