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士軒轅

    一個非英語的制度下,以英語為根本。拾人牙慧,只能會處處落後,步步跟不上。難以形成自己的理論,自然無法再成大師。

    民國所謂的大師,是因為當時中國什麼都缺,很多人又沒能力去國外學習,因此回國的隨便乾點什麼,都是創新,中國人沒見過,因此稱為大師。

    為啥說現在不能出大師,看看楊振寧就知道。

    首先,且不管楊振寧在國外有多少發展,科學成果。僅僅從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教書的一段視訊就知道。

    楊振寧教書過程中,使用大量英語摻雜漢語教學。這就證明,其在西方所學,只有一般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否則以楊振寧的科學知識,英漢轉化,那是分分鐘的事,根本無需用英漢雙語教學。

    也就是說,連楊振寧這樣的科學家,也需要先用英語開題,在用漢語解釋。這就說明,其只有一半成為自己的理論。

    楊振寧還有第二個例子。

    關於反對中國建設粒子對撞機的問題。

    且不管中國建設粒子對撞機是否必須要一定發現才有建設的必要,就說楊振寧以自己的物理知識,來隨意否定,就存在物理方面的不合理。那就是自己發現不了,也代表別人也無法發現。至於,把錢用到別處,這就是一個託詞。

    當然,中國科學家能不能通過粒子對撞機,可不可以發現什麼,現在不知道。但是用過,操作過,失敗過,這是未來物理髮現中的基礎,什麼也沒做過,就靠物理公式,來判斷,這不符合物理科學。

    也就是說,楊振寧這樣等級的科學家,理論聯絡實際的道理,還沒學會。從理論上說,楊振寧已經可以和西方頂級科學家相提並論。但從實際上說,楊振寧還沒把,理論轉化為實際。

    這就是為啥中國再難出大師的原因。

    理論,大家可以抄西方人的書,雖然困難,但終將可以學會。

    但是理論聯絡實際,目前還沒幾個中國科學家做出來。

  • 2 # 激思

    現代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唯分數說。當然對學生來說,分數很重要,但不能過分過高的追求分數,這樣會導致教育領城的很多問題,解決難度很大。

    首先導致學生學業太重。從小學到高中屬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學生長身體,心理成長的重要時期,書包越背越重,近視眼越來越多,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唯分數論,也使一部分學生逃學、厭學等現象發生,無形中把學生為分為三六九,影響學生的自信心。

    其次導致教育重分輕德。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學業成績上,而沒有時間顧及學生的德育教育,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被弱化,甚至知之甚少,愛家愛國等基本情感有時會蕩然無存。考察的標準只要分數夠高,家長學校就會心滿意足。

    第三會導致諸多的社會問題。各種培訓機構氾濫,奧數班,數理化天地生科科有培訓,從小學一直到高中,家長絞盡腦汁、疲於各種培訓班之間,經濟上也承受很大壓力,苦不堪言。家教成為了一種“時尚”,小學有的家長都要請家教,從初中到高中,科目家教彼彼皆是,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第四導致學生重分輕德。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兒不嫌母醜,精忠報國等傳統情感遭遇嚴重衝擊,導致了個別人對國對家的不忠不孝。

    存在的弊端,應與除之,防患於未然。

    一是基礎教育應重視德育,以及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從幼小的心靈上得到情感和傳統文化的薰陶,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家國。

    二是高等教育應唯分論。高等教育是學生技能技術的學習,必須嚴格考核。大學時期,學生已經成年,三觀已基本成型,這個時間段,強化分數意識,使每個學生能夠技高一籌,將來服務於社會,堅決改變“嚴進寬出”的局面。

    四是鼓勵創新創造。對有特殊潛能學生加快培養,對有創造發明的學生給予物質和精神上鼓勵,形成“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社會氛圍。

    總之,知義第一,得分第二。

  • 3 # 益智教育培訓

    現在教育的弊端是應試教育,太關注孩子的分數。“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鮮明地反映了當代考生的生活。中國式父母培養了很多高分低能兒。

    在教育的過程中,迷茫、失誤、痛苦對於人類來說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每個人都通過這些經歷獲得成長。為了孩子們儘量少經歷挫折、少走彎路,為了他們能夠幸福地生活,任何一個時代的父母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

    每個家長都是初為父母,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岸見一郎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自立”。

    自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自立的首要條件就是能夠對那些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和必須由自己來決定的事情獨立做出選擇。。

    重要的不是與別人不同,而是發現自身的價值,接納真實的自己。。

    【3】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明白別人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而活,進而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孩子從自立中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學會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從而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進而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 4 # 北山迦葉

    個人見解:大師都是在一個領域走的很遠的人,前期是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後期都是靠自己探索,並且還要有所建樹。

    關鍵就是在探索階段很厲害,探索階段完全靠自己,沒有可借鑑的東西。另外探索階段有時候是要打破原有知識體系和規則的,這個更難了,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深厚的知識儲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懷疑精神。

    我們是應試教育,再加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教育領域形成激烈的競爭格局。學校在為排名競爭,學生在為上好學校競爭,家長也在為孩子將來而努力,各種培訓班,提分班推波助瀾,圍繞分數不亦樂乎!

    競爭是必須的,但過早的讓孩子們參與競爭是否有利於孩子成長?還有競爭力度應該控制在什麼程度?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實踐。

    本人不提倡過於自由的教育,教育就是要有適當的引導力度,適當的競爭力度,既嚴肅又活潑。

    應該看到,應試教育在短時間內為我們培養了大量知識分子,為中國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競爭形勢的不斷變化,面臨的競爭壓力與日激增,我們對高階人才的渴求成為必然。

    應試教育顯然在高階人才的培養上有些力不從心。

    如果非要說最大的弊端,恐怕就是評價標準的單一性以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性。

    教育要是想培養大師級人物,一定的聰慧能力、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懷疑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打字太累了,直接回答最後一問吧!

    教育最終目的是使人成長為一個積極的能為人類發展能做出正向反饋的人。

  • 5 # 肉丸子653

    首先要宣告的一點是,自從77年恢復高考後,中國的教育制度是正確的。

    這點毋庸置疑,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大因素上得益於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培養了大量的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還是頂層科學家們。

    以上的點稍微懂點的應該不會反駁,噴子除外。

    我本來就是搞教育的,現在的教育我覺得有兩個大的弊端。

    一個在於老師,一個在於學生。

    老師主要的問題在於幹了大量和教學無關的事,這個一線教師應該很清楚。

    學生的問題在於平均主義。

    本來學生當中有很多天才學生,他們想接受更多知識,但迫於形勢,只能在18歲時和其他同學一樣,參加一場早就可以完成的高考,被迫學一些無關痛癢的知識,做一些可有可無的試題,浪費自己寶貴的青春。

    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校去行政化,建立特殊天才學校。

    在一部分天才帶領下,我的國才可以奮勇向前,而不是浪費他們寶貴的青春。

  • 6 # 李說天下

    現在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社會功利性太強了,整個社會價值觀有很大問題,現在社會很多學生大學畢業之後,就要面臨著買房的壓力,沒有房子沒法結婚,沒有房子小孩上學就不能上公立的,就好花很多錢去上私立的,這樣家裡的經濟壓力更大,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社會只有物質提高了,文化水平才能提高,民國時,一個大學教授一個月工資,是幾百大洋,少的也有幾十大洋,當時北京故宮邊上的四合院,一年租金也就幾十元,試問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出來學生,一路辛辛苦苦讀到博士學位,好不容易30多了,進入大學裡面教書育人,但是這個時候他的父母覺得終於盼出頭了,終於可以享清福了,這個時候他老婆天天催他買房子,不然小孩生下來沒有地方上學,他用6位數的祕密,默默的開啟自己有五位數的存款,一籌莫展,他還有心思去搞研究嗎?好不容易舉全家之力買個小房子,孩子也生了,家裡揹著巨大房貸壓力,老婆等產假休完就去上班了,家裡老人來看孩子,老人也意識到家裡的經濟壓力,看孩子的同時也在小區裡撿一些紙板賣錢,從小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從小就有了些性格缺失,這個博士怎麼能心平氣和的去傳授自己所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路的方向,怎麼能給學生指路,沒有整體文化素養支撐的社會,一切以金錢至上,有錢就是成功,這樣的價值觀,怎麼能出大師,現在不是教育的問題,現在小學生學的東西太多了,而是社會價值問題,如同中國的企業,什麼賺錢做什麼,這樣怎麼能培養出百年企業,沒有物質保障,沒有信念支撐的社會,怎麼能培養出常青藤大學,怎麼培養出大師?

  • 7 # 北京格物致新文化傳媒

    教育者,第一家庭教育,在家族文化精神和教子人文理念的引領指導下遠作,由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以及他人組成強大的教育團隊,思想統一,目標一致,憑德而為量力而行,教學相長共同成長。學習教子教孫的科學知識理論,掌握教子教孫的科學管理經驗。向古人討教學問智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敏而好學,盡心盡力盡責。向今人探討經驗學問,確實做到不恥下問說到做到,一心一意一事。

    愛子有方,教子有道,引導性情,開闊志向,培養才能,鼓勵氣勢,糾正過失,容忍差錯,啟發智力,挖掘潛力。只有苦下功夫才能教養雙贏,潤物無聲,自然成熟。教育,點燃智慧之火焰,培養,耕耘天賦之土地,多在雪中送炭,少在錦上添花。教育,靈魂與血脈的言語,謹言慎行尊重賞識。教育,風骨與風雨的碰撞,隨機應變有攻有守。

    教育者,第二學校教育。幼兒教育非常關鍵,大師,大家,培養的天地,啟發的樂園。由陽剛的氣勢和慈善的包容組成,陰陽結合剛柔相濟。自然發展快樂成長,不能傷天賦不可害品德,強迫,過早,違規操作。過憂不及,中庸之道,推敲醞釀。小學初中,發揚牛的精神吃青草咀嚼組織而成奶,學習蠶的勇氣吃桑葉咀嚼組織而成絲。把知識文化醞釀成智慧學問,把性格天賦耕耘成道德價值,由壓力到動力,由物質到精神。分數名次只是一時的學習憑據,不是一生的智慧才華。翅膀硬飛得高,腳腿硬走得遠,經風雨見世面,走南創北,光憑名次名校是不夠的,光靠分數坐位是不足的。

    教育目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者人生有尊嚴,生存有價值。教育理想,最大理想是家族人才興旺發達富裕,民族德高望重偉大強盛。

  • 8 # userstarting

    我的觀點反而覺得現代教育普遍是不錯的,出不了大師本身是個有待商量的結論。人們口中的那些民國大師,放到現在,不過是工程師。但我仍然敬重崇拜那些大師,是他們偉大的精神和智慧,高尚的人格品質,讓我們後輩有了成長的基礎。

    至於科學家,我們那批高考出來從事科研工作的,說實話,科研這個領域,大多數比較早的優秀人員,也要50歲後才會有所成果,我這裡指大多數,少數天才例外。而且那種天才我認為是天命加於身的,已經超出了什麼教育制度的限制,不在討論範圍內。至於真正我們現在完整教育產業鏈出來的,理科到底什麼水平?現在最大的80後才40歲,定論尚早。

    但是,工科工程師領域,如果真的按照民國那些標準的話,我們已經是量產大師了。名字不舉例了,因為現在這種環境,都已經稱呼優秀的工程師了。橋樑,鐵路,道路,航天,造船,軍工………在無數的工科領域都已經是在不斷進步,都是現代應試教育出來的人們不斷接力著。包括被卡脖子的晶片等領域,每年也都在進步。

  • 9 # 啟心武道

    有個視訊,孩子在臺上發瘋般重複喊叫“我要考上XX大學!!”

    校方雲勵志。

    還有眾多不惜重金花錢送國外讀書的,等等,眾多不惜血本地重視教育,卻是盲從、痛苦、低效而己。

    38年間,朋友、同學兒女,有的在平凡甚至艱難生活氛圍中,卻成了棟樑之材,而花了巨大財力投入的,卻沒有達什麼效果。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等。但做到“什麼用?”

    家長,老師瞭解孩子嗎?學生自己是否能認知他有什麼長短優劣、適合幹什麼?

    並不容易。

    當官、發大財,不是成功唯一標準。38年前某市高考狀元,落寞如同門衛與破產國企相伴。他嘆息沒有去南方創業或從政。他五十多歲,屬一城頂尖成績優秀人材,但他至今卻並不知:他並不適從政與創業!卻適合大學當老師!

    這是性格決定的。

    一個小學文化者,卻成了企業家。

    如果一個人做適合自己的工作,則如懸崖髙空走鋼絲般,他人覺驚險高難,而適合者舉重若輕,並不懼怕。

    “四十不感,五十知命”,這樣優秀聰明、考試成績厲害之人尚不知命,有人六、七十歲還不知命,何況眾多天天眾多奔波辛苦者!

    教育的目的是,及早發現不同人的特點,因勢利導,促其順應其天命、天賦、天性,而舉重若輕地實現自己的天命。

    如曹操問有識人之明的名人諮詢自己是何人材?高人說他“亂世之奸雄。”

    諸葛亮的天份為其師友推崇。

    所以孔子千年受尊崇,是其最早擅長識人,並倡導不同的人不同教育~量體裁衣、因材施教。研究觀察學生的天性之不同,而予適合他的教法。

    有人懶惰無為,孔子嘆曰“朽木不可雕也!”

    同樣一件事,張三不可做。而李四應立即去做!這是孔子識人而區別的教育方法。

    觀不同人之優劣短長而予啟迪,揚長避短,化腐朽為神奇,人盡其材,盡其用,可謂人生成長、成材導師。

    所以,研究學習古先哲育人之道,且不談儒家思想,讓每個人走上成材之路,派上不同用場,那麼,將產生巨大的人才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地範圍,一個班,一個學校,各色人等,各自天生具有不同天賦、喜好、擅長。有人天生適合從軍,從體育、當老師、當商人或企業家……等。

    龍有龍路,蝦有蝦路。那麼,一邊授以基礎知識,一邊發現、鼓勵、尚試,促其走向發揮天性優勢的路上,是教育的任務。

    另一方面,大師級或只能平凡,要看其家族遺傳背景。

  • 10 # 重返本真1980

    先說說您提出的為何“再難出大師”。

    其實不出大師未必是壞事,反而是好事。大師出現,往往出於如普遍的“禮崩樂壞”、戰亂不絕、人心思變等特定歷史環境中!為什麼?因為那時候大多數人不具備正常思考的條件,努力活命尚且是難題又如何在精神世界裡去建構和創造?而正是因為這樣極端的環境,反而容易觸動和催生個別覺悟者去洞察世界和世道人心。反觀整個人類歷史,幾乎所有大師出現的時代都是亂世或者激烈的變革時期。

    而在所有的“太平盛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扁平或者同質化,自然也不需要什麼大師來指引,也很難再有什麼“大師”橫空出世。

    再來說說現在教育的最大弊端。

    任何時候的教育都有弊端,被不少人極力推崇的民國時期的“大師”時代,其實在一個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無法接受教育的時代,並不值得過多懷念,甚至可以說恰恰是那個時代的“黑暗”才造就了“大師”,凸顯了“大師”。這是我們認識當下教育現狀的一個前提。

    當前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育本身被當做經濟競爭的手段被大大強化,教育成了市場經濟的輔助工具,而遠離了化育身心、啟發心智、追求本真的目的。考核教育成效的指標就是分數競爭,就是資源競爭。教育的市場經濟化的結果導致教育本身的不平等,進而導致更大的不平等。比如,在家長們越來越多的焦慮不安,各種拼爹搶資源,從而使真正安心讀書、探求學問失去了空間。

  • 11 # 姜發生Boy

    現在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學孑喪失了理想,報效國家的赤子之心!想當年走進教室,聽到老師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同學們要學好知識,將來好建設祖國!試問今日讀大學的,讀研的,出國讀愽士的,有幾個想到是為報效祖國的?!說實在的,大多數都是為了自身的前途,找個好工作,過好自已的小日孑!有幾個像錢學森那樣放去優厚的待遇,舒適的生話而挆奔祖國,報效國冢的!

  • 12 # 瑞豐131

    現在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教育嚴重偏離了教育!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引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開發學生的潛力,為孩子將來的發展提供最大的幫助。

    現實中卻不然,金錢社會讓教育變的功利,片面追求升學率,造就了考試機器,精緻的應試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職稱、績效、名次,打破了教育的整體效應,讓學校在森林原則下,把學生打造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句話,教育嚴重偏離了教育,教育系統本身就缺少了培養大師的雨露!

    社會上也沒有了成就大師的土壤,每一個人,不得不淪落為金錢、房子等等的奴隸,成為大師的夢想被現實打得粉碎,誰還會為大師而奮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吃別的奶粉上火,想換一款好消化的奶粉,有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