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閏土看歷史

    (立嫡立長制)

    但由於封建社會立嫡立長的制度,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只好立朱高熾為世子。他更喜歡的是性格和武略都十分像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時常把他帶在身邊隨軍作戰,教授用兵之道。

    朱高熾由於行動不便,不能在戰場和武功方便獲得父親的歡心,但這也造就了他沉穩的性格,他喜好讀書,對於各類經典達到手不釋卷的程度,久而久之就與父親和弟兄們的性格截然相反。朱棣看重的是能在戰場上奮勇作戰的驍勇之材。 而朱高熾卻儒雅隨和,深知禮儀,言談舉止無不透露著仁主風範。這讓泥腿子出身的皇祖父朱元璋十分喜愛。朱棣再怎麼看不起這個兒子也得顧慮自己老爹的想法,於是也讓當時的大學者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教育世子讀書學習治理政事的方法,而朱高熾尊師重道,自然也博得朝中文官的尊敬。

    公元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蹤,於是他便自己當了皇帝。第二年改年號永樂元年。當時他並不忙著立太子,因為他打心眼裡看不上朱高熾,而且更願意讓朱高煦來做繼承人。他曾派人監視朱高熾是否有什麼不軌的舉動,無奈朱高熾這個人處理事物很是精明,待人接物又十分溫文有禮,愣是讓人挑不出毛病來。

    永樂二年五月,大學士解縉、黃淮上奏朱棣,要求朱棣根據祖宗法度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朝中文官一致贊成,並且提到朱高熾種種仁君風範。但朱棣仍舊下不了決心,因為在靖難戰爭中,自己親口暗示過二兒子朱高煦,將來做了皇帝就立他為繼承人。解縉看出皇帝的心思,就勸朱棣說:“陛下有那麼好的一個孫子,怎麼能不立世子為繼承人呢?”

    原來朱高熾本人雖然臃腫肥胖,跟父親截然相反,但他的長子朱瞻基卻十分英氣勃勃。朱棣對這個長孫是十分疼愛,在他降生時曾高興的稱讚:“我有這麼一個好孫子,真是大明之福啊!”為了自己這個長孫日後也能做皇帝,朱棣終於下定了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

  • 2 # 白話歷史君

    朱高熾胖得快走不動道,並不代表其就因此被取消了繼承皇位的資格,以貌取人這一條標準,怎麼都講不通。人家康熙還滿臉麻子呢。

    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按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他就應該是太子。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明祖訓》

    所以,出身是朱高熾被立為太子的關鍵因素。

    而朱棣武將出身,常年征戰沙場,對於朱高熾這種連走路都費勁的胖子,估計也不會有太大好感。反而是次子朱高煦,為人勇武,頗有朱棣年輕時候的風範。特別是起兵靖難之後,朱高煦和父親朱棣,在戰場上共同拼殺,生死與共,這種背景下結下的感情更是深厚。

    單從個人喜好來說,朱棣更喜歡朱高煦。但他最後依然選擇了朱高熾,因為他知道,朱高熾才是自己最優秀的兒子。

    朱高熾雖然身體一般,但腦子好使。

    此人端重沉靜,大智若愚,不僅行政能力強,而且德行極佳。無論是朱棣靖難南征,還是驅虜北伐,朱高熾在後方都將一切打理得僅僅有條,全然找不出什麼缺陷。

    要知道當時建文帝可是派人送信給朱高熾,讓他大義滅親,然後承諾不追究責任,還給其裂土封王。但是朱高熾沒有背叛自己的父親,同時還領軍守住了北京城,保住了朱棣的老巢。

    否則,就算朱棣和朱高煦再怎麼勇武,也免不了被釜底抽薪。所以,靖難之役,朱高熾功不可沒。其作用堪比劉邦之蕭何,曹操之夏侯惇。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他穩坐太子之位。

    而再其後的太子生涯中部,朱高熾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朱棣遠征時,一般都是由他以太子身份監國。其不僅將內政治理的井井有條,還保證了朱棣多年來南征北戰的糧餉供給。朱棣的永樂盛世,有他朱高熾一半的功勞。

    當然,這麼講或許有些虛無縹緲,畢竟誰也不知道朱棣是怎麼想的。但是,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朱高熾的德行威望,贏得當時朝中許多重臣的支援。比如大學士解縉、黃淮以及楊士奇等等。比如當初立皇太子,大學士解縉、黃淮就力挺朱高熾。

    而這些人可都是朱棣手下的重臣,他們的意見,朱棣必須要考慮。如若不然,他就得為朱高煦再換一套行政班子,就如同當初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大殺開國功臣,其實就是為朱允炆剪除威脅,為他更新系統。

    其實,對於朱高熾當太子,朱棣是沒多大意見的。他唯一擔心的是朱高熾的身體,其肥胖多病,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掛了。所以他當年才會對朱高煦說:“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

    從這句話裡也看得出來,朱棣是想讓朱高煦做太子的備胎,而不是取而代之。

    但是,這唯一的擔憂,也被解縉用“好聖孫”三個字搞定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是個厲害人物。這個皇長孫打小就討朱棣喜歡,他的出現給朱棣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就算朱高熾身體不好掛掉了,自己這個孫子也可以補上,他就是大明朝的未來。

    所以,結合以上種種因素考慮下,朱棣最終還是選擇了長子朱高熾,而不是他更喜歡的次子朱高煦。

  • 3 # 御指點江山

    太子為國之儲君,廢立都是大事兒,在位的皇帝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哪個兒子可以為皇帝。

    朱高熾雖然殘疾,又肥胖,但是並無過錯,不能僅因為他身體的缺陷就將他拋棄,而且朱棣一共4個兒子,小兒子從小就夭折了,而另外兩個兒子都不合適。

    因為朱高熾有個好兒子

    朱高熾不入朱棣的眼,自古人們都看重顏值,朱棣也不例外。但是朱高熾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

    據說朱瞻基出生那個晚上,朱棣做了吉夢,醒後聽人報告說長孫出生,忙去檢視,發現這個孩子長相不凡,也堅定了發動靖難的決心。

    此外,朱棣還著重培養朱瞻基,給他找最優秀的老師,出兵時也帶著他去歷練,並帶他深入百姓家,讓他了解民情,這都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好聖孫”,解縉的話更加深了朱棣立朱高熾的決心。

    朱高熾自身的優勢

    朱高熾比起他的弟弟們老實多了,而且仁愛,很受愛戴,雖然沒有朱棣那種馬上拼搏的衝勁,但他一直謹慎也沒有犯過錯,作為嫡子,他是有資格成為太子的。

    反觀朱高煦,生性凶殘,非常跋扈,爺爺朱元璋讓他去京城學習,他也不好好學,態度輕佻,這讓朱元璋都很不喜歡。

    爺爺不喜歡,母親徐皇后也認為他的性格有問題,再加上群臣喜歡朱高熾的也不在少數。

    另外朱高煦和朱高燧還曾經參與奪,朱棣也知道,只是因為是自己的兒子,所以不好動手,這也更讓朱棣反感他們,太子之位也更與他們無緣。

    結語:朱棣曾對朱高煦說過“勉之,世子多疾”,也許是有感而發,也可使是一種權術,但這句話確實給了朱高煦希望,他這一生,多次為了朱棣鞍前馬後,還曾救過朱棣的命,才能和長相都不比哥哥差,可偏偏不是長子,也沒有兒子比朱瞻基強,註定了與太子之位無緣。

  • 4 # 平沙趣說歷史

    朱高熾是因為胖,所以導致腿腳不利索,要人扶著走,這並不是說他有殘疾,他的健康問題主要是肥胖帶來的,他在位十個月就去世,跟他過度肥胖拖不了關係。

    而胖,其實就是朱棣討厭朱高熾的主要原因,可討厭歸討厭,立儲君是國家大事,是不能完全看個人情感的,要綜合考慮。

    朱高熾在位時間雖短,但還是很有作為的,撥亂反正,赦免了不少建文舊臣,糾正了甚至廢除了不少朱棣在位時期的惡政,因此廟號都被上為仁宗,可見其寬仁,是當時上下都認可的。

    當然,朱高熾的執政時間其實不止十個月,朱棣在位時期,經常跑去親征,那國家大事得有人處理把,自然是太子監國,朱高熾在監國過程中,雖然受制於父親,但表現的也是可圈可點,讓朱棣看到了他的閃光點。

    總的來說,朱棣明白朱高熾會是個寬厚的守成之君,而且朱高熾又是嫡長子,兒子又很優秀,朱棣為了未來考慮,立朱高熾為太子並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

  • 5 # 張傑談史

    其實朱高熾也並不是殘疾,這個題目說的,其實朱高熾這個人就是喜歡吃東西,很胖,看起來沒有朱高煦帥氣而已。

    《明史》裡也說“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這就很有意思了,什麼幼端重,其實說的就是比較胖而已。

    朱高煦和朱棣很像,所以朱棣在帶著朱高煦時,大概給他許了諾言,但是朱棣登基後,並沒有兌現,其實也好理解,因為朱高熾本來就是嫡長子也沒啥錯誤。

    (圖片大概看出來,確實朱高煦比較胖)

  • 6 # 歷史小知

    至於為什麼要立他為太子

    首先它是嫡長子,在朱棣未起兵前就已經是燕王世子。

    朱元璋恢復漢家天下後,就極力恢復漢家禮制,這一治國理念被朱棣所繼承。當然也包括皇位繼承製度,當中的嫡長子繼承製。

    其次朱高熾文治武功都是有功無過

    其次文治,朱棣上臺後好大喜功,並多次對外征戰而朱高熾以太子身份監國,將國家治理的僅僅有條,而不至於使得朱棣步隋煬帝的後塵。

    最後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深的朱棣喜歡。

    朱棣在朱高熾未死的情況下就隔代立了朱瞻基為皇太孫。因此要使皇太孫繼位,那麼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就不能有變。

    也因此朱棣雖多次表示想廢掉太子,立次子朱高煦為儲君。但終沒實行。

  • 7 # 愛歷史的王同學

    朱棣為什麼立殘疾的兒子為太子?首先,你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朱高熾也就是你所說的太子。他只是過於肥胖,導致身體虛弱。至於為什麼要立他為太子,原因應該有這幾條。

    第一、嫡長子制度

    第二、朱高熾比較有能力

    嫡長子制度

    古代基本施行的都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按照這個制度,朱高熾當然是太子的第一候選人。因此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朱高熾就被立為世子,等到朱棣做了皇帝他被立為太子也無可爭議。

    儘管朱棣比較喜歡他的二兒子朱高煦,認為他和自己很像。而且在“靖難”之時,朱棣經常和朱高煦說:“世子身體不好,你要加油啊(世子多疾,汝當勉勵之)”。

    (朱高煦劇照)

    朱高熾比較有能力

    儘管朱高熾幾乎當了一輩子太子,當皇帝還不到一年,但在朱棣五次出征之時,都是朱高熾監國,並且處理的事情都恰到好處。而且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熾留守北京,穩固後方局勢,並且以萬人擊退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可以說,朱高熾能力相當出眾。

    而且,在他登基做了皇帝后,改變朱棣大興兵戈的做法,而是選擇與民休養生息。正是朱高熾的這些決策,才開創了“仁宣之治”的局面。

    (朱棣劇照)

    他有一個好兒子

    朱高熾的兒子,就是後來的明仁宗朱瞻基。朱瞻基小的時候,朱棣就很喜歡他,再加上他是皇長孫,因此就被封為皇太孫,並且他多次跟隨朱棣征討北方。

    這一點倒是和朱元璋很像,朱元璋比較喜歡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因此在朱標(即朱元璋立的太子)死後,他被封為皇太孫,在朱元璋百年之後繼承皇位。

    正是因為朱高熾的這個好兒子,讓朱棣看太子還比較順眼,因此就沒再提過換太子的事。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正是“仁宣之治”的開啟,使得明朝前期積累了一定的財力以及軍事力量。

    (朱瞻基劇照)

    【結語】

    正是因為這些,才使得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而不是朱高煦。同樣,朱高熾也用事實證明了朱棣當時決策的正確性。

  • 8 # 就這些動圖的事兒

    《明史》對朱高熾的評價是: 在位時間不足一年,用人行政,善不勝書。 假使老天能讓他多活幾年,涵濡休養,德化興盛,絕對可以與漢朝“文景”之治相媲美。 以上是後話

    最簡單的情感:肯定是朱棣喜歡這個兒子啊,瑕不掩瑜。

  • 9 # 做好一個真正的人

    明朝有兩位有名的短命天子,一位是在位時間十個月的天子明仁宗朱高熾,一位是在位僅僅一個月的天子明光宗朱常洛。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僅僅在位十個月而已,但是歷史評價卻很高。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拿下皇權後,天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當初朱棣想把位子留給作戰勇敢很像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熙的,但為什麼後來還是選了身為殘疾的朱高熾呢?

    朱棣喜歡朱高熙是因為他是能征慣戰的勇將,在靖難之役中,戰功卓著。不但如此,朱高熙還多次救過朱棣的性命,朱棣得救後非常感慨的說: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

    朱棣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你大哥朱高熾身體不好,他如果死了,皇位就是你的。從話裡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非常想讓跟自己相像的二兒子繼承大位。

    自古傳位的最常用的規矩就是立長,朱高熾是朱棣的大兒子,立他名正言順,況且朱高熾還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任命的燕王世子。

    明朝的內閣成員也支援朱高熾作為太子繼位,明成祖朱棣也沒有辦法改變內閣成員的決定。太子朱高熾雖然身體不好,還有殘疾,但是他性格非常仁義,贏得了滿朝文臣們的擁戴。

    他也非常睿智,靖難之役,他駐守北京,抗住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居功至偉。明成祖朱棣數次北伐,他均坐鎮監國,國事並沒有絲毫耽誤,所以他治國理政的能力也是值得稱道的。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高熾後繼有人。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

    在明成祖朱棣對考慮傳位給大兒子朱高熾,還是次子朱高熙的時候,大明第一才子解縉說了三個字“好聖孫”。

    朱棣馬上聯想起朱瞻基,這樣明朝至少三代不會出現大的波折,所以朱棣最終下定決心,選擇了朱高熾。

    朱高熙為人太過於陰險,為了皇位他不惜多次陷害兄長朱高熾,他的卑鄙行為赤裸裸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這種人也沒有多少老臣扶持。

    最終朱棣還是選擇了身體肥胖,腿腳不利落的大兒子朱高熾,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沒有錯,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短暫,但是還是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 10 # 世界的五彩斑斕

    傳說朱棣對這個太子很一般,但是太子的兒子卻很中意,覺得是可以交付江山的好繼承人,所以,這也是有個聰慧的兒子的好處!更重要的是,這個兒子相對來說,比較大氣一點,繼位起碼不會對其他的兄弟們大開殺戒,這個估計也是朱棣的考慮因素之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潤發最好的電影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