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裴哥說健康

    從數碼相機出現的那天起,人們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人眼是多少畫素?

    畫素並不是一個非常客觀的數字,因為畫素本身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每個畫素的尺寸是一樣的,而且畫素對應出來的解析度是均勻的。簡單來說,畫素這種東西只適合顯示器的平面產品,用來描繪人眼這種高、精、尖的“裝置”就有些太簡單粗暴了。

     但是畫素依舊是可以說明一定問題的。

    根據各自的演算法,有人覺得是500萬,也有人覺得是100億,還有一個5.76億這麼一個看起來超級標準的數字。

    實際上人眼睛的畫素會有多少呢?大約是單次成像500萬—1000萬之間的數字。

    那麼這種差異化數字合理呢嗎?個人為這反而是符合現狀的情況。我們從很小歲數的時候就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看物體的能力千差萬別,更不要說是測試資料了。

    人眼可以變焦嗎?

    人眼只能對焦不能變焦。

  • 2 # 椰子大人

    頂多500萬,應該對比的是攝像機而不是相機。只有中心點的清晰,旁邊其他的因為焦距的問題虛化了。但人眼相當於攝像機,眼球觀察時是不斷抖動的,速度還非常快。最厲害還是大腦,能時時處理,而且很多是預載入和腦補合成的…人眼無極對焦…速度飛快,目前的機器無法比擬

  • 3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與相機相比,人眼不僅在解析度方面,而且在幀頻和感光度方面都有很好的細節處理能力。

    基於以上人眼解析度的資料,讓我們先試一個“小”例子。想象一下你面前90度乘90度的景色,就像透過一扇敞開的窗戶看一個場景。畫素數量將為90度* 60弧分/度* 1/0.3 * 90 * 60 * 1/0.3 = 324000000畫素(3.24億畫素)。

    在任何一個時刻,你實際上並沒有察覺到那麼多畫素,但是你的眼睛會在場景中四處移動,看到你想要的所有細節。但是人眼確實能看到更大的視野,接近180度。讓我們保守一點,用120度作為視野。

    然後我們會看到120 * 120 * 60 * 60/(0.3 * 0.3)= 5.76億畫素。

    人類視覺的全形度需要更多的百萬畫素。這種影象細節需要一個大尺寸的照相機來記錄。

    人眼不能變焦。

    我們不能改變我們眼睛的焦距,因此我們只能用我們的透鏡(晶狀體)和光穿過不同厚度的透明物體的物理原理重新聚焦到不同的距離。

    晶狀體是凸形(中間較厚)或凹形(外側較厚)結構。人眼利用凸透鏡的特性,將光聚焦到眼睛後部(視網膜)的一個點上,在該點上,稱為桿狀和錐狀的光敏神經檢測光和暗以及顏色, 當我們近距離觀察物體時,晶狀體放鬆,允許更多的液體進入晶狀體,並使晶狀體中間變得更厚,然後影象聚焦在視網膜上,以獲得更遠的影象,晶狀體肌肉收緊,以在更遠的視網膜背面產生影象。

  • 4 # 漂亮1366

      畫素問題:

      人眼球內的視網膜內約含有600萬~800萬個視錐細胞,12000萬個視杆細胞,視錐細胞負責識別較強光線的顏色,視杆細胞負責感知較弱光線的輪廓和明暗變化。

      (大腦內的視覺中樞)分析(眼球內的視覺細胞)提交上來的(幾百上千萬束的感光資料)的時候,浮現出來的影象,也不是那種一放大就由一個個畫素格子組成的影象啊,這種影象是一片主觀感覺,而不像精準的MP4影片檔案。影象之中細微輪廓的界線,就像“模擬波形”的概念,而不是“數字化取樣”的概念。所以它並沒有界線分明的“畫素”。

      對焦:

      你閉上一隻眼,然後做實驗,把手機拿的遠一點,把食指舉到螢幕與眼睛之間,當你看指紋的時候,螢幕裡的字是不是看不清了,當你專注看螢幕內容的時候,螢幕裡是不是又變清晰了。這就是眼球裡的晶狀體收縮或舒張,造成的對焦效果。

      變焦:

      從一大片視野中選取一小部分細節,再把這塊細節放大顯示,就是變焦了。

      打比方說明大腦可以使眼睛變焦:

      小明能看到小美和小麗湊在一起幹啥事呢,也能觀察到小美有沒有戴戒指,也能觀察到小麗有沒有戴耳環。然而,當小明看她倆全景的時候,並不容易觀察小美手指和小麗耳朵的細節;當小明觀察小美手指的時候,又不容易觀察小麗耳朵的細節,也不容易看清全景。這說明,大腦專注點以外的景物常常變得朦朧,而且專注點可寬可窄。我覺得這種效果挺像相機的數碼變焦的。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健身到底是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