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帥工作室

    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中國酒的歷史,可以上到上古時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古代一些文人騷客很是愛酒,甚至說是無酒不歡,那麼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什麼喝酒能喝好幾壇才會醉呢?

    其實古人喝的是發酵酒,酒度不高,應該在10度以內!(由酒精殺菌作用決定),

    先秦時代釀酒,兼用曲、櫱兩種酒母,到了漢代,以櫱釀造的醴逐漸消失,漢人制曲,多以麥為原料,有大麥、小麥、細餅等多種酒麴。到唐代,釀酒技藝較之魏晉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出現了以大米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養而成的紅曲,有更強的糖化力和酒精發酵力。度數達到8、9度上下。

    北宋的時候採用了“連渣拌飯法”,把米蒸好了冷卻後拌入曲渣,一年四季根據時令的不同放的酒麴或大或小,這樣做可以使酒更醇,度數可以達到11-18度。技術落後的窮鄉僻壤,酒品質估計差點,酒精度三五度的都有,跟啤酒差不多。怎麼喝就看喝酒的場合和個人的酒量了。在宋末的時候,遊牧民族把蒸餾技術傳入中國,中國酒精度數越來越高。

    我們現代人通常把酒作為一種實現功利的工具,卻忽略了酒最本真的東西。古人把飲酒視為一種養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迴圈,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處,對人的健康是有益無害的。

    而現在人喝的蒸餾酒是將酒精進行提純,酒度通常高達30到50度,所有問題應該回答了!

    為何動不動就要喝好幾壇酒?

    並不是古人的酒量比較大,我們看到電視劇或者文藝作品中很多豪飲者,對壇而飲,武松也有喝十八碗的經歷,之所以這麼喝,主要是為了解渴,而不是像現在的烈酒,越喝越渴,古代這麼低度數的酒,喝個十碗八碗不算多吧,試想如果你喝的是醪糟,估計肚量大一點的都有可能喝十八碗!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千杯不醉的理由吧。

  • 2 # 自律加恆心

    在很早以前,華人就有了飲酒的習慣。最早的記載可以追述到殷商時期,當時的人就非常喜歡喝酒。所以,才會有紂王沉溺於酒色亡國的故事。後來周朝建立,周公還專門寫了一篇《酒誥》,專門用來告誡後人,不要沉溺酒色,應當以紂王的事蹟作為前車之鑑。

    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喝的酒,基本都是自己釀造的為主。釀酒所需的原料,也都是平時耕種的糧食。他們把高粱和稷煮爛以後,加上酒母后釀造。釀酒的時間並不算長。

    有一些釀酒的人,只用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拿來喝了。這種只釀一個晚上的酒,被稱為酤(gū),味道比較甜。這種酒後勁不大,適合不怎麼喜歡飲酒的人。

    也有釀造時間比較長的酒。這種就一般被稱為酎(zhòu)。相對來說,它會更烈性一些。但釀造過程,也比較耗費時間。在漢朝的時候,皇帝曾把這種列為祭祀時專門使用的酒。

    在這兩種酒以外,也有更烈的酒。一種叫醲(nóng),這是一種味道更為濃烈的酒。

    所以,如果看到古人動不動就十碗八碗的喝酒,不要以為他們酒量一定很好,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喝的其實帶有一點點酒精的飲料。

    現在科技如此先進,完全可以復原古人的釀酒工藝。

    ① 浸米

    釀酒第一步,將米浸泡在水中

    可以促進澱粉的水解

    ② 蒸飯

    經過蒸煮的糧食

    使澱粉受熱吸水糊化

    更利於發酵

    也就是冷卻過程

    迅速把蒸熟的糧食溫度降低至

    適合微生物發酵繁殖的溫度

    ④ 落缸

    根據不同風格,用不同方式

    投入米、麥曲,酒藥等各種原料

    等待酒發酵

    ⑤ 開耙

    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和CO2

    抑制酵母菌發酵

    人們透過發酵期間的攪拌冷卻

    能有效調節發酵溫度和適當供氧

    ⑥ 壓榨

    發酵成熟的酒醅透過壓榨

    來把酒和糟粕分離

    ⑦ 煎酒

    煎酒也就是滅菌

    這一步有利於黃酒的生物穩定性

    使醛類等不良成分揮發

    經煎酒的黃酒要趁熱灌入陶壇

    或罐中貯藏

    即大功告成

  • 3 # 絲絲看世界

    古時候,比如唐宋時期的酒都是發酵的米酒,用糧食釀造的,度數也比較低,跟現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說古人能夠開懷暢飲。直到元朝的時候才出現高度的蒸餾酒。

    杜甫說“濁酒一杯家萬里”,這個濁酒就是發酵以後還沒有過濾的米酒。而李白不一樣,李白喜歡也喝得起清酒,清酒是把渣子過濾掉的酒,喝起來更可口。

    現在超市裡賣的米酒、黃酒,就是古時候人們喝的糧食酒,所以,現代的人依然可以釀造得出來。

  • 4 # 一頭倔強的小驢

    古代的白酒就和現在的酒釀差不多,頂多就有點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憐,要不古人怎麼可以千杯不醉呢!

    中國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其餘五種是白蘭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國白酒在工藝上比世界各國的蒸餾酒都複雜得多,原料各種各樣,酒的特點也各有風格,酒名也五花八門。

    中國白酒在飲料酒中,獨具風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白酒相比,中國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擬的風味。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宜人,五種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氣馥郁、純淨、溢香好,餘香不盡;口味醇厚柔綿,甘潤清冽,酒體諧調,回味悠久,那爽口尾淨、變化無窮的優美味道,給人以極大的歡愉和幸福之感。

    中國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數這樣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國家是罕見的。近幾年,國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數,有不少較大的酒廠,已試製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現市場初期,大多數消費者不太習慣,飲用起來總覺著不夠味,“勁頭小”。

    90年代初,城市消費者已經開始習慣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較好的品種了。

    白酒以前叫燒酒、高糧酒,建國後統稱白酒、白乾酒。為什麼叫白酒、白乾和燒酒?白酒就是無色的意思,白乾酒就是不摻水的意思,燒酒就是將經過發酵的原料入甑加熱蒸餾出的酒。

    白酒的名稱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麴酒、瓜幹酒等,就是以高粱、大麴、瓜幹為原料生產出來的酒。有的以產地命名,如:茅臺、汾酒、景芝白乾、曲阜老窖、蘭陵大麴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範公特曲等。還有的按發酵、貯存時間長短命名,如:特曲、陳曲、頭曲、二曲等。

    二鍋頭、回龍酒等,則又是以生產工藝的特點命名的。二鍋頭是中國北方固態法白酒的一種古老的名稱。現在有的酒仍叫二鍋頭。現在的二鍋頭是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間餾出的酒。真正的二鍋頭係指制酒工藝中在使用冷卻器之前,以古老的固體蒸餾酒方法,即以鍋為冷卻器,二次換水後而蒸出的酒。

    所謂回龍酒,就是將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為回龍酒。

    中國白酒起源於何時,眾說不一,尚無定論。

    一種說法,起源於詔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

    ”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燻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蕩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薑不可與燒酒同用。

    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說的“燒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單從名字相同還不可定論。有人認為中國民間長期相沿,把蒸酒稱為燒鍋,燒鍋生產的酒即為燒酒。但燒鍋之名起源於何時,尚待考證。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論據尚欠充分。

    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

    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徵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

    ”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藥物學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

    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中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

    米酒。

    華人開始種植米穀(還沒有葡萄)所以最早喝的是米酒。

    葡萄屬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實,為落葉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產於歐洲、西亞和北非一帶。

    考古學家們根據出土文物證實:人類最早喝的酒,不是啤酒,而是兩種不同的酒:葡萄酒和米酒。

    而且,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的歲月裡,離開現在大約一萬年前,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尚在矇昧中剛開始農耕不久的“野蠻人”就開始喝酒。

      米酒的製作方法:

    1.先用水將糯米(或大米)泡半天,漂洗乾淨,然後蒸熟成米飯:

      在蒸鍋裡放上水,蒸屜上墊一層紗布,燒水沸騰至有蒸汽。將糯米撈放在布上蒸熟,(約一小時,自己嘗一下就知道了),嘗一嘗糯米的口感,如果飯粒偏硬,就灑些水拌一下再蒸一會,蒸好後盛到發酵用的容器中(電飯鍋、湯盆或者塑膠、玻璃容器 ),用勺攪幾下,涼至不燙手的溫度(30左右利用中溫發酵,米飯太熱或太涼,都會影響酒麴發酵的)。

      2.拌酒麴:

      用勺將糯米弄散攤勻,將酒麴均勻地撒在糯米上(稍微留下一點點酒麴最後用),然後用勺將糯米翻動,目的是將酒麴儘量混均勻。

      3.儲存:

      用勺輕輕壓實。抹平表面(可以蘸涼開水),作成平頂的圓錐型,中間壓出一凹陷窩,將最後一點酒麴撒在裡面,倒入一點涼開水(目的是水慢慢向外滲,可以均勻溶解拌在米中的酒麴,有利於均勻發酵),但水不宜多。

      4.發酵:

      將容器蓋蓋嚴,放在適宜的溫度下(30℃左右),如果房間溫度不夠,可以用厚毛巾等將容器包上保溫);發酵。

      5.中間可以檢查,看有無發熱,發熱就是好現象。1天后就可以嚐嚐。完成發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氣味芳香,味道甜美, 酒味不沖鼻,(時間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時間長,酒味酸味就濃,但太沖也不好),大約發酵24-48小時,將容器蓋開啟(有濃郁的酒香就成了),加滿涼開水,再蓋上蓋後,放入冰箱(為的是終止發酵)或直接入鍋煮熟(也是停止發酵)。米酒。

    華人開始種植米穀(還沒有葡萄)所以最早喝的是米酒。

    葡萄屬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實,為落葉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產於歐洲、西亞和北非一帶。

    考古學家們根據出土文物證實:人類最早喝的酒,不是啤酒,而是兩種不同的酒:葡萄酒和米酒。

    而且,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的歲月裡,離開現在大約一萬年前,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尚在矇昧中剛開始農耕不久的“野蠻人”就開始喝酒。

      米酒的製作方法:

    1.先用水將糯米(或大米)泡半天,漂洗乾淨,然後蒸熟成米飯:

      在蒸鍋裡放上水,蒸屜上墊一層紗布,燒水沸騰至有蒸汽。將糯米撈放在布上蒸熟,(約一小時,自己嘗一下就知道了),嘗一嘗糯米的口感,如果飯粒偏硬,就灑些水拌一下再蒸一會,蒸好後盛到發酵用的容器中(電飯鍋、湯盆或者塑膠、玻璃容器 ),用勺攪幾下,涼至不燙手的溫度(30左右利用中溫發酵,米飯太熱或太涼,都會影響酒麴發酵的)。

      2.拌酒麴:

      用勺將糯米弄散攤勻,將酒麴均勻地撒在糯米上(稍微留下一點點酒麴最後用),然後用勺將糯米翻動,目的是將酒麴儘量混均勻。

      3.儲存:

      用勺輕輕壓實。抹平表面(可以蘸涼開水),作成平頂的圓錐型,中間壓出一凹陷窩,將最後一點酒麴撒在裡面,倒入一點涼開水(目的是水慢慢向外滲,可以均勻溶解拌在米中的酒麴,有利於均勻發酵),但水不宜多。

      4.發酵:

      將容器蓋蓋嚴,放在適宜的溫度下(30℃左右),如果房間溫度不夠,可以用厚毛巾等將容器包上保溫);發酵。

      5.中間可以檢查,看有無發熱,發熱就是好現象。1天后就可以嚐嚐。完成發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氣味芳香,味道甜美, 酒味不沖鼻,(時間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時間長,酒味酸味就濃,但太沖也不好),大約發酵24-48小時,將容器蓋開啟(有濃郁的酒香就成了),加滿涼開水,再蓋上蓋後,放入冰箱(為的是終止發酵)或直接入鍋煮熟(也是停止發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來了,有哪些避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