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守望者
-
2 # 奇趣講史
由今甘肅、寧夏和新疆構成的西北地區,按自然地理和古代的民族與經濟狀況,大體可分為天山以北、天山以南和河隴三個區域。
天山以北區域位於新疆天山山脈以北,阿爾泰山以南,主要屬準噶爾盆地。盆地中部是沙漠,外圍有優良牧場,為蒙古大草原的向西延伸部分。清代以前,經濟以畜牧業為主,與蒙古草原在民族、經濟、文化諸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絡。立國蒙古草原的民族,在勢力強盛時往往要越過阿爾泰山與天山間寬廣的河谷地帶,統治準噶爾盆地及天山山脈,並與中亞國家發生聯絡。有的民族在勢力衰弱時,也要退入盆地,或沿此向西方草原退卻。
天山以南區域位於新疆天山以南,由中國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所構成。盆地主體部分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塔里木河及其支流環流於盆地北半部,匯注於沙漠中的湖泊。此外,還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河流,它們以高山雪水為水源,消失在山腳之下的沙漠中。河流兩側的平原因有河水灌溉,宜於發展農業,成為沙漠中彌足珍貴的綠洲。
由於這一原因,天山以南區域歷史上是農業民族的家園,與天山以南的遊牧社會適成對比。因居古代東亞和南亞、中亞陸上交通要衝,民族遷徙比較頻繁,有時甚至導致主體民族的改變。
公元前2世紀,西漢王朝的政治勢力進入天山南北,在一些戰略和交通要地駐兵屯田。此後,中原王朝在其國力強盛,能夠控制西域時,都要採取類似的作法。不過,它們設定郡縣的地區主要在靠近河西走廊的天山東段,其餘地區概行羈縻,不干預當地政治。古代漢族人民往這裡的遷徙,總的說來數量有限,除天山東段外,均未在當地人口中佔有一定的比重。
所謂的河隴,乃沿用唐代的說法,指今甘肅和寧夏。全區地貌複雜,其中,今甘肅烏鞘嶺以西,直達新疆東部邊境,稱為河西走廊,南北山峰夾峙,中間荒漠廣佈,綠洲串連其中,為古代連線西域和中原的交通要道。烏鞘嶺以東相當於今甘肅東半部和寧夏南部的區域,屬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以北的寧夏平原則屬鄂爾多斯高原的一部分。
西漢武帝時擊敗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大批遷入中原的貧民。此後,黃土高原皆以農為主,而河西走廊和寧夏平原則因民族遷徙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農牧變遷。
控制河西走廊後,朝庭重視當地的農業,畜牲業發展,從內地移民到西北,讓當地百姓富足安康!
-
3 # 真水無香35288840
霍去病收復了祈連山,光復了河西走廊,建立了四個邊關重鎮,張掖,武威,酒泉,敦煌,徹底收復了河西走廊,打通了西域外交。
回覆列表
不用一萬年,滄海變桑田
感謝邀請,說到西北,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塞外戈壁,黃沙漫漫,氣候乾燥。以至於唐人有“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句子。但是,在漢代,西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可以說和我們的印象是大相徑庭。西北地區不僅漁業資源豐富,而且是水草豐美的上佳之地。到了兩漢之際,西北甚至成為民眾爭相遷徙的世外桃源。不禁讓我們感嘆自然環境變化的迅速,與天地造物之神奇。
根據西北地區所出土的漢簡我們可知,在當時的西北不僅存在大量豐富的漁業資源而且有較為發達的漁業交易。西北《居延新簡》當中的“寇恩簡”記錄了這樣一個情境,有一個叫做寇恩的人是當地的一個小官吏——粟君家裡的下人,有一日粟君派遣他運送4000條魚去集市上變賣。這就證明當時的西北地區,存在一次性4000條以上的漁業交易,而且這在當時還應該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因為這個叫粟君的人基本上只相當於村長一級,比他地位還高的大有人在。這就告訴我們,在當時的西北自然環境是非常好的,水是生命之源,有充足的水資源自然會生長出茂盛的植被。當時的西北地區還是優質的牧場,水草豐美,官府就是在這一地區培育良種馬。這也難怪西北地區常常遭到匈奴人的入侵,可能還是為了草場和水源。
地勢險要,世外桃源雖然,西北地區緊鄰匈奴,但是自從武帝之後,匈奴的主要生活範圍開始遠遁。西北地區受到的騷擾較少。而且憑藉關隴和祁連山,這裡也可以有效抵禦來自中原的戰亂。新莽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起義軍燃起的戰火將整個中華大地燒的通紅。但是,河西地區以及整個西北地區卻因為地理優勢,免於受到戰亂的侵襲。加上當時時任河西五郡大將軍的竇融治理有方,當地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內陸的世族也紛紛開始向河西遷徙,這也是東漢時期,武威、張掖,涼州等地湧現出大量世家大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