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偉說love
-
2 # 雲隨風遠
謝邀。日復一日、同一模式機械似的工作、生活,逐漸將人的注意力,固化在某一範圍內,弱化了對其它事物的關注,沒了嚮往物件。故在任何的時候、任何情況下,生活一旦沒有了依盼,節日就成了雞肋。現在物質的豐富多樣,外來文化的交織;傳統節日的漸漸淡化,將以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可避免的日趨式微。
-
3 # 想想起個什麼名呢
社會風氣不同,說白點,人情味少了,現在講的是物質生活,攀比。就算聚在一起 ,有多少是正常聊天的,還不是聊,我有多少多少產業啊,我上次去哪裡玩,運氣差啊 ,一次就輸掉幾十萬幾百萬啊....這叫啥?是不是叫炫耀?以前是不管去到多遠,都有一顆過年了,一定要回家團聚的心,現在呢?有錢的,多數選擇去旅遊,沒錢的,直接不回家了。理由“沒錢啊,哪裡好意思回家過年,那不是丟人嗎”各種各種的因素,就造成了,年味越來越淡.....
說真,科技.經濟越來越發達,但人也越來越忘本...想來有些悲哀!
-
4 # 夢裡芳華253979359
謝謝邀請!我就說點主要的。比較能代表年味的有1,包餃子。2,貼春聯。3,掛紅燈籠。4,買很多年貨。5,放鞭炮。6,穿新衣服。7,吃年夜飯。當然過去還有單位發電影票,去看電影。農村有逛年貨大集。殺豬宰羊等,扭大秧歌,跑旱船等。如果我們拉開歷史的時間來看,就明白了。就說我小時候,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那可是生活很艱辛,物資供應非常匱乏的年代。一年到頭就等著春節這天吃頓餃子。平時吃粗糧,很多時候是吃不飽的。人們都普遍穿舊衣服,有很多人穿帶補釘的衣服。鞋子家裡也是媽媽工作之餘,一針一線做的布鞋。所有的商品都是發購物票,數量非常少。非常緊缺。那個時代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電話。遠方親人有事寫信要一週左右才能收到。家裡沒有存款。穿的衣服你要拿布票去買。也沒錢買紅燈籠。可以買點少量的鞭炮讓小孩樂一樂。一年到頭就等過節時換新衣服新鞋子。過節了才能吃一頓餃子和肉。那時候人們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過年啊。在說現在物資供應極大豐富。沒有缺的東西了。沒人穿舊衣服。要買啥,在網上點幾下就下單了。沒多久快遞就上門了。吃的更是五花八門。你想吃的象過年,天天就都是年。你愛吃餃子那跟本不用等到過年。馬上就買肉餡想包就包。要是嫌麻煩,馬上就去飯店酒樓。拿起選單就點餃子。不一會兒就端上來了。你想穿新衣服,去大商場啊。服務員會幫你選到最滿意的衣服,包你高興。你想看節目看電影電視劇。開啟電視。或電腦智慧手機就行了。至於買很多年貨,那就不必了。因為你平時隨時都可以下單購物。家裡幾乎沒有缺的東西。你平時想吃的東西隨時都可以吃到。所以等到過年時你的興奮勁早就提前透支完了。啥都吃夠了。平時服裝就挺新的沒有等過年時換新衣這個需求或期待了。所以人們普遍感到年味越來越淡是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會高速發展的結果。具有必然性。因為就我們現在來看,你想過年天天都可以的。所以過去的那種期待消失了。這是很正常的。
-
5 # 午夜聽心
感覺現在過年沒以前有味,主要是現在的生活好了,過年吃的跟平常吃的沒多大區別。古人說:”身在福中不知福”,任何事情習以為常了,就感覺不到它的吸引力了。
回覆列表
為什麼現在過年總覺得不如以前“有味”了呢?最有“過年味道”的事情有哪些?
這跟我之前回答的“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味道,是社會變了還是我們變了?”差不多,在此我再補充說明一下。
過年總覺得不如以前有年味了,對於我來說,
1.因為我家被拆了,現在轉住到小區了,所以從農村跨越到城市這個大的跨度,讓我覺得城市的年味沒有農村的年味重了。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之前背政治,背了這麼一句話“改革開放是正確之路,是強國之路,是富民之路”,一點也沒有錯誤,隨著改革開放,人們從解決溫飽到現在的還算富足,已經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了,還記得以前一到過年就等著外地打工回來的爸爸帶回來很多好吃的,威化餅乾,巧克力,大白兔奶糖什麼的,那現在呢,平時就能吃到的東西,根本不需要等到過年。
4.不能放煙花爆竹了,這可是古老中國傳承下來的傳統,現在這都被取締了,也讓我感覺少了那麼點年味。
那麼,最有過年味道的事情是什麼呢?對我來說,首先是我正在睡眠中,被爸爸點著的香薰起來,然後起床吃一碗家養雞的雞絲麵的場景,還有就是耳朵一整天有大半時間都被爆竹充斥的聲音,還有就是晚上十二點能看完煙花再吃雞蛋,現在的我,就這些,讓我覺得最有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