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
2 # 洛神公子
首先,晉代尚“韻”,“韻”可以做“韻律”、“韻味”、“風韻”來講,是有藝術規律和藝術品味的。主要用“耳朵”、“嘴巴”聽覺和味覺來感受視覺的美。
“晉韻”就是兩晉時代書法中的獨特氣質,是在“魏晉風度”的特殊時代和特殊的文人生活方式影響下的產物。這個時期的書法作品欣賞起來就像聽“瀟灑的高雅音樂”。是隸書到楷書、行、草書的日益完善。有“東床快婿”王羲之、“竹林七賢”、“嵇康絕曲《廣陵散》”、“劉伶病酒”、“阮籍青白眼”……等狂放不羈的“活神仙兒們”。服用“五石散”、“對酒狂歌”、辯論《易經》、老莊思想的“清談”,……當時的書法也是這些風流人物審美意識形態的表達,還有東晉“王、謝”為代表的“名門世家、世族文化”的特徵,也是一種超脫現實、追求“出世玄學”的生活方式。
其次,宋代尚“意”,“意”可以做“意境”、“意趣”、“意象”來講,簡單的就是說看起來“有意思”、“有趣味”、“有想象”。就像看“魔術”的新奇感、看盧溝橋的獅子“姿態萬千”。“杯酒釋兵權”的崇文抑武現象、由宋徽宗為代表“書畫皇帝”“們的大力倡導並自身實踐,皇家貴族和政治家文人們的共同參與,對以“蘇、黃、米、蔡”書法為代表的宋代書法發展有極大影響。
“兩宋”和“兩晉”都是中國歷史上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矛盾尖銳的特殊時期,都是前期的“大好河山”到“渡江政權”而渴望“北定中原”、“收復河山”。動盪不安的社會局面、流離失所的真情實感。皇族和文人士大夫共同擁有的“家國情懷”、“社會擔當”,文化和政治息息相關。這些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藝術源泉。
-
3 # 悠悠山房
書法的角度不是很瞭解,但是在古琴界通常有唐圓宋扁的說法,就是說唐代的琴通常外形圓潤,體積大,宋代的琴長度和厚度略小,這和每個時代的氣質有關係,而氣質這東西和時代的風水有關係,而時代不可複製。很遺憾我們聽不到唐代和宋代的琴家所彈的琴音,但是能夠看到那時候的斫琴師的琴,就如現在可以看到古代文人留下來的真跡,略微梳理一下那個時代的風采,當然和學識性情有關係,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一開始所說,和時代的氣質有關,我們再怎麼努力,也肯定無法達到晉韻和宋意。但是,我們有現代的氣質,日後我們成為古人的時候,不曉得怎麼形容我們這輩人呢。
三個時代的琴,看出來了嗎?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可以這麼理解。晉人“尚韻”宋人“尚意”。其實只是一種表現手法而已。與時代的審美無不關係。風格是透過技法技巧以及筆法的應用來體現的。中國古人發明毛筆是非常有智慧的,我感覺非常神奇。同樣是毛筆能寫出風格各異的作品來。你看篆書,隸書,草書,魏碑等用同一支毛筆完全可以寫出來,但是用筆技法技巧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不同的風格。“尚韻”“尚意”也是不同的風格當然手法也有區別的。
我們就拿王羲之與宋徽宗比較一下。他們具有代表性。王羲之的這幾個字幾乎每個字都是獨立,每個點畫每個線條,起筆收筆,透過他的手法能把每個字寫活了,每個字神態十足,韻味溢於言表。每個字實與虛,筆斷意連,每個字都很險卻能做到每個字平正。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高超精湛的用筆技法和他對每個字的神態結構掌控的遊刃有餘。風格與個人的審美肯定有關聯的。由於在當時王羲之的書法非常受人喜歡,許多人臨摹學習他的風格從而形成晉人“尚韻”。
宋徽宗與米芾非常有代表性。宋徽宗的《千字文》與懷素大草《千字文》韻味相差非常明顯。每個筆畫寫的很實,尤其是米芾他的折寫很標準,折就是折,他不像王羲之寫的折,王羲之寫的折是折中有轉,轉中有折。所以王羲之的書法看起來很圓潤。你看米芾的書法很少寫圓潤的。他的折就是寫的標準,折角很分明。典型的“意”很十足卻少了“韻”。宋徽宗的《千字文》很少出現敗筆,每個字寫的很實,與懷素的《千字文》卻少了“韻”。整幅字給我感覺寫的很實每個筆畫寫的很到位。我們從三點水說起。《千字文》中出現許多字有三點水。宋徽宗寫的三點水,與懷素寫的三點水。“韻味”一看便知。宋徽宗的三點水寫的也非常美,但與懷素三點水卻少了韻味。懷素三點水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你能體會到險絕所以很有韻味,回味無窮。宋徽宗三點水寫的實在,典型意味十足。大家可以去對比一下。
所以書法的風格與審美與個性與你的功力與你的悟性是有直接關係。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我是江上人隨便說說而已!望大家一起探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