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阿維啊

    這個可能和他自己的身份以及出生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

    他劉伯溫首先是一個讀書人。這個在歷史上有著很多的讀書人就是騎驢走的,比如為後世創造出推敲這個詞的那一個。還有詩仙李白,也曾經流傳過許多有關於自己的騎驢的故事。而且很多都還富有詩意的。

    再者,他劉伯溫出身於鄉下。青田,應該是記得沒錯的。想一下,在青田的鄉間小道上,劉伯溫一天勞作之後,牽著驢回家,或者在驢背上吟詩一首,這個其實也很正常的。畢竟他也是一個文化人。

    不過,或許劉伯溫也是騎過牛的吧。只是歷史演繹的過程中,終於不能這麼來隨便的去描述。因為,騎牛的話,很多時候的第一印象就是放牛娃吧。也許是約定俗成的了,也說不定。

    至於騎馬,他一個文人,或許真的是不喜歡吧,或者爬不上去也是很有道理的。

  • 2 # 吳鴻彥

    1.讀書人,知書達理,自由自在;2.示弱,營造適宜生存環境;3.職業,大凡謀土,如諸葛亮、司馬徽、張良等都胸懷若谷,深藏不露,喜歡驢性。

  • 3 # 有些歷史太調皮

    有句話說劉伯溫“人不離驢,驢不離人”,可見他和驢是有不解之緣的。

    至於為什麼要騎驢,簡而言之,就是他喜歡。

    ▶俗人騎馬,騎驢與眾不同

    劉伯溫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當過元朝的官,差一點也做了明朝的宰相,一生狂傲,他從來不以俗人自居,做事總要標新立異,騎驢不正好滿足他這一願望?

    ▶生性散蕩,不喜歡繁瑣小事,驢的特點就是慢節奏

    縱觀劉伯溫一生,幾次被下崗或主動辭職,期間甚至有長達8年的時間,什麼都沒幹的隱士生活,完全不難想象,他在那種慢節奏生活中,騎著毛驢在鄉間小路上悠哉地構思詩句,欣賞風景,古代,許多文人都這樣,所以這不足為奇。

    ▶騎驢看唱本,是一種無比自信的體現

    從劉伯溫與朱元璋“君臣論相”的橋斷中,可以看出來,即使到了不惑之年的他,依然滿滿的自信,甚至自負,他最後對朱元璋說:“這滿朝文武,確實沒有一個人比我強,但我真不想當宰相。”這是多麼的自信和狂傲,當然,他這一席話,也要了他的命,這裡不多說。

    ▶他對現實的不滿,伴隨著他終生,騎驢可能是他妥協於現實的表達吧。

    劉伯溫從小被稱為“神童”,博覽群書,精通天文、地理、、軍事、治國安邦之道,但他命運不濟,先是遇上腐敗到骨髓的元朝,後來好不容易,遇到朱元璋,然而朱元璋懼怕他的才幹,疑神疑鬼,使得他的才華沒有被展現出來。

    所以,他騎毛驢,很可能是毛驢帶給他一些精神上的自我滿足,如此而已。

  • 4 # 一半秋色

    文人喜歡騎驢,武士喜歡騎馬。這是為何呢?

    原因有三:

    一是,咱中國是個產驢大國,毛驢非常多,但馬不多,而且大多用於軍事,普通百姓根本沒有馬,更不能私自養馬。

    在唐朝,殺一匹馬,要判徒刑一年半。宋朝有“保馬法”:國營馬場的馬分給有條件的農民飼養,免除徭役,給予補貼,但要是養死了一匹,要賠償上萬元。

    普通人別說騎馬,就連見到馬的機會都不多!

    毛驢的出現可以說順應時代之所需,毛驢繁殖能力強,能吃苦耐勞,能負重,能馱人,是馬最合適的替代品。

    二是,馬比較高大,性格暴躁;驢比較矮小,性格溫順。文人比較纖弱,手無縛雞之力,讓他們騎著高頭大馬,似乎比較費力,要是一個不小心,從馬上栽了下來,說不定就損失了一代文豪。

    相比起來,毛驢比較矮小,容易騎上去,而且毛驢性格溫順,比較聽話,容易操控,非常適合文人墨客,當然也有犟驢,但畢竟是少的。

    三是,騎驢比較酷。

    古代大咖都騎驢,譬如唐代李白、杜甫、李商隱等等,宋代蘇軾,要說騎驢最有名的要數張果老了!

    張果老還是倒騎驢的,之所以倒騎驢,是因為與魯班打賭打輸了。

    魯班修了趙州橋之後,自信無人壓垮它,張果老不信,於是與魯班打賭,張果老要是輸了,就倒騎驢,魯班要是輸了,就學驢叫。

    後來,張果老騎著毛驢慢悠悠地過來了,毛驢身上有兩個麻袋,一個裝著泰山,一個裝著華山,然而,毛驢經過趙州橋面之時,雖然壓的吱嘎響,但就是沒斷,張果老願賭服輸,從此之後,就倒騎驢了!

    因為有張果老倒騎驢在前,後人為了沾沾仙氣,便紛紛效仿了,似乎只要騎著毛驢,便是得道高人,便與凡人不同了!

    劉伯溫喜歡騎驢,怕也想沾沾仙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老年人減肥畢竟不同於年輕人,中老年人該如何健康地減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