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6
回覆列表
  • 1 # 儀表雷雷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這兩句出自儒家典籍《大學》,就是說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把自己德行修到最好。

    知其所止:《蜀書.先主傳》講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這個道理。許多人在生活、工作過程中,就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找不準自己的定位,就會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情,導致人際關係混亂,事業處處受阻。現在人出現的迷茫就是缺少國學修養,對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沒有很好的傳承。

    《大學》告訴我們,做好學問的目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從知其所止開始。知其所止方能心定,而不被外物所擾,心思定下來才能靜氣,不至於被情緒所困,做出錯誤的盤斷,靜而後能安就是平心靜氣方能安心分析問題,安而後能慮,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慮而後能得,找到根源徹底解決問題,這就是《大學》告訴我們對待問題的處理方式。

    止於至善:就是知道什麼時候停止,懂得進退之道,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

    漢初三傑的韓信,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漢朝建立後被藉口謀反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春秋楚國的范蠡,輔佐越國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

  • 2 # o筆尖上的國學o

    “知其所止”和“止於至善”都是儒家經典《大學》裡的話,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高度概括!

    說實話,對於現代人的影響是選擇性的,我們普通人在古代連學習的資格都沒有,這些經典一般都是為帝王服務的,是古時候有身份的人立身行道的規範,對於我們普通人在成為企業家,成為高階管理者之前是一個境界所在,可以提前積累,以備以後成材所用嘛!

    “知其所止”如何知道止於哪裡?在社會中如何守住自己?

    白話來說,無非就是找準自己的定位!

    用《大學》的話來解釋就是: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中國人交,止於信。”

    我們為人子,為人父,要知道孝慈。

    為官者要仁政,為事者要尊敬,尊重自己,尊重上級,尊重工作本身!

    這就屬於找到自己的定位,但具體到我們自身如何能在社會的大染缸裡完成“保始之徵”呢?

    孔子說,“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很多很多類似的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面對誘惑也好,面對困境也好,尊重自己的良知!

    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本性都是純良的,尊重自己的善惡之心,每個人都可以是聖人!

    那麼也就有了止於至善這句話,至善是什麼呢?

    “止於至善”至善是什麼?找到至善又能怎麼樣?

    至善就是本性!

    就是現在講的德智體美勞前面都加上個“大”字,大德,大智這一類品德。

    這些東西確實要靠修煉,要靠磨礪,因為我們出生於社會,成長於社會,很多優秀的品質會隨著我們涉世越深越隱藏的毫無蹤跡!

    我們把向外的探索與尋求,轉化為向內的審問與沉思,你會發現你的精神力量,關於精神力量的事兒我不多說,只能意會,如果感興趣,推薦看看《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看完後會讓你找到自己該做的事,怎麼去做,是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

    心智是具有創造性的,你的一切外在條件和人生際遇都是你心智的習慣性和支配性所影響造成的!

    毛主席14歲也被父親停了學,但他一直堅持讀書,他立志要走出韶山,終成一代偉人!

    所以我們不要懼怕環境,恰恰是環境能讓我們更加優秀!

    “止”是一種沉澱,夢想更要信念!

    每個人都不相同,學習能力有高低,為人處世也有高低,很多人意識不到自己的迷茫,這便是不知自身所止,不知止於何處!

    作為學生,就是要積累自身,努力學習,不要豔羨浮華的世界!

    作為上班族,就是要在平臺上磨練自己,提升自己,不要執著於百八十塊的不公平!

    作為創業者,就要靜心探索,不斷改善,不要想著一夜暴富!

    面對夢想,先要沉澱自己,再拿出為了夢想一往無回的信念,你就能夠成功,祝你成功!

    珍惜擁有,感恩關注,一起進步!

  • 3 # LAK帶你遊世界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

    王陽明釋“至善”為“性”,即本性,人類的本生是純善無惡的,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歷史的解釋雖然表達有異,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通過道德修養而達到並保持人類最高的善

  • 4 # 月亮林地的鵪鶉

    止於至善,來自艮卦,由艮卦的智慧而來!

    下面兩陰,上面一陽,那一陽代表天。

    也就是說,你山高,和天齊平了!差不多了,再高,你能高到哪裡?所以不要不知天高地厚,人外有人。

    更妙的是謙卦,叫地中有山,山在地中,何等的謙虛,一點不造作。。

    表達的是山的品德。如果沒有山,就沒有魚米之鄉,沒有山風到處吹,留不住氣,沙子滿天飛。

    想下,他有私心嗎?想下,為何要封禪泰山?為何叫祭地?

  • 5 # 瀟瀟雨歇2000

    知其所止,知道自己的位置與界限,止於至善,向著至善的境地而去努力。這是極高的要求了。在其位,盡其責乃至於極。

  • 6 # 手機使用者81182905331

    我們日常行為的指導意義不夠明確,因此“知其所止”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即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其應該“止”的地方是不同的。

    “知其所止”說白了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選擇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其實,《大學》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中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以自身為座標原點,探尋屬於自己的“所止”。

    “知止而後有定”,有目標的人內心會特別安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什麼,向著目標前進,進而達到至善的境界。

  • 7 # 遁世迷糊人

    知其所止,是敬畏;止於至善,是追求;

    登高自卑,遠行自邇,人對所行之道,即敬且畏。敬之,因為它助你達到目標;畏之,恐一時不察,毀之、失之。

    道常性、自常在、行常和;三種不同的追求。

    人做的規矩,非常道,道無常性,所以人無常誠,唯有與時俱進,求常和、明常在。

  • 8 # 李老先生有塊地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緣自《大學》裡的經典論句。意思即知道你應該停在什麼地方,方可達到最完美的境界。要達到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

    “知其所止”說白了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選擇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其實,《大學》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中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以自身為座標原點,探尋屬於自己的“所止”。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使自己止於最美的舞臺,在最美的舞臺上展示出最美的舞姿。

  • 9 # Eleazarchen

    1.《大學》提出了。首先是“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知其所止,大學之道,在於在哪裡不是應該做的,是一種卓越為核心的高境界追求,止於至善:最完美境界。上升到人性的層面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自我到無我境界一種昇華。“止於至善”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 知其所止, 在止於至善。

    知其所止的止就是靜止的時侯,心平氣和了,停止腳步,心裡有一種境是主人翁精神,改變為別人打工的態度,職業的成功不再於其出身和財富,而是根基再於主人翁精神。至善就是人類本身就是善良的,止於至善的止就是就本身善良的迴歸,人的心靈的純淨和美善,通過道德修養使其境界至高無上的。

    3.知其止止於至善,對現代人的影響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現代的人們心中揣有激情渴望成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沒有耐心和靜心,總是覺得有投入馬上就有回報的心態,對本職工作就是應付不去考慮是否增長知識和才幹,從中迷茫,疑惑,徘徊的惡性迴圈,根本沒有主人翁的精神驅動自己,覺得是給別人幹,實際上就是思維觀念改變是自己成功的基石,人與人之間看不出身和財富的等級,唯有思維模式的改變,才能章顯氣質,所以以主人翁精神的思維模式帶動心態,改變為別人打工心態,知其止止於至善,能使現代人正能量。

  • 10 # 三勺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不僅是對人們的行為規範的一種理想化,更是人性道德的一種具體體現的約束。中國的《道德經》包括《三字經》當中都對人性的善和惡有了具體的要求,而這種要求不外乎就是要求人們剋制惡念,發揚善念。最終達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但人生準則。知其所止,止於至善今天看來對現代當今年輕人的影響琪琪的至關重要。記得那個流浪大師對現代當今年輕人崇尚奢侈生活,喪失善惡心裡有過具體的說法。“現在的年輕人買一個大餅花幾十塊不心疼兒買一本兒書來修煉自己的道德卻捨不得”。特別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生活當中,人們的拜金主義自私自利思想不同程度的影響著現在的當今社會的一些年輕人。使得他們對心裡的善和噁心裡的物質管控慾望沒有了約束。導致行為上的一些放縱奢侈,糜爛,懶惰。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是崇尚人們對人性善和惡一種理想化的一種願望。更是一種對心理約束心理要求的一個具體體現。正如王陽明心學當中說的那樣山中的賊易破,心中的賊難破。 就是說明了人們心中的慾望,惡念,貪婪,懶惰導致的一切後果滿足於人們不能自拔。以及對善和惡具體自律制約的一種人性性格的修煉以及心理及心理調整。都是為了人們更好地修煉心理約束自我把一種社會實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過去人講:閏四月食樹葉。有什麼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