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遠資料
-
2 # 許栩原創之管理與職場
一般認為,需求預測越準確越好,準確率越高越好,這其實是對需求預測的一個誤解。因為,需求預測做的好不好,需求預測的作用和價值,並不是以預測準確率為指標,而是看需求預測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另外,預測準確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有條件限制的指標,不同條件不同框架下的預測準確,不存在可比性。比如預測顆粒度越大,預測就相對越準確,預測時間越長,預測就越準確等待。
打個比方,一家快消公司,預測下個月的總業績,準確率可能達到85%甚至更高,但如果預測接下來第三個月的業績,準確率可能不到70%。顯然,85%的準確率比70%的準確率更高,但是,這種情況下, 85%的準確率所起的作用不一定比70%更高。
那麼,如何做好需求預測,從而讓需求預測更有價值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不僅是快消行業,其他行業也同樣適用)。
1、資料收集與整理。需求預測是個技術活,但需求預測不是憑空出現的,不是拍腦袋出來的,需求預測需要資料。資料從哪來?資料是我們計劃人員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來的,當然,我們可以藉助一些工具,比如一些系統和軟體。擁有相對完整、真實可用的資料,是做好需求預測的前提,也是基礎。(對於資料,就算是一些定性的預測,其實也有相當的資料在支撐,只不過,這些資料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2、資訊收集與分析。資料是歷史的,資訊是未來的,需求預測,既要歷史的資料,也需要未來的資料。與需求預測有關的主要有哪些資訊呢?我列幾個最主要的如下:產品上新與下架資訊、產品促銷資訊、政策層面可能帶來銷量波動和物料供應異常資訊、市場波動資訊(比如某些區域局勢造成一些物料供應緊張)、客戶與供應商異常資訊等等。
3、基準預測+修正。我們有了歷史資料,有了未來的資訊,這時,我們可以按照我們的預測模型,計算得出我們的基準預測。劉寶紅老師有一個我非常認可的觀點,從資料開始,由判斷結束。我們以歷史資料和未來資訊得出了基準預測,這就是從資料開始。那麼,什麼叫由判斷結束呢?我們需要溝通銷售、市場以及採購等相關人員,根據這些人的意見,對基準預測進行調整與修正,這就是由判斷結束。
4、預測糾偏。我在我的原創文章《需求計劃人員需要的四種能力》中,將跟蹤修正能力列為需求計劃人員的四種核心能力之一。這跟蹤修正,就是指的預測糾偏。預測根本不是談準與不準,而是談控制偏差;衡量預測不是用準確性,而是偏差率。或者這麼說,需求預測大部分時間都在糾偏,需求預測是一個發現偏差、糾正偏差的過程。
快消行業做需求預測,到底有沒有人能做到需求預測高準確率呢?我的回答是,我們不要單純的考慮預測準確率,因為,預測準確率是一個場景指標。快消行業做好需求預測,我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資料收集與整理、資訊收集與整理、基準預測+修正和預測糾偏。
回覆列表
首先,需求預測對於快消行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今年年初,BCG與谷歌公司攜手開展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大規模使用人工智慧和高階分析,消費品公司可以實現超過10%的營收增長。其中,需求預測對拉動企業業務增長的重要性排在了第一。
在人工智慧技術介入前,預測早已隨處可見,小到個人股票投資,大到企業經營決策、國家制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等。以往預測的主流分析方法是使用資料探勘的一系列技術,而這其中被經常使用的是一種被稱為“迴歸”的統計技術。多元迴歸分析提供了一種處理多樣條件的有效方法,可以嘗試找到一個預測資料失誤最小化,“擬合優度”最大化的結果。但是,迴歸分析中,對於歷史資料的無偏差預測的渴求,並不能保證未來預測資料的準確度。
現在,隨著計算能力的不斷提升,使用機器學習和(神經網路)深度學習來做預測效果比其他所有方法表現得都要更好,也使得我們利用統計學進行預測的方法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原先複雜的業務場景下,基於“if...then...”以及傳統的統計學方法來實現的程式碼邏輯,總是無法覆蓋所有的條件組合。而“深度學習”與人類大腦有著類似的工作方式,利用“反向傳播”的方法從資料中不斷訓練、反饋、學習,獲取“知識”,隨著不斷的訓練、自我學習,預測模型會得到不斷最佳化,預測準確性也在隨著學習而改進,而越來越高的預測準確性為商業決策提供了可信賴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