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通國學
-
2 # 樁尋有緣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是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的兩句名言,《出師表》是諸亮領兵進攻魏國之前給蜀漢後主劉禪的一封請戰書。諸葛亮一生中多改飯兵出征,每次都要向劉禪上表請求,有兩份《出師表》被保留下來,流傳到了今天。為了區別這兩篇文章,又分別將它們稱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這兩句名言,是《前出師表》中的,也是諸葛亮一生行為的概括諸葛亮生在漢朝末年人下大亂的時候,雖然有雄心大志但無法施展,隱屆在們州,以種田為生,劉備到處訪問人才,三顧草廬,將諸葛亮請了出來。
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感動,幫助劉備東征西戰,佔領了西蜀,和曹操孫權形成三分人下的局慚劉備進攻東吳兵敗,病死在白帝城,臨死之前,託諸葛亮幫助自己的兒子劉禪治理好天下,並且說:“如果要是劉禪不值得保的話,就請你自己在西蜀稱王。”諸葛亮痛哭流涕,發誓要一輩子幫助劉禪治理國家。瀏禪當了蜀國的皇帝以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任命為丞相,掌管全國的大事,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就在劉禪繼承父親的皇帝位的時候,發生了雍閆、朱褒、高定的叛亂,雍閆還串通了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也起來造區,蜀漢的南方半個國家都陷入了動亂之中,如果不及時平定下來,將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根據當時蜀國的情況,諸葛扁決定親自領兵去平定這次叛亂。出兵之前,參軍馬俊對諸葛亮建議說:“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首腦們早就對國家的管理不服氣,認為他們自己有能力自治,甚至想代替我們來治理整個國家,所以我們對他們要從心理上戰勝他,讓他們心服口服,徹底服從統治,這就不能光用武力鎮壓,要收服他們的人心,否則,今年平定了叛亂,明年他們又要造諸葛亮認為馬謖的話非常有道理,在與孟獲的戰鬥中,將孟獲捉住又掉,放掉又捉住,捉住再放掉,一連提了七次,還問孟獲服氣不服氣,如果不服氣還可以回去整頓人馬再來較量。
這時,孟獲徹底地被感動了,痛哭流涕地表示再也不造反了,願意接受朝廷的統治,從此後,南方安穩了很長一段時間。平定了內部動亂,諸葛亮又加強了和東吳孫權的聯盟,內外全部安定以後,諸葛同開始實行自己消滅魏國、恢復漢朝天下的計劃,一次一次的向魏國發動進攻。處當時,魏國佔據著中原的大部分土地,在曹操和曹丕等幾代人的領導下生產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物產豐富,人心穩定,國力也相當強盛。相比起來,蜀國雖然也很有經濟實力,但畢竟比不上中原。而且,由於多年的減望和動亂,老百姓痛苦不堪,都不想打仗。
在這樣的形勢下,一次次的用兵打仗,是很難獲得勝利的。對於這樣的形勢,諸葛亮也很清楚,但他一直堅持要進攻中原,主要原因就是他要報答劉備對自己的重用,儘自己一切力量去辦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在諸葛亮的後半生中,他多次進攻中原(小說中說是“六出祁山”),但都因為路程大遠,糧草接應不上而中途退兵。最後一次,諸葛亮一面用“木牛”、“流馬”搬運糧草,一面讓士兵和當地農民在一起種地,準備用持久戰的辦法來打敗魏國。可是,因為多年的辛苦奔波,既要指揮打仗,又要治理國家,還要親自過問軍隊中的一些很細小的事情,結果,累垮了身體,竟然死在五丈原(在今陝西眉縣西南)的軍營中,只活了五十四歲。
一直到死,他還在為國家的事務操勞,正好和他自己《前出師表》中的名言相符合:鞠躬心瘁,死而後己。即盡我全部精力去工作,奮鬥,只有在死了以後才停上下來。諸葛亮不光勤勤懇懇地辦事,對報酬也要得很少,而且不給後代留下多少遺;他在生前曾上書給劉禪說:“我家在成都有十五頃田,八百棵桑樹,您不要再給什麼獎勵了,至於我個人在軍隊中吃的都是國家的,更不要額外的物資,即使我死了,也不能讓家裡留下許多錢財,否則就對不起國家。”學習的榜樣。諸葛亮死後,他的言行都流傳了下來,他的智慧和品德成了後人學習的榜樣。
回覆列表
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完美的丞相,小說中刻畫出諸葛亮是一位神機妙算的“半仙”,雖然有誇張的部分,但是他的睿智確實讓敵人都讚不絕口。諸葛亮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書法、繪畫、文學、發明、音樂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劉備聽聞諸葛亮才能無雙,三次登門拜訪,終於讓諸葛亮出山為他出謀劃策。著名的《隆中對》就是整理了劉備拜訪諸葛亮的談話內容,此後數十年蜀都以此作為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