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咋說咋聽
-
2 # 遺產君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訊息傳至京城群情激憤,舉國聲討,首先站出來的是京城的高官,並不是康有為等人,他只不過欺世盜名,忽悠了大眾。
所謂的“公車”是漢代的官衙稱謂,是指以車馬接送舉人進京趕考,後來多指舉人。
一般的歷史教科書都是這樣描述公車上書這件事的:康有為在獲悉簽訂《馬關條約》之後,邀約1200多舉人到松筠庵集會之後,連夜起草了長達14000字的"上今上皇帝書",提出了“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的政治主張,他反對18省1300多人聯名上書,5月2日各地舉人排著一里多長的隊伍向都察院遞交上書,但都察院以皇帝已在條約上蓋璽而拒絕接收,雖然上書沒有成功,但卻打破了清政府“士人不許干政”的禁令等等。
好多的歷史教材在描寫公車上書都是引用康有為撰寫的《康南海自編年譜》一書,其實並非是都察院拒收,而是康有為根本就沒有呈上去。原因是康有為從一個內線太監那裡得知自己考中了進士,如果他帶頭上書,眼看到手的功名就要取消,在權衡利益得失後他臨陣退縮了,中了進士的康有為終於在京城混了個小小的六品官,那些公車上書的所謂政治主張早被他拋到了腦後。
而最早起來反對《馬關條約》不是舉人,而是大批現職官員,有臺灣巡撫唐景崧,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等及其他官員600多人,顯然各級官員才是上書的主力軍,剛參加完會試正在等待發榜的舉人也被調動起愛國熱情,紛紛上書,按照清朝規定,舉人是不能直接上奏的,只能寫成公呈由都察院代奏,康有為最多是個積極參與者,他也只徵集到80多舉人的簽名,而另一個舉人陳景華卻聯合了280人共同簽名。從4月30日一直到5月8日,都察院每天都代奏大批舉人的上書,因此康有為所說的都察院拒收是不成立的。
儘管公車上書不是康有為組織的,但他卻是獲利最大的,他這個人會經營,懂得營銷策略,三個月後康有為在上海《申報》連續刊登廣告,以兩毛大洋的價格出售他寫的《公車上書記》,到了第七天他乾脆打一折以兩分的價格拋售,儘管賠本,但他卻賺足了人氣,人們都知道了是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康有為混淆視聽管他是否屬實,從而假的也變成了真的。
1898年光緒釋出詔書實行新政,五天後,光緒正式接見了康有為,安排他在總理事務衙門工作,仍然是個六品官,這也是僅有的一次接見。那些歷史書上、影視作品中所描述的光緒與康有為促膝談心、共商國是的場景,沒有任何史實上的根據,最早在朝廷上呼籲變法的是監察御史楊深秀,而具體執行的是在軍機處任職的四個章京:楊瑞、劉光弟、譚嗣同、林旭,他們都被光緒授予四品銜,代皇上草擬新政的詔書,康有為只是一個六品的小官,顯然沒有受到特別的重用,更談不上維新的領袖。
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是有私心的,他呼籲光緒帝維新變法的專門機構,由他及弟子梁啟超、譚嗣同來掌管,但一直沒有得到光緒的重視;康有為認為沒能得到主持維新的權力是光緒無權,是慈禧太后在背後搗鬼,所以他要替光緒帝把權力奪回來,因此他就醞釀一場連光緒都不知道的政變,他讓譚嗣同去說服袁世凱帶兵包圍頤和園,來個圍園殺後。
另外康有為還在英華人李提摩太的建議下,懇請光緒聘請退休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顧問,並且提出建立“中美英日合邦”的賣國大計,這一切都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對。
慈禧太后得知訊息後先下手為強,處死了譚嗣同等六君子。(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康有為妻妾成群)
極力主張策劃政變的康有為在天津塘沽靜觀事態,他將自己的風險降到最低,如果政變成功,他可以風光返京,搶佔勝利果實,如果失敗,他能迅速逃走,會有人替他死,真乃小人也。為了掩蓋自己的陰謀,康有為手持假的衣袋詔在海外招搖撞騙,讓人以為他就是光緒特派到海外搬兵救駕的欽差大臣,他甚至還把這個假密旨刊登在全世界的中文日報上,這讓光緒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這個假密詔徹底破壞了光緒與慈禧太后的關係,讓慈禧永遠也不會原諒關係,關係被軟禁起來,直至死去。
康有為就是一個投機分子,蹭熱度,只是後來某些人把他聖人化了。
回覆列表
康梁更多意義上是帝黨的一杆槍,是帝后之爭的擴大表現...如果真的單純看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我覺著影響更大的是譚嗣同,他的家世和學識在當時候的學子中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