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鄂邑紫韻坊
-
2 # 春秋73439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人們對已故老人,親人進行祭奠,懷念的節日。雖然有“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的說法,但清明節這天人們還是以不同的方式去寄託哀思,如有的用燒紙,放鞭炮的方式祭奠,有的用擺祭品的方式祭奠,有的祭奠時興哭,有的不興哭,無論那種方法,其目的都是祈求已故親人,在天堂幸福美滿,祈求他們能保佑子孫後代平安、快樂,家庭和諧,工作順利。清明節充分體現出了華人民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
-
3 # 是雨非語
我們現在的清明節其實是由古代的兩個節日——寒食、清明兩個節日合併而來的。
寒食節相傳是為了紀念輔佐晉文公的介子推而來。晉文公繼位後遍賞功臣,卻忘了不爭功帶著老母隱居綿山的介子推。晉文公屢邀不至卻避世於深山之中,晉文公以放火燒山相逼他卻寧死不從,遂葬身火海。晉文公非常難過,將其葬於柳樹之下改綿山為“介山”,並將舉火燒山之日定為禁火之日,人們不能點火做飯只能寒食以為紀念!於是每逢寒食節,人們頭戴柳枝圈去為介子推掃墓祭祀,以表達對介子推不居功、不追逐名利的高尚品德的敬仰。
寒食節在清明的前兩天,隨時間的流逝逐漸合二為一。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寫道:“烏啼鵲噪昏橋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這說明在唐代寒食清明就已經融合了。後來人們在為自己祖先親人的祭掃習俗中又加入了對一切有功於國家民族有傑出貢獻人物掃墓的習俗,所以每逢清明,各地政府、人民都要去烈士陵園掃墓祭奠。特別重大的事件要舉行國家公祭。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掃墓、寒食外,一般還有換新火、插柳、踏青,賽風箏,吃野菜……等等各種活動。
寒食滅絕火種,所以在清明的這一天,古時往往鑽木取火,重新點燃柳枝,引火作炊,象徵新火燃燒日子興旺紅紅火火。
清明之日,古時就有編柳圈戴在頭上的習俗。民諺道:“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明之日,還有將柳枝插在門上用來祛邪致吉。賈思勰《齊民要術》雲:“清明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如若不信,只看觀音菩薩經常一手託淨瓶,一手拿柳枝,向人間遍撒甘露,祛邪消災就是這個典故了。
清明之時,倘若天青氣爽,風和日麗。正是踏青的好時候,綠草茵茵,鮮花爛漫,孩子們“忙趁東風放紙鳶”,成人們難得享受美好的春天景色,便趁著空隙,去鄉野田間地頭尋覓各式各樣的野菜了。
蒲公英可以清炒,薺菜沙蔥包餃子,野芹菜炒臘肉,山香椿炒雞蛋,苦辣萊燉魚,灰灰菜蒸米糕,……忙忙碌碌,悽悽切切,歡歡喜喜,清明節人們的情緒變化萬千。
只有在掃墓的時候,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方式才不一樣!從前可以放鞭炮煙花燒紙錢,現在禁了改成植樹送花藍;原來培墳園頂,現在改成清洗墓碑;只有幾柱香、幾杯酒、幾句思親的話沒變了。
年味變淡了,清明節也慢慢地走形變樣了。只有一句話語沒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回覆列表
鄉寧城裡清明節祭獻與城西片農村有很大區別。城裡清明節祭獻子柱、頂子、閒子柱、滾墳魚、娃娃子、子推燕,而城西片農村裡祭獻子柱、滾墳饃、地神爺饃。
子 柱:子柱的製作城裡和城西片有很大區別。城裡的子柱是在大圓饃上盤蛇蛇子(龍),圓饃中包麥麩、三個核桃和兩個棗。取多子多福之意。盤蛇蛇子(龍)寓意望子成龍,多龍子龍孫之意。子柱上要有一個狀似石榴的頂子,內包一個雞蛋。祭獻時子柱要成對放,前面倚著娃娃子。
西片農村的子柱圓饃裡也包麥麩和核桃,但不包棗。圓饃上有各種飛禽走獸,上面有一個磨盤形式的小蓋。傳說伏羲女媧曾各自滾一碾盤,碾盤合在一起後,兩人結合。寓意天作之合,多福多子之意。頂子:石榴形狀的頂子,取榴開結百子的寓意,清代的官員頭戴頂子,頂子也有祈求當官的意思。 頂子:石榴形狀的頂子,取榴開結百子的寓意,清代的官員頭戴頂子,頂子也有祈求當官的意思。
娃娃子:娃娃子是祭獻的人形麵人,頭裡和肚子裡分別包個核桃,代表頭腦和心臟,頭戴帽,左手拿書,右手執筆,是男性,並且要體現出男性生殖器的特徵。鄉寧城裡清明節多蒸此上墳。
滾墳魚:上墳祭奠後,家中子嗣用滾墳魚在墳頭上滾幾遍,取輩輩有餘之意。子推燕:祭奠介子推用的饃,鄉寧清明節多多蒸此上墳用。
地神爺饃:西片農村清明節祭土地神、芒神用,圓饃上做一糧倉的造型,寓意五穀豐登,倉廩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