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
2 # 不正經說歷史
樓上的榮耀歷史回答的太好了,我就寫個順口溜扯一下朱允炆的一生吧:
建文皇帝朱允炆,從小聰明又孝順。
熟讀儒家諸經書,性格因此而溫文。
父親生病雖年少,晝夜不離兩冬春。
待到朱標去世後,太祖立為皇太孫。
二十一歲就即位,更改年號為建文。
三個儒師做心腹,唯有孝儒是白身。
雖然未曾中過舉,但是《周禮》研究深。
曾向允炆獻國策,施政首推應是仁。
另外兩個改行政,要讓權威盡歸君。
集權當然要削藩,但到燕王他不認。
打著口號“清君側”,歸根結底是野心。
初期允炆雖更強,可惜不太會用人。
已證景隆是草包,還是讓他擔大任。
藩王弄死好幾個,但到燕王又不準。
使他橫衝又直撞,戰事連連都無損。
江山最終被奪去,燒了皇宮玩火遁。
朱允炆,明朝第二任皇帝,但是被叔叔朱棣奪走了皇位,自己也生死不明,從朱允炆的人生履歷來看,這是一位按照儒家思想成長起來的標準皇帝。
以皇太孫之位登基朱允炆其實不是朱標的嫡長子,朱標的原配以及嫡長子早逝,朱允炆的母親被扶正,他也就被當成了朱標的嫡長子。從小經受了良好的教育,深得“百善孝為先”的精髓,朱標重病期間,朱允炆衣不解帶侍奉左右,為朱標守孝期間,朱允炆因為悲傷過度而暴瘦,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孫子這麼優秀,這也緩解了他喪子的悲痛,於是他直接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種情況很少見,太子死了,還有一堆其他兒子,而且都還比較優秀,選擇傳位給孫子的估計不超過3例,可以看出來朱元璋對嫡庶的看中以及朱允炆確實優秀。
朱元璋駕崩後,遺命朱允炆登基為帝,時年21歲,面對新生的大明,朱允炆準備施展他學到的儒家治國理念。
以仁義治國儒家鍛造的皇帝,第一特徵就是仁義。皇太孫期間,他就多次上奏,最終修改《大明律》中73條嚴苛條文。登基之後施行其理想中的“仁政”,但是由於朱棣進入南京後,為了徹底毀掉朱允炆存在的證據,朱允炆時期的檔案、史料全部被銷燬,所以具體的施政方針並沒有過多記載,但是從他任用的3位重臣可以管中窺豹。
朱允炆將他的三位儒家師傅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引為心腹,政策無論大小都徵求他們的意見。黃子澄1385年科舉會元,齊泰也是1385年的進士,而且對經學有大成,特別精於禮和兵法。這其中對朱允炆影響最大的要算方孝孺了,雖然未中舉,但是他精通《周禮》,一直期望朱允炆能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但是他們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所以導致他們的政治見解更多地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野蠻削藩就是集中體現。
野蠻削藩導致藩王造反在三儒的支援下,繼位幾個月的朱允炆便開始削藩,以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將周王、代王、湘王、齊王、以及岷王削藩的削藩,逼死的逼死,搞得20多個藩王人心惶惶,輪到朱棣時,最有野心的終於反了,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最後“仁厚”的朱允炆敗給了“兇狠”的朱棣,丟掉了江山。整個過程都顯示出朱允炆和他的執政團隊都是一群書呆子,毫無政治頭腦。
歷史證明,只要削藩必然會有藩王造反,朱允炆這是在硬逼著藩王造反,但是他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造反之初,朱允炆的紙面實力遠大於朱棣,兩次派遣上百萬軍隊圍剿,但是兩個致命錯誤葬送了一切,首先是用人不當,李景隆已經證實是個草包,難堪大任,第一次進攻北平失敗後,眾人都勸說換人,朱允炆那被書本坑壞的頭腦還是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又把帝國重擔交到李景隆肩上;第二點莫名其妙的仁義又發揮了作用,下令對朱棣只准活捉,不準殺害,當初削藩的果斷呢?這可是造反的藩王,竟然如此仁義,這是婦人之心還是被儒家的禮儀道德衝昏了頭腦?於是朱棣率領軍隊橫衝直撞,竟然毫無無損。
朱允炆,一個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以為一切按照儒家經典交給他的來做,他就能成為千古聖君,但是他沒有看到,古往今來聖君不僅僅施行仁治,還有王道!
朱允炆的一生是悲劇的,也是一個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可以成為衛道者,卻不能成為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