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陌上花開且緩歸

    年少時,當我不懂的節約,當我淘氣不聽話的時候,經常會聽父母唸叨我這句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那時,雖然也知道父母說這話的意思,但根本就聽不進去,只會嫌他們囉嗦。

    直到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才深刻理解了這句話。真的是:當家方知鹽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

    每個月辛苦勞累所得的工資,付了房貸就所剩無幾了,但是每個月的吃喝拉撒卻又不得不支付,還有走親訪友,小孩上學,哪哪都需要錢。於是從以前的大手大腳花錢,到現在的也學會了貨比三家,能省則省。也知道了什麼時候超市的蔬菜會打折,哪家水果店的水果更便宜。在喜愛的衣服、包包面前,也會為了現實生活而捨棄。

    想想小時候總是想要什麼就跟父母開口,如果不給買還會鬧脾氣。那時候總以為父母賺錢容易,花錢也不心疼。

    而現在,當自己有了一個小家之後,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的工作,很努力的賺錢了,可錢還是處處不夠用。才知道,父母當初撐起一個家,沒讓我餓著,沒讓我凍著,還讓我生活的比一般同齡的孩子好,是多麼的不容易。

    尤其是當自己有了孩子後,更深刻的體會到養孩子的辛苦。

    這個辛苦,不單單是金錢上的,更是精神上、體力上、耐心上、責任上等等等等。相信不用我多說,養育過孩子的父母都有同感。

    從十月懷胎,到孩子呱呱落地,到哺育他長大,我為孩子操碎了心的這一過程恰恰就是父母當年所經歷的。在照顧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我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當年養育我的艱辛與不易。

    在母親節來臨之際,謹將此文獻給天下所有為子女無私奉獻的父母!祝父母們如意安康!

  • 2 # 千雪的世界裡

    農村老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不當家不知柴米的價格有多貴,不養兒不知父母的恩情有多大。家裡的日常生活,很多方面都要花錢,父母的恩情,我們永遠也報答不完。在農村,每當花錢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說這句話。在農村生活過的應該經常會聽到這句話。

  • 3 # 駿景農業

    你好,這句農村老話說的是無論是當家過日子還是拉扯孩子長大成人都只有親力親為以後才知道其中的艱辛!一個家庭過日子只有當家的人才知道財迷油鹽醬醋,看似沒有幾個銅板,可是架不住天長地久日積月累啊;沒養過孩子的人理解不了父母的恩情,沒養過孩子的人總覺得養個孩子沒有什麼,就是努力掙錢儘可能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就夠了。可是如果養了一個孩子就明白了,養孩子沒有錢肯定不行,可是不是光有錢就行的!養一個孩子不但在經濟上要投入很多,在精力上投入的要更多,孩子成長過程中磕了碰了,長大了工作學習生活幾乎每件事兒都牽動著父母的神經!所以真正到自己有了孩子,把孩子養大才懂得父母當年養育自己的恩情!其實不光是生活和養孩子,我們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都要實踐過了才知道其中的奧妙,正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什麼事兒都不像是看上去那麼容易的。

  • 4 # 尋悟人生

    人在沒成家自主生活的時候,多把社會環境想的很好,所以,不太用心去品老一輩的艱辛。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物質豐富,不像以前點燈熬油的時代了,所以,晚輩很難體味父母的艱難

    但當自己走向社會,家庭又不給退路的時候,他才能真正的品味,適應生活,創造生活,甚至更好的生活,是步步艱難,起碼是不易

    當自已有了親生骨肉,才能真正體驗到快樂與氣悶相間,哪份惦念與牽掛的煎熬,這時才能真正品味父母的不易

    凡事親歷了,就知道真正的滋味

  • 5 # 靜水流深152075775

    這個我深有感悟。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就是說你沒結婚的時候,不知道生活中處處都要錢,什麼是都離不開錢,連針頭線腦都需要錢來買。

    不結婚時,沒有上班前,想要什麼直接和父母說,不多時那東西就會出現。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父母做好,端在桌子上你拿起來就吃,根本不會知道大米多少錢一袋,雞蛋多少錢一斤。

    等你結婚了,家中的財米油鹽,雞毛蒜皮哪件不需要錢的支撐。這就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不是有一句話‘養兒方知父母恩’,只要自己生養了孩子才能正真體會到做父母的不易與艱辛,也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與欣慰。

    只要做父母,才會深切的體會到父母對你的愛,是何等偉大,多麼無價的。

  • 6 # 奈小可哇

    就是指自己不成家當了主人,就不知道生活有多艱難,不親生了兒女,就無法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多麼的艱辛,提醒我們要節約用錢,要懂得孝順父母。

  • 7 # 東山再起219

    小時候整天鬧著要吃好的穿好的,父母被鬧的流下傷心淚,家裡實在大窮沒錢油鹽醬醋,,人情禮節吃穿儉用總比為父母會過不捨不得,父母去世輪到自己當家才知父母的苦處。想到過去後悔對父母的抱怨讓我慚愧勤儉節約一定佳承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找到聽力損失發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