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物外居

    我們今天學書法是以古人為師的,得其三分便傲視書壇。但前提是以古人為標準,因為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書法藝術可以說是浩瀚無垠大海,可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變,所以很難做到創新。

  • 2 # 抱庸詩書

    謝邀。今古書法對比之論,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主流認知上傾向於厚古薄今。書法環境氛圍姑先不論,今日書法才俊只存於區區三兩代,而古人書法已經千年淘漉,豈可同日而語?從總體藝術高度上,今人肯定無法摩肩於古人,甚至只能是仰望。這是事實,也是歷史邏輯。

    但是今人也並非像許多書友奚落得那般難堪,才俊還是有的。林散之、啟功、沙孟海、趙樸初、歐陽中石、陳叔亮、劉炳森等人,皆有新得,自成風格,亦可謂一時豪傑。當然,殿堂之上,也不乏濫竽充數之徒、以次充好之人、追名逐利之輩,歷史自有評說。總體上,今不如古。

    不忘初必,方得始終。書法之學,猶如大海行船,需要燈塔和羅盤。今古對比是有必要的,鑑古方能察今,以史為鏡才能知得失。就比如今日書法界有人提出的書法去實用性之論,我看就有些冒失、有些出格,徹底脫離了工具性實用性的書法究竟會是個什麼樣的存在?會不會變成畢加索的抽象畫線條,抑或是練筆法的“蚊香盤”,未可知。倘真如此,書法將無所謂書法,直接併入美術可矣。

    尊重古法,也不必鄙夷今人。書法歷史本就是承尊啟後,藝術不可能一成不變,藝術之路仍在腳下,靠今人把接力棒給傳下去。如果一味的泥食於古摩古跪古,就是自斷書法藝術的泉源,書法將從此乾枯。古法是規律性的認識,可視為指導,而不是亙古不變的鐵律天條,不能越雷池半步,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突破。

    抱庸妄談。

  • 3 # 手機使用者6364345704

    古人水平比今人水平高,主要體現在結構能力上,行書王羲之,米芾,文徵明,黃庭堅等都是懂得結構規律在設計字,楷書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鍾紹京也是如此,而如今沒見一人超過以上水平。

  • 4 # 鴻鵠迎罡

    書法不是一門技術的呈現,而是一門文化的傳承,一個人的書法能不能千秋萬代傳下去,是根據作品中的文化含量和獨創性來決定的。

    縱觀歷史,古代那些能在書法史上留下名字的書法家,可以發現,他們的書法作品有三個顯著特徵。

    第一個,書家透過博採眾長,創立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新字型。

    這種字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既有前人的傳統筆法,又有自己的創新,多少年後,它們又會成為傳統,是書法愛好者學習的好範本。如,王羲之,顏真卿,黃庭堅,趙孟頫,徐渭,吳昌碩,等等,他們的作品都具備這些特質。

    第二個,他們的書法作品都是在特定情感狀態下,書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可複製性。就像相同的靈感不會光顧兩次一樣。

    古代書法家都是文化修養很高的文人,寫詩作文都是信手拈來,在任何時候,情感受到刺激了,完全可以拿起毛筆把心理感受寫出來。像《蘭亭集序》,《祭侄文稿》,《韭花帖》,《寒食帖》、《松風閣詩》等等,都是這樣誕生的。

    第三個,書法線條承載著鮮明的個性與崇高的情懷。

    古人寫書法沒有什麼功利心,今天心情高興或鬱悶了,拿起毛筆寫寫畫畫,完全是透過文字來直抒胸臆。同時,他們還不忘記把個人的真性情凝住在筆墨中,他們的書法,是個人情感律動的跳躍,是有生命節奏的律動,所以,看他們的書法,就彷彿看到了他們本人。

    從文化修養來看,當代書法家遠遠達不到古人的水平,當代能自作詩詞的書法家屈指可數,跟古代書法家本身就是文人,常常能出口成章的常態情況,根本無法比較。

    古代書法家寫書法,不會想著怎麼出名和掙錢,完全是即興發揮而寫的,筆底下展現的是人生況味和生命感知。

    當代書法家眼裡只有名利,寫書法是為了爭名逐利。某些書法家為了參加展覽,會把一幅字寫好多遍,然後挑出最好的一幅去參展,這完全違背了書法精神,跟手工製作沒什麼區別。

    有些書法家肚子裡沒有墨水,會把一個成語或一首詩寫出一張又一張,點名讓他寫某人的詩詞,他會大眼瞪小眼,然後查詢資料再寫。還有些書法家,看到傳統如高山一樣無法超越時,就想著獨闢蹊徑,創造出什麼射書,盲書,竹書,拖把書等玩意,糊弄觀者,這種做法終究會成為笑柄。

    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對比,在古代書法家面前,當代書法家幾乎是一無是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驗配助聽器的最佳年齡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