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東方眼

    文藝片比較是小眾電影,不光是中國這樣,在全球市場也都是這樣,只是國外有專門的影院播放,而且也有影院願意放這些電影。造成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有三種。

    1.觀眾群體少,看的人少,上映票房不佳

    2.影院拍片少,影院是做為分票房的播出機構,他們肯定選擇分成利潤高,市場表現好的影片上映。

    3.投資規模小,影片中話題明星少,受到的觀眾較小,很多公司不投資這種電影,投資公司目的是為了賺錢,而不是藝術。

    4.觀眾看不懂,現在華人看電影都喜歡看那些讓人樂呵的喜劇

    5.宣發少,由於影片的成本問題,宣傳費用較低,沒有讓更多的觀眾知道這些片子,所以市場效果不好。

    最近上映的【陽臺上】就是一部這樣的文藝片。

  • 2 # 武俠小王子

    至於出現這種情況是與中國產文藝片的受眾情況有關。在國內文藝片一直處於小眾的範圍之內,不過是電影題材還是導演演員的受眾,都不如商業片來的那麼廣泛。加上文藝片本身在投入上並不是大手筆,因此在宣傳方面必然沒有太多的投入。以至於在電影上映後,許多人根本不知道電影的存在。

    其次就電影的故事而言,文藝片通常略顯平淡,且沒有太過於強烈的戲劇衝突。反而更多的是,導演和一種自我表達。因文藝片可以看成是一部作者化電影,所以在觀眾溝通上,往往不會考慮觀眾的認知水準,因此,諸多文藝片拍出來之後,觀眾買票看完感覺一頭霧水,有的甚至中途退場。

    畢竟一部電影好與不好,是每一個觀眾說的算。比如《地球最後的夜晚》雖然在文藝青年心目中十分有地位,且電影的前期營銷也做得十分不錯;然而電影投放給大眾之後,大眾直呼看不懂,是爛片。同樣,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之後,更在貓眼達到了史無前例的低分。

    當然這一部分也與國內觀眾的審美有關。電影基礎教育在中小學的薄弱,電影審美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以及國內藝術院線的匱乏等等,都造成了文藝片在國內的受眾稀少局面。因此要開啟藝術片在國內的票房,必須在觀眾審美層面有大的提升方可。

  • 3 # 古哥電影分享

    我認為,中國的文藝電影火不起來這個問題,跟觀眾、影片質量(涉及導演、編劇、演員等等)以及發行方和院線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幾者相互之間也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我認為,文藝電影裡也有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那一款。如果認為《致青春》就算是文藝小清新電影了的話,那麼文藝片火不起來也是必然的。現實是,中國有好的高質量的文藝片,但許多是衝著到國外(歐洲三大節為主)拿獎去的,要麼影片的故事講述方式不夠有趣,要麼描繪的角色不夠生動,始終戳不中中國觀眾那深埋的G點。如果說中國所有的文藝電影都能達到張猛的《鋼的琴》的水平,把故事講得有趣,人物寫得生動,主題昇華得有情懷,那麼我想文藝電影還是能火起來的。

    我認為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發行方層面以及整個電影行業對於獨立電影的支援力度。中國當前的許多文藝電影都是小成本獨立電影,新人導演帶著劇本求爺爺告奶奶能找到製片人投資方,拿到不多的拍攝經費就已經千恩萬謝了,根本不可能像其他的大製作商業片那樣還能大張旗鼓地造勢宣傳。這一點,即便是在好萊塢也是如此。獨立電影得低成本限制只能靠包括導演、演員在內的整個劇組共同努力,儘量高效地完成拍攝任務,有時演員還得自帶道具進場。然而,與好萊塢相比,中國的獨立電影(文藝片)卻較難在國內得到獎項的鼓勵和肯定。好萊塢有聖丹尼斯獨立電影節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電影節,這些電影節將許多優質得獨立電影推到觀眾面前。而中國國內此類電影節卻寥寥無幾,偶有大學生電影節或許會推一兩個文藝(獨立)電影,但也只是杯水車薪。

    總體而言,中國電影產業當前的發展還是不錯的,近年來質量尚可得影片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只不過成長途中偶爾的畸形走樣也在所難免。文藝電影火不火的起來,還是先得把畸形的毛病解決了再談。

  • 4 # 絲路商城

    首先,文藝片的“高格調”定位,缺乏廣泛的共鳴。

    21世紀,大眾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和娛樂屬性日益凸顯,大眾在以宣洩為目的的消費文化的支配下,更願意選擇輕鬆、刺激的影片,來緩解工作中疲憊的身心。

    其次,國內商業院線的同質化競爭和粗放式經營,很多方面不夠完善。

    最後,文藝片的流行,需要有大量具有一定審美素質的觀眾。在快餐文化衝擊下,高素質觀眾的缺失,也是導致文藝片搶鏡不叫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電視如何知道是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