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傳習書道

    多觀察古帖,在用筆上多練習一些提按,裹鋒,平常在紙上用毛筆多體會筆在紙上的粗細變化和手中的力量大小,用筆尖去寫,注意手腕的運用,筆畫的力量貫注與起筆處,行筆,收筆,這幾個方面處理好線質就可以了。

  • 2 # 書法有云

    毛筆字書寫如何剛勁有力,古代的書法理論著作頗多關於“力”的論述。

    如: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蔡邕《九勢》);

    “努不宜直,直則失力”(唐太宗《筆法決》);

    “指實臂懸,筆有全力”(豐坊《書決》)。

    我們可以理解為書法上的所謂的“力感”,是指透過合理的用筆技巧寫出的點畫,給人以有力的感覺,是點畫給人們的視覺形象,而不是什麼寫字時“下筆有力”。

    如圖:始平公造像

    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難理解即使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老者可以寫出剛勁有力的字,而不諳書法的壯漢書寫出的卻軟弱無力。

    如此正所謂“動感”。“節奏感”也是如此,都是書法欣賞者的感覺。

    作書的“動感”既體現在筆畫上,也體現在結體上。

    如圖:玄秘塔

    寫楷書怎樣可以寫出“動感”?我們認為,在筆勢上應“戒不活與滯”。

    “真書難於飄揚”(蘇軾《論書》)

    即書寫時要注意筆勢往來的聯絡性。

    “右軍,做真如草”。(清代包世臣)

    “如草”意思是筆意流動而不板滯。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唐代孫過庭《書譜》)

    意思是真書的點畫筆筆斷而再起不易聯絡,易流於刻板,應用使轉使之流動,這樣真書的形質雖然凝重,情性卻是流動的。

    在結構上要正確處理正與欹(險與穩)的關係。初學分佈“戒不均與欹”,但字寫得過正過穩,就可能呆板,所以古人又有“書不貴平整安穩”之說,就是說要在正中求欹,穩中求險,逐步達到正而不板,欹而不傾的境界上。

    如此理解正欹、穩險的辯證統一關係,不懈臨池,就可以將字寫得活脫具有“動感”了。

    所以,當字寫出“動感”,那就具有活力,字的力就體現出來了。

  • 3 # 如石書藝

    字的剛勁有力表現在點畫的筆力上,繼而由筆力生筆勢,筆勢生結體,是為字的“活力”。

    但要把字寫“活”,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可欲不可求。我的體會,要注意如下幾點,我們才能在書法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體現筆力:

    一般來說,書法學習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初學入門,主要以掌握正確的筆法,熟練執筆姿勢為主。我們別以為這些基礎要領與筆力沒有關係,其實,正確的用筆、運鋒是形成筆力的基本保證。大家都普遍重視執筆和筆法基礎是對的,但在方法上值得探討,作為初學者,我們不能過於糾結執筆姿勢,如小孩學拿筷子,有一個逐步熟練的過程。因此,初學書法的朋友在執筆打基礎階段,切勿急於求成,也不能隨性而就,否則,容易形成執筆的不良習慣。我們既要堅持執筆的基本原則,又要循序漸進,以平心靜氣的心態,堅持不懈的練習,達到養成良好的用筆習慣。至於什麼是執筆的正確姿勢,我已多次談過,這裡不再贅述。

    第二階段為大量的臨帖階段,透過臨帖熟練掌握點畫筆法和字法等基本規則,這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階段,如何臨帖,如何得法,每人方法上有別。有人善於琢磨,臨帖善於動腦,領悟能力強,臨帖不多,但效果很好,很快就進入了臨創結合階段;有人臨帖注重細節,注重形似,追求完美,這也並非死臨,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堅持下去。在臨帖過程中,即使做一些笨功夫,也是一種積累和修煉,有利於筆力的養成。

    第三階段為筆力形成階段。經過臨帖的學習和練習,筆力自然會有感覺,但我們一定要明白怎樣才算真正的筆力,我們看一幅書法作品,是否有筆力,不能只看外在的表現。真正意義上的筆力不需要刻意張揚。秦篆漢隸、“二王”風度,唐楷宋意,旭素風流,元明清姿態萬千,風格之下盡顯與世無爭的書法氣質精神,猶如“上善若水”,筆力含蓄內斂,又遒勁灑脫。即使出現“楊瘋子”、“徐青藤”、“傅山”及揚州八怪”等書法現象,雖然書家融入個人顛怪之性情,不同程度地彰顯了“怪誕”和“野趣”,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書家揮灑自如,感受到心手合一的書法境界,感受到書法內在的精神魅力。

    可見,字的剛勁有力源於正確筆法,源於對經典法帖的詮釋,源於書者的學養、修煉和長期的筆墨積累,源於心手兩忘之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工作中,哪一刻讓你覺得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