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泰vlog
-
2 # 萬卷書萬里路
滿族傳統主食有停悸 、煮餑餑(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乾飯、豆糕、酸湯子等。尤其喜歡吃粘食和 甜味食品,如餑餑、年糕等。
流傳至今的“驢打滾”、“薩其瑪”都是滿族傳統點心。火鍋、全羊席、醬肉也是滿族人傳統吃肉方法。酸菜是他們喜歡的素食,或炒,或燉,或涼拌。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把白麵(指用雞蛋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後,於糖稀中摻和”。 這種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的最後兩道工序是:切成方塊,隨後碼起來。
(2)酸湯子
“酸湯子”是在滿族眾多的風味飲食中,人見人饞,過“口”不忘的一道美食。將玉米用水泡漲後,用磨磨成糊狀(俗稱水面),放到微有酸味時做湯吃。“酸湯子”最大特點是爽口、調胃、營養豐富,有通脾健胃、消乏解渴之功效。
(3)白肉血腸
白肉血腸是把片好的白肉和切好的血腸,加酸菜絲,下到肉湯或雞湯中,調好烹熟即成。這道菜做法簡單,口感鮮美,既可待客,也可家常食用。
(4)酸菜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醃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醃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
(5)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麵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
(6)驢打滾
“驢打滾”是滿族人的傳統食品。也就是粘米麵糕,豆麵糕。其優點是消化的慢耐飢餓,是把黃米麵用水和勻,中間裹紅豆冰糖餡捲成卷蒸熟,再將炒熟磨細的黃豆麵放在笸籮裡,將蒸熟帶餡的黃米麵糕,放在豆麵上滾動,然後切成段即可。這種麵食最後製作時,確實像毛驢打滾一樣翻來滾去,才能粘上黃色的豆麵粉,稱其為“驢打滾”,可謂形象逼真。
(7)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8)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滿族的這些美味食品您品嚐過沒有,如果品嚐了,其它的滿族美食您還有哪些瞭解呢?
回覆列表
黏糕
是將黏黃米磨成粉,和好後做成團狀放鍋裡蒸煮,煮熟後蘸上白糖。入口香甜,口感滑膩勁道。
蘇葉餅
也叫蘇葉餑餑,現在大概只在遼東農村才能見到。用黏黃米或黏大米粉做成小餅狀,包上紅小豆餡或蘇子籽兒,團成半月狀,外包蘇葉,放在鍋裡蒸熟即可。蘇子是遼東特有的一種草本植物,其籽兒濃香,其葉芬芳,製成的蘇葉餅具有特殊的芬芳清爽味道。蘇葉只在仲夏才能長成,因此這道點心有季節性。
薩琪瑪
又名金絲糕,“薩琪瑪”是滿語。這道糕點目前最常見,超市裡就可以買到。主要用麵粉摻入糖稀、青紅絲、果仁等油炸而成。該點心甜脆可口,是旅遊、待客佳品。
菜火鍋
滿族人的肉食以豬肉為主,酸菜火鍋主要原料為肥瘦相間的豬肉片,加以大白菜醃製的酸菜切成絲,加以各種佐料,放入銅火鍋內煮熟,蘸蒜泥、醬油等各種調料食用。該火鍋是冬季很好的一道菜餚。隆冬天氣,一家人圍坐炕上吃熱氣騰騰的火鍋,其樂融融。
黏豆包
是將紅小豆蒸煮熟透,搗爛後作餡,將黏黃米或黏玉米磨成粉,和好後團成團狀,內包紅小豆餡,放鍋裡蒸煮而成。其特點入口香甜,口感好。
材料跟豆包相同,但包好後捏成象棋子大的餅狀,將鍋內放入豆油,豆油熱後,將其放在鍋裡煎制而成。其特點外焦裡嫩,入口香甜。
油炸糕
材料、捏製形狀與火燒相同,不同的是要放入熱油中炸制,炸到表面金黃酥脆即成。其特點也是外焦裡嫩,入口香甜,因為費油,從前只在年節時製作,如今在食品店、早餐攤上已很常見。
豆麵卷子
用黏黃米、黏玉米或江米(即黏大米,糯米)磨成粉,和好蒸熟後,用擀麵杖擀成幾毫米厚薄片,將黃豆炒熟磨成粉,跟白糖一起撒在表面上,捲成卷,然後切成塊狀即成。它還有個特別形象的外號,叫做“驢打滾”。起因是驢子為去除身上寄生蟲,解癢癢,經常會在地上打滾,搞得渾身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