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講科學堂
-
2 # 關注平常社會百科
首選感謝悟空邀答,求關注。《星際迷航》裡創造的紅物質是屬於編劇揣測出來的一種物質,屬於科幻的東西。影片裡的說法,這個所謂的紅物質具有著不同尋常的引力特性,爆炸後可以產生了黑洞。根據設定,合成它的目的是為了阻止一顆超新星的爆發,以免對別的星系造成傷害。
如果你想了解黑洞,你有興趣可以下載一下著名宇宙學家霍金的《時間簡史》,裡面有許多關於真正的黑洞的起源以及大爆炸理論。
-
3 # 張雙南
2009年的電影《星際迷航》裡,羅慕蘭星人有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紅物質。這是一種紅色的液體。
在電影裡,當紅物質被注入一顆行星(瓦肯星)中心時,瓦肯星的中心產生了一個黑洞,於是這個60幾億人口的泱泱大球,就在幾秒鐘之內倏然消失。
說到產生一個人工黑洞來吞噬掉整顆星球,我想到了當初在籌建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時,許多人曾經擔憂對撞機會產生類似人工黑洞吞噬地球的災難性事件。為此歐洲核子中心特意組織一批科學家研究了LHC這類對撞機的安全性,並且發表了安全評估報告。報告裡提到,按照目前物理學的理論(標準模型)LHC的能量不足以產生微型黑洞。即使真的產生了微型黑洞,霍金輻射讓黑洞損失質量的速度也遠遠快於吞噬物質的速度,所以黑洞會很快的變小、消失。
我們地球上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則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中的核子是由上夸克(u quark)和下夸克(d quark)組成的。一些理論物理學家預言還存在一種物質,由相等數量的上夸克、下夸克和奇異夸克(s quark)組成,被稱為奇異物質。這種物質比普通的核子更加穩定。有理論預言,如果有奇異物質接觸到普通的核子,則會誘導普通核子衰變成奇異物質。這種類似於“傳染”的過程一旦發生就不可收拾。會很快將整個地球上的所有物質都變成奇異物質。奇異物質無法形成原子,而是會塌縮成一個體積比黑洞略大的“奇異星”。這樣看起來,奇異物質的確很像《星際迷航》中描述的紅物質。只不過一般的星球不是塌縮成黑洞,而是塌縮成奇異夸克星。
然而,如果這樣的奇異物質出現在一個質量超過三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內部,那麼,上述過程就會首先把這個恆星變成一個差不多同樣質量的奇異夸克星,但是根據現在的理論模型,一旦奇異夸克星的質量超過大約三倍的太陽質量,它就會不可避免地變成一個黑洞,所以奇異物質還真的就能夠起到《星際迷航》中描述的紅物質的作用!
除了疑似在《星際迷航》裡出演“紅物質”之外,奇異物質還出現在加拿大科幻電視劇Odyssey 5和BBC廣播科幻劇End Day中,扮演毀滅行星的終極武器,當然也可以利用上面的原理來實現。當然,我們目前並不知道這樣的原理是否正確,所以“紅物質”也就暫時只能出現在科幻裡面。
宣告:由於太忙,我沒有時間讀我回答後面的評論和發給我的私信,當然也無法回答評論裡面提出的問題和回覆私信。如果您希望我回答您的問題,請在悟空問答提出,然後邀請我回答,我會在方便的時候挑一些問題回答。但是在提問之前請先看看我以前回答過的問題,我不重複回答問題。謝謝!
《星際迷航》2009年的電影中描述了一種“紅物質”,它可以產生一個黑洞。斯波克用試圖用紅物質來阻止一個威脅到星系的超新星爆發;沃肯星被注入紅物質後變成了一個黑洞。
回覆列表
星際迷航電影裡面利用“紅物質”將即將爆發成超新星的恆星變成了黑洞,從而阻止了一場災難。在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
左下角明亮的星體就是超新星第一種情況:大質量恆星在它的老年期由於燃料耗盡,在引力作用下會向內猛烈收縮,在恆星核心處猛烈的撞擊,然後發生大爆炸,形成超新星。
第二種情況:一顆白矮星從它的伴星那裡奪取了核聚變燃料,提高了核心的溫度,點燃碳融合,並觸發失控的核聚變,將恆星完全摧毀。
蟹狀星雲:在宋朝時期的一顆超新星爆發後形成,在宋史中有記載只有第一種情況下才能形成黑洞,即:在超新星爆發後,殘餘的核心質量如果大於3倍太陽質量(奧本海默極限),物質間的斥力再也無法阻止巨大的引力,於是坍縮成了黑洞。
可見,如果要阻止超新星爆炸,對於第一種情況,必須提供足夠的燃料讓它繼續燃燒,才能對抗引力引起的收縮。對於第二種情況,必須阻止白矮星獲得燃料。這種電影裡的“紅物質”能使恆星直接變成黑洞,而不爆發,我能想到的就是~除非它就是黑洞!
所以,科學歸科學,科幻歸科幻,別弄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