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夜的眷戀

    李白,我們都知道,他是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才詩人,驚才絕豔,千年難得一見。他的詩才之高,震古爍今,好像恆星一般,燦然奪目,讓人不可直視。堪稱千古文壇巨擘,後世稱為詩仙,謫仙人,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

    李白自小以劍俠自稱,更是心懷理想,想要持劍平天下,輔君安社稷,創造出自己的不世之功。但是,理想終歸是理想,他的脾性註定不適合混官場。

    直白地說,李白是個天才。五歲的李白就飽讀詩書,十幾歲的詩文作品就備受推崇,很多的名士都對李白的才華讚歎不已。他的一生更是豪放不羈,窮遊天下,無論名山大川,還是繁華都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也養成了他灑脫不群、追求自由,生性情散漫,不畏權貴的性格。

    正是他灑脫不群,不畏權貴的性格造成了他的不合群,始終融入不了朝堂的圈子。沒有步入官場之前,沒人會與他計較,可是如今的他身邊全都是當今權貴之人,一不小心很容易遭到別人的排擠和暗算。李白作為一介書生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來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對於官場的爭名逐利和勾心鬥角的黑暗內幕,是既鄙視又不擅長的。

    李白作為詩人,十分高傲得很,絕對不可能放下屬於自己的驕傲去巴結別人,終究還是被官場排斥。他的敢說敢做,終究在看透了官場黑暗之後離開了長安城。

  • 2 # 茶館閒聊

    要看混出的名堂是指什麼,如果是指“名”,李白早就已經是名滿天下,至於達不達天聽,都是一樣。

    但要說是做出什麼政績,那是沒有。

    我認為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一,他當的官,是翰林供奉,就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整日裡做的是跟著皇帝出席宴會或者郊遊,為皇帝寫詩寫文,像著名的《清平調》就是在此時寫成。

    這樣的一個官,根本接觸不到政事,負責的也不是這塊,能有政績才是怪事。

    第二,是李白的性格。李白的狂傲是出了名的,別說不給他做有實權做實事的官做,就是給他做一個封疆大吏,他也看不上。因為他想的是要不不做,要不就直接做宰輔。

    即便真的給他做了宰相,以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子,也處理不好同僚關係,根本無法勝任其職。

    這從他做翰林供奉之時的表現,就能夠看出來,根本沒有把誰放在眼裡,隨著性子做事,不是一個優秀政治家應有的表現。

    第三,得罪的人太多了。如果說當翰林供奉,可以當做一種磨鍊和試驗,是磨鍊李白對於官場關係的處理能力,以及測試適不適合做官,那麼李白是不過關的,所以失去繼續表現自己的機會,自然做不出政績。

  • 3 # 讀書燈下

    李白還是很想在仕途上混出點名堂來的。

    他二十多歲從老家學習完離開蜀地的時候,就抱著此去要大幹一番的志願。

    後來遊歷三十多歲到山東時,他去見過李邕,這時候就又說過“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他此時是抱著很強的用世之心的。

    從這些詩裡,可以看出李白對於走上仕途並有一番作為是抱了很大希望的。

    照理說,李白有如此才華,又得皇帝看重,且自己也有強烈的用世之心,他是可以在官場上有一番作為的,那為什麼沒有?

    首先,唐明皇給李白的職位是供奉翰林。翰林供奉是什麼?這個職位相當於御用文人,專備宮中應制而設,其崗位職責就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從事文藝遊賞之事,與想象中的政治基本沒有關係。

    政治?民生?這些跟這個職位沒有關係。

    李白所做的,就是玄宗皇帝每有宴請或郊遊時, 必命他侍從,賦詩紀實。可這皇帝身邊紅人的身份,不僅沒給他帶來政治上的前景,反而招來了同僚的嫉妒。

    李白自己也不多久就回過味來,對這個御用文人的身份感到厭倦了。再加上李白這舉世聞名的個性,不得罪人則已,一得罪就專門揀高力士來得罪,他的仕途能長得了嗎?

    不過短短3年時間,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即使如此,李白離開長安,遊歷到梁宋之地,寫下《梁園吟》,在詩結尾他還寫到:

    歌且謠,意方遠。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他依然是有抱負的,並未全然放棄。但他始終是與政治無緣了。

    只是,李白在仕途上雖然並不算成功,但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卻光耀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文人多為求官考科舉,王陽明為何要做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