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櫻桃國學

    一、人生經歷使然。要歷史地看問題,王陽明立志作聖人,跟他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跟他青年時的心理狀態也有很大關係。王陽明是官二代,他的父親王華曾經是狀元,對王陽明來說,一方面,科舉這個人生目標,有父親在那兒,已不再刺激,或者說,他父親是一座山,他想逾越得另想他途。另一方面,初期他科舉不中,對科舉考試一直心存不滿。“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他的心學思想也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二、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王陽明想超越父親,想超越科舉當官的傳統路徑就要取法乎上,定立更大的人生目標。王陽明龍場悟道,就可以理解成是王陽明立志上的一次深化。他想成為聖人,至此找到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致知方法。他對他學生的要求也是如此,第一條就是立志當聖人。

    三、小時候的理想。據載王陽明12歲時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相當於問人生的終極追求應該是什麼。老師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小王陽明嚴肅地說: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 2 # 天鷹基金

    王陽明選擇做聖人既是儒家學說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也是王陽明個人一生孜孜以求的結果,更是天將降大任於王陽明的命理使然。

    儒家文化的本質是控制。先秦時期的儒家文化是針對那個越來越失去秩序管控的混亂年代而提出的有積極意義的建設性思想。既有恢復上古時代不約而同井然有序和諧社會的美好願望,又有針對新時期具體問題而提出的改進措施。雖然大而空,但屬於高瞻遠矚式的粗框架。每條建議既是針對現實問題,更是從尊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是一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道理的時期。

    由於這個時期儒家文化自身也處在發生發展階段,雖然理念先進,但還是於禮崩樂壞的現實顯得曲高和寡。再者當時人們對失序的社會到底會走向何方也沒有清醒的認識。另外儒家文化由於從未進入社會實踐階段,多少也與社會銜接不暢。總之,那個時期,統治階級處於懵懂年代,人民更是處於愚昧時期。

    儒學在這一時期就表現出對社會的強力思想控制傾向,這是儒家的自帶基因。雖然老子一開始就反對這種思想控制,但當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及統治階級思想上的覺悟,和同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相吻合時,儒學還是不可阻擋地完成了與統治階級文化的對接工作,從而躋身於中國社會主流文化。

    接下來是儒家文化與社會各層面各種社會現象的對接細化工作。總體體現適應和控制的特點。由於佔據主流文化的有利位置,講人性的時間越來越少,簡單粗暴地控制的頻率越來越高越來越習以為常。到了近現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先生對其總結就是"吃人"兩字。

    儒家學說進入宋明時期,已進入嚴重的僵化教條主義階段。存天理,滅人慾,這樣的狗屁理論都能被社會放在尊位,可見當時的社會思想被禁祻得多麼嚴重,儒學實際上面臨被質疑的危機。思想家們首先感受到這種禁祻,併產生衝破樊籬的衝動。這是當時思想界的基本背景。

    王陽明自小立志當聖人不是突發其想一時衝動之舉,而是身負拯救儒家學說歷史使命來到世間的。只是當時年幼尚未被世俗世界完全認知而已。但是王陽明的成長路線圖足以證明他是為心學而生的。這是王陽明之命,也是中華民族之幸!

    心學一直和儒學相伴而生,實際上心學和所有人文學科相伴而生。但心學在王陽明之前一直半隱半露,致使很多儒學弟子不得要領,以至於儒學各種紛爭並走向狹路。

    是王陽明首次向世人全面揭示了心學的要義,欲理同心的神秘面紗就此揭開。如同西方心理學的鼻祖弗洛伊德,僅憑對潛意識單一概念的闡述就足以撼動歷史一樣,王陽明與弗洛伊德在整個人類思想史上比肩重要。

    欲理同心衝破了欲理對立的淺薄認知體系,也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依此為據,關於人類自有學科體系的骨架結構在心學的光燿下都變得清晰透明。

    掌握了人類金鑰的王陽明不僅向中華民族展示了一門全新的學科,同時還挽救了日益走向狹路的儒家學說,功德何其無量。

    如果換作你,你還會斤斤計較是否去撈個一官半職?笑話。

  • 3 # 明心真人

    成仙了道又如何?再入輪迴度眾生!

    世間多少迷途客,一一指歸大道中!

    修心煉性養精神,窮理盡性至於命!

    經天緯地大道理,濟世安民真功夫!

    正心誠意立根本,格物致知做學問!

    修身齊家練功夫,然後治國平天下!

    ——論華人民立志當以聖賢為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獅子、老虎、獵豹以及狼是否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