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然空45

    道 以損得之 和以往一樣 損了又損 心進入了虛無 與虛無合一 樂於心安 心安理自明 理明法自通 法通自逍遙

  • 2 # 止語終南

    這一句節選自第二十三章,不但要從全文的角度理解,還要結合前一章,才不至於斷章取義。第二十三章全文如下: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這一章接著第二十二章說不爭之德。天地執行勿需言語,自然而然。颳風不過一早晨,暴雨不過一整天,誰促成了這如此的短暫?天地本身。天地尚不能持久於風雨,而況於人言之風雨麼?故有道者不爭、不執。你說我有道,我就有道;你說我有德,我就有德。你說我無道無德,我也不用爭辯。

    莊子釋之為“呼我以馬,我以馬應之;呼我以牛,我以牛應之”。這就是“樂得”之深意,得道之人不求名求利,不受世俗輿論的影響。

    夫惟不爭,才得如此逍遙自在。

    老莊逍遙自在功夫哪裡來?不爭、不執!

    為啥聖人能做到不爭不執?道有胸中,不證自明,自信之真,他人信與不信又有何妨。

    信不足,有不信。之所以有爭執,自信不足也。自信不足,招來他人不信,於是想爭執以增信。爭者不道也!只要還有爭執,就證明你一定沒有得道。

  • 3 # 成253838728

    謝邀!關於老子《道德經》,歷代有許多學者,對該書進行了翻譯和註釋。據一些學者統計,目前 ,市面上,老子的《道德經》註釋版本,多達三、四百種。“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該段從字面上翻譯比較簡單,即:“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不過我認為要理解該段的含義 ,要從本章“故從事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徳;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進行全面解讀,才能理解其含義。可以通俗理解為:“一個人要走失敗的道路,那麼,所交往的人和事,也是不對的,都是隨失敗而來的,況且你還偏要往失敗的方向去湊合。”

    樂得,在這裡其含義有喜歡、樂意,向某個方向湊合。

  • 4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這裡的“失”,失的是“道”,“道”在這裡可以理解為那種推動事物因循本然地生長髮展的,天地的節律或力量。

    這句話的意思用現在的語言來表達就是:

    當一個人,一個組織,乃至一個社會背離了那能讓自身得以長久的存續和延續的自然節律的時候,也就與偽巧、虛假相得,相得而生樂,那些偽詐巧智,便會更加地層出不窮,源源不斷地去進一步蒙惑它,它也就會更加的失常,更加的妄作妄為了。

    今天的燈塔國如此,今天的那些亂港廢青也如此。

    樂得

    何謂樂得?

    相行相得,相得相行,相得益彰,樂便源源不斷的滋生而來。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寫道: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對於治理者而言,無論他治理的是一己之身,還是治理的是一個家庭,抑或是治理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天下。

    治之以道,便可以提攜天地;治之以德,亦能法天則地,不失其所;但如果失去了天道的錨定,試圖以那些虛妄的偽巧智慧去謀劃自己所治理的物件,只能由失而異,由異而奇,由奇而危,由危而亂,亂而生殺,殺而致亡

    同於道,道便會源源不斷地去滋養他,永遠也不會出現昏亂;同於德,德也會源源不斷地去滋養它,但一旦德衰,昏亂便會出現;同於失,則昏亂叢生,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天下,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不道早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IG夏季賽橫掃西部,以12-1排在東部榜首,你認為IG季後賽能拿冠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