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爸爸不講理
-
2 # 天賜夕兒迷途羔羊
每個人都有情緒,都需要宣洩,成人的壓力來源於多個方面,再外人面前多忍耐,在孩子面前一般不會,多半是爆發的狀態。並不是孩子的錯誤有多大,只不過他的錯成了一個導火索,和發洩口而已。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個人覺得不必要動武。如果自己忍耐不住,看著孩子不順眼,可以抬屁股出去走走。暫時交給爸爸,或者暫時交給媽媽。自己放鬆一下就好了。
-
3 # 377487853
如果實在是控制不住的話,可以和孩子形成一個協議,然後互相監督。因為打孩子不是一個正確的教育方法。而且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時也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一個心理障礙。所以要如果發現有打罵孩子的舉動,一定要及時的制,。也可以平時學著自我說服。可以想想孩子的優點,然後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果真的是控制不住,我可以去尋找心理醫生,或者是問醫生如何的和孩子溝通,然後讓心理醫生去協助自己來解決問題。
-
4 # 新手二胎寶媽
俗話說:“一失足變成千古恨”,當然用在父母打孩子這裡有點過了。但是,孩子一犯錯就打,顯然是不可取的。
首先,孩子犯錯後,作為家長要看一下是什麼樣的錯誤,是否是原則性的。如果是的話,打可能會讓他記憶深刻。但事後你一定要告訴他,為什麼打他,錯在哪裡。
其次,一犯錯就打,這種家庭環境,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或更甚者影響孩子的脾氣。
孩子顧名思義還沒長大,犯錯十之八九都會有,特別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拳打腳踢更不可取。
-
5 # 席優優
讓熊孩子不熊比登天還難,用揍的方式讓孩子不熊,不犯錯更是南轅北轍的做法。
媽媽們要放寬心,孩子越熊越聰明。
還要調整好心態,跟我念口訣“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找到孩子犯錯的原因,追問他,讓他對自己的行為思考,比如:“你為什麼打小朋友?”“你打了小朋友會怎麼樣?” “你覺得這樣對不對?”“如果他這樣打你,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這樣會幫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讓他認識到錯誤,從而對行為產生正向的引導。
另外,孩子犯錯的時候正是孩子成長的好機會,也是家長們學習的機會。家長們多讀一些育兒之類的書,明白孩子的行為背後的邏輯,就能更耐心地教育孩子了。
-
6 # 港富薈玲博士
看到孩子有錯的時候,你先想想自己小時候犯錯的時候,是怎樣的?
孩子就是孩子,這句話不是推脫,孩子的認知和大人處在不同的層面,不可能完全按照大人的意思,否則就不是孩子了。
偶爾狠狠的揍一次是必要的,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以開導為主。
-
7 # 莫莫2726
我跟你一模一樣啊!每次孩子犯錯都想揍他,也想大恐大叫,每次打了孩子之後又會後悔!所以好多次火已經到嗓子眼了,腦子裡心裡一直對默默的不停的對自己對忍住忍住忍住,不能發火不能發火不能發火。就這樣熬過去了!我都不知道自己還能這樣堅持多久!
-
8 # 打工妹翠花
教育孩子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自己的行為是孩子成長模方的物件.孩子犯錯了不要一味去批評,要理智對待,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錯誤自己改正
-
9 # 嘉航媽媽1985
孩子始終是孩子 我們要以愛的教育去管理他 不能對孩子吼罵 我們要靜靜的為孩子 你到底想表達什麼呀寶貝 一定要控制住自己 不要把你的情緒帶給寶貝
-
10 # 北漂失敗者01
對孩子還是得有耐心的,要不然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你有想打孩子的衝動。很簡單,想想你爸媽打你屁股時你的心理就可以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11 # 蘭媽談育兒
我是一個二胎媽媽,也經常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揍孩子,可以說每個人從第一聲啼哭開始長到如今的年齡都有過捱揍的經歷,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樣、愛孩子又忍不住揍他們,那麼父母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想去揍孩子呢?說說我自己,每次想要揍孩子都是感覺自己降不住他們了。
就拿今晚的吃飯來說,為了均衡飲食、晚餐一共做了十個雞腿,姐姐吃了5個、妹妹吃了3個、爸爸吃了2個,雞腿一上桌兩個孩子都展現各自的速搶神功,姐姐能搶的5個雞腿不是她吃得快、而是碗裡放的多,由於姐姐長了雙排牙需要多吃硬食物促進牙齒生長,所以關於雞腿的數量也都讓姐妹二人各憑本事,最後姐姐雞腿最多、但她吃飯遊神的樣子讓人十分生氣。
怎麼回事呢?當大家都吃完飯撤離餐桌時姐姐還剩大半碗白米飯,也就是說這個丫頭一直在吃雞腿,最可氣的是最後雞腿吃得有些咽不下去了,而米飯也被她的一些小動作成功地撒到地面,這種浪費性地自私霸食可以說挑戰到了我的底線,對她進行了簡單的批評後、噘著嘴的生氣彷彿是她受委屈了,那種明明做錯了還委屈的表情無疑是刺激到了我的神經,很想給她一記狠招、但理智告訴我打罵解決不了問題,孩子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所以說,當孩子做錯事父母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要告訴自己“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才是問題的核心”。
那麼,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家長該如何理智應對、杜絕暴力行為呢,
1、雙向性看待問題
孩子做錯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讓孩子認識自己錯誤的引導必須要雙向性看待問題,比如我家是兩個孩子,一個孩子犯錯、也有另一個孩子的推波助瀾,那麼在看待錯誤的時候就不能歸咎在一個孩子身上,晚餐的雞腿姐姐為什麼要搶走5個雞腿?那是因為中午先後切了兩個火龍果,由於姐姐看電視太入神導致只吃了兩口,當她反應過來的時候還生氣地說“哼,我就吃了兩口”。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明白了,錯誤的形成是由雙向性演變而成的,就像是“你這樣做,那我也這樣做”,面對姐姐搶完雞腿還浪費的行為,理智告訴我要連著妹妹一塊批評,我笑著對她們說“你倆一個半斤一個八兩,中午妹妹搶了火龍果吃得拉肚子,晚上你搶了雞腿半夜肯定會因為吃得多嘴巴乾渴,這就是為什麼媽媽要你們均衡飲食,下次一定要一半一半地吃,知道嗎?”。
結果一個迴應了“嗯”、另一個點點頭,我知道她們經過今晚的影響後,以後在霸道護食方面會有著比較好的改善。
2、放下審視孩子的教育態度
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就像是一個審判者,高高在上的姿態不管是誰都難以接受,同樣的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態度表現出來完全不是一碼事,比如領導今天讓你去貼發票,直接把一堆發票扔到你桌子上說“下班之前貼好”,你就會覺得“憑什麼,大家都是一樣的員工,為什麼不讓別人去貼”,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領導是故意為難你。
那麼教育孩子也同為此理,如果你對孩子錯誤的發生是命令性地斥責,他們就會產生“爸爸媽媽不愛我、討厭我”的心理,長時間的自卑心遊躥對於孩子的成長只有弊端沒有好處,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跳樓的孩子越來越多、玻璃心越來越強,有的時候不是孩子們太脆弱、而是父母們的姿態太高了,放下審視孩子的教育態度你會發現光明的地方有很多。
3、告訴孩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關於孩子的教育,我們要明白孩子不僅要管還要管到得體、管得有用,近年來提倡的“快樂教育”雖好但真正教育孩子的都知道,想要做到對孩子不發脾氣根本就不可能,除非我們對孩子徹底放棄、不對他抱任何希望,否則希望孩子未來比我們生活得更好的期盼,就像是一根弦一樣牽動著另一個根弦。
而快樂教育的本質意義也不是徹底不管孩子,而是給他們獨立成長的空間去鍛鍊堅強、鍛鍊獨立,每一個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都非常緊張,尤其是一直都是以完美形象存在的優秀孩子,他們內心除了緊張之外還有很多不確定的自我懷疑,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經常犯錯,人人都會犯錯、但知錯能改才是你的優點,相信你在這方面一定可以做的比我們更好”。
因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第一時間幫他們找到錯誤之外,還需要鼓勵孩子接受錯誤、才能突破自己找到更真實的自己。
---------------------
回覆列表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犯錯並觸犯了底線,家長該打還得打!
她說“家長的錯誤在於,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他管”。
怎麼鬧呢?一是孩子離家出走,二是孩子以自殺威脅,包括跳樓自殺。
所以孩子犯錯如果觸犯了家長底線,適當地“揍一頓”並不是壞事。小時候不管,孩子長大了就管不了了。
什麼是孩子觸犯底線呢?
●沒達到目的就威脅,該打還得打!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亂摔東西,該打!
●不遵守規矩,破壞與家長制定的規則。
●不尊重父母和其他的家庭成員,該打!
孩子如果沒有以上這些情況,家長就不能亂打孩子了。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多與孩子溝通講道理。一手硬一手軟,這樣教育孩子才管用!
和孩子講道理,怎麼講?
孩子不聽怎麼辦?
1.講道理要對事不對人,要就事論事,不要上升到孩子的品質上,不要空空而談。
比如說孩子作業寫錯了,你告訴他正確的方法就行了。不要上升到“你怎麼那麼笨”這些人身攻擊上,這會影響孩子學習積極性。
2.不在孩子同學或小夥伴面前批評孩子,孩子錯了回到家裡再講道理。孩子雖小,同樣也要面子。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很難,要毀掉孩子的自尊很容易。“打人不打臉”,孩子也是一樣的。有些家長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攻擊,這樣的家長很愚蠢!
3.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家長認為是對的,往往孩子不一定這麼認為。在責罵孩子之前,我們要搞清楚孩子真的錯了嗎?
有一次我對孩子說“牛奶已經涼了快點喝”,孩子對我說“那是你認為的涼,我還是覺得燙”。很多時候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影響了對孩子的評價和判斷。
比如說我的孩子很討厭口算,因為他覺得口算很浪費時間。可是老師的作業要完成,如果逼他完成孩子更加反感。那麼我會允許他先玩一會兒再寫。
4.家長髮火之前,先認清自己發火的原因。要將情緒與行動分開,不要讓不良情緒控制自己。
孩子小時候都會犯錯,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在完成揍孩子這個動作之前,要搞清楚是不是真的值得揍?很多時候揍過之後自己就後悔,那麼我告訴你這說明你揍錯了。
經常揍自己孩子的家長,其實小時候也被父母揍過。這種心理現象很奇怪,你曾經發誓絕不讓自己的孩子像你小時候一樣,但你卻偏偏就做了。
所以揍孩子有遺傳性,在你付出“揍”之前要想清楚。如果你經常揍你的孩子,你的孫子以後也會被你的孩子揍!
做一位理智的家長很難。我們都需要修煉!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我們心理成熟的過程,所以我們應該感激我們的孩子,給你機會與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