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人北旺

    七十年代中期出生。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農民。

    父母是基層幹部,相對比周圍,條件略好那麼一點點,也僅僅只是一點點。那個年代工人,幹部的收入區別不太大,農民稍微困難一點。

    我們知道什麼是工分,見過糧票,肉票,腳踏車票。

    見過繫著紅綢子的五四手槍,步槍,甚至家裡還曾經有過不少子彈。打鉛彈的氣槍很多人家裡都有。

    自家餵養過幾頭豬,剁豬食,摻著糠餵豬。清理過豬圈,挑過豬糞水去地裡施肥。

    自家也有過幾分地,種的豆子和水稻,很辛苦。

    上小學要自帶凳子,沒有幼兒園。

    寫作業經常要點馬燈(玻璃罩子煤油燈),因為常常停電。

    家裡有個純黑色的手搖電話,需要接總機轉聯絡對方。家裡有這玩意的極少極少,很嘚瑟。

    小學時家裡有臺黑白電視機,鄰居們來我們家看電視就像現在看電影一樣,要排排坐。

    看電影要去幾公里的地方,記得好像是手搖播放機,用竹竿子掛幕布

    暑假去舅舅家收割水稻,拔秧,插秧,總是汗透的確良軍裝外套三四回。

    生活相對來說還比較艱苦,菜裡普遍油水少,條件好點的記得熬豬板油,肉食少。過年總是很嗨的,能吃肉,穿新衣,還有壓歲錢(幾毛、塊把錢),奢侈品有一種叫麥乳精,冰糖也是豪華零食。

    至於體會如何,只有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才知道。但很多經歷過人都會懷念那個年代。

    我們的國家、社會經歷過這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 2 # 餐飲人苗老五

    那時大多數人家的小孩都沒啥玩的。過年時就有一些花樣了。家家會殺雞,放鞭炮。於是就有玩的了: 1、用雞嗉囊吹成氣球當球打。 2、用雞毛做毽子踢。

    3、做蘿蔔燈籠玩。 4、撿人家未放響的鞭炮,有引的到水中炸水雷,沒引的折斷砌成寶塔燒焰火。 5、大雪天就會滾雪球、打雪仗、堆雪人,用竹篩捕麻雀。

    六十年代初正是三年大饑荒(有人稱三年自然災害,也有人稱三年困難期),正是到處出現餓死人的時期,那吃不飽穿不暖是常態較普遍,

    每當快到過年的時候,家家都在犯愁,一是手上錢少,二是供應的商品非常緊缺,只有不懂事的孩子們盼著過年,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過年的時候,

    能夠吃的飽一點和好一點,甚致能吃到肉,在那時能吃到肉是很幸福的事,但孩子們他哪裡知曉大人心裡的壓力有多大喲,到了大年三十天還沒黑,孩子們就往廚房裡溜來串去的,看看有沒有紅燒肉.魚之類,並盼早點天黑好上桌 飽餐一頓。

    由於豬肉緊缺很難買到,條件稍好的就花好多錢,不知是從哪黑市買到了幾兩豬肉,全家老小總能品償到那特有的美味,沒條件的人家吃不到肉咋辦,

    於是就想出了個用其它食品替代紅燒肉,那就是用豆腐切成塊放到鍋裡,再加糖色醬油一起燒煮,幾分鐘後一碗遠看象紅燒肉的就做成了,為了安撫孩子們,就對孩兒們說,到明年過年的時侯,就讓你們每人一碗紅燒肉行不行啊,這時大家都開心的說道:好!.....

  • 3 # 機器不在

    我是70後。哪個時候吃飯比較單一,一年到頭基本沒有葷腥。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有點肉。

    肉拿回來,大鍋燉肉,沒有任何調料,只是加點鹽。這是一鍋天然的美食啊!飢腸轆轆的腸胃,在聞到煮肉的香氣時就蠢蠢欲動。身體則堅如磐石般待在鍋邊那也不去。出鍋後大人給一骨頭,則歡呼雀躍而去。

    那時的天還很藍,冬天霧茫茫的很冷,夏天聽著蟬聲,秋天徜徉在場上,而春天我們則在田野上橫衝直撞的幸福著。

  • 4 # 玩家兒房車旅行營地

    別說紅燒肉了,就連過年的餃子也不是每次都是白麵,孩子們最高興的就是每次煉豬油能吃到剩下的油渣,熱、脆、香啊。還想再吃的時候就被老人收藏了起來,留在來客人的時候搭配炒個青菜,或者煮麵,現在市場供應充足,卻找不到那種味道了,豬膘肉的肥膘厚度變成了薄薄的一層,沒有年豬的香味,也很少買了。菜包,成了家裡人的最愛。

  • 5 # 春風化雨143474353

    改開前從未見過紅燒肉,更別說吃了,最解饞的一次是看紅色娘子軍時,南霸天手抓雞肉還是鴨肉,吃的那個香呀,讓我們幾個小夥伴全流出了口水。劇情沒記住,可是吃相是牢牢印在腦海裡,終身不會忘那個情節。現在試了幾次肥雞肥鴨肉與紅燒肉,都體驗不到那種香的食慾,難道真的是老了嗎?還是味覺退化了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油打發後會改變性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