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湖南妹子何小廚
-
2 # 奇等小哥倆
教育方式沒有更好的,和現成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哪怕我家一大一小的哥倆兒,相同的教育方式都不能同時奏效,我想和爸爸分享下我最近的教育反思,《怎麼還給屬於孩子們的童年》。
家長總是焦慮或者自責自己哪裡做的還不夠,不如我們都跳出來,想想我們怎麼做才能保護好屬於他們短暫而美好的童年。
好像答非所問,但其實,教育於無形,比讓孩子實際掌握一種技能更重要,因為這項技能即使非童子功,長大興趣使然,也可以很優秀;或者從小學生厭,長大背向而馳的也很多。跳出大環境,為了孩子扛住壓力,淡定的捍衛屬於他們的童年。
我們需要在生命長河去思索,孩子的幾個重要階段,他們全靠我們支援的也就是童年時期,學習有老師同學相助,工作有自己奮鬥,婚戀有愛人。。。那麼童年呢?
您的孩子6歲,我家與您家年齡相仿。
哥哥是個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因為從小去上早教課的關係,格外討人喜愛。做什麼都會讓家長滿意,媽媽說的不能做的,就不會去做;家長期望他去學習的,哪怕有排斥也會去堅持。 弟弟是個自由散漫份子,媽媽更多關注給予哥哥,所以他得以自由生長,不期待他學什麼,倒是他自學後總能給媽媽很多驚喜。自學一口英語,會寫少數數字和字母,會自己看書編故事,自己穿衣鞋襪,現在偶爾敲幾下鋼琴鍵,在哥哥的指揮下“亂”打鼓點。 哥哥會照顧弟弟,弟弟把水杯放地上,媽媽批評他,哥哥會幫弟弟把水杯放在桌子上;弟弟扔在地上的衣服,哥哥會幫他撿起放在髒衣簍; 弟弟會各種奇思妙想的搗蛋,把墨汁弄的滿屋都是;在牙刷杯尿尿;對著礦泉水瓶吐漱口水;在地墊上,牆上,被子上畫畫;主動要幫我打雞蛋,但是擅作主張的往裡面加麵粉;彷彿在他眼中每次都是他的嘗試和創新。 的確,媽媽的定的規矩太多了。。。進門怎麼放鞋,刷牙2分鐘,不洗澡不能上床,洗完澡浴巾怎麼放,玩具怎麼收拾,書架怎麼放書。。。 因為信任哥哥,剛開始以為搗蛋的事情都是弟弟乾的,後來發現其實很多時候是哥哥的主意,或者是哥哥的慫恿;反思對哥哥要求束縛太多,他知道自己不能做,就讓弟弟做。 童年不就該想做什麼都可以,哪怕在成人看來是多麼愚蠢的事情,傻事,壞事。 我想起有次暑假,在親戚家和姐姐,因為下雨不能出門,所以在家突發奇想,做衛生,結果弄的家溼漉漉,被回家後的長輩批評;有次自己在家研究做飯,掏空黃瓜籽在裡面加番茄碎,熬白糖,好在沒把家燒了,就是浪費了很多食物;當時也知道不能被大人知道,因為做出得東西難吃,趕緊倒掉了,又覺得浪費會被大人批評,不過那次後就沒再衝動的去‘‘炮製美食”了。 總想著省事,希望兩個小朋友們可以更好的和我配合。其實他們已經做的很好了,去商場買東西,各種慢,尤其哥哥無論我在哪都跟著我,倒是弟弟,總是要去找他,但是去找他的時候,意外發現他也在找我們,並不是我想的太自由份子。 那麼他們的童年本該怎樣?而我們又能怎樣保護好他們的童年呢? 鋼琴學校說每天堅持半小時練琴,學校英語學習每天都有作業,體育鍛煉也少不了,課外閱讀也要跟上,練習書寫數字字母,這些一旦開始的就不能推掉,要堅持下去,那麼怎麼在夾縫中去保留孩子和同伴的玩耍時間呢?不用聽家長的,老師的,讓他們做主,自由的和小夥伴們去“放肆”。 是每天都可以安排同伴玩耍時間?還是每週,還是特定一個寒暑假?無目的的玩,和小朋友們一起,一整天都玩不夠。或者給他們一天的,“我來做主“日!Today is my day! 吃什麼,去哪玩,玩什麼,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全聽他們的! 恩,可以把想法和他們商量下,然後試行一次。他們的安排肯定是肚子餓了再找吃的,然後要餓著肚子等待;肯定會出很多問題,然後再商討下次改進實操。 待更新。。。
這些只是自我反思時候的思緒,如果您也認同,我們可以後續相互分享,看看成效。
-
3 # 一個愛折騰的人
朋友,你好!
至學齡前兒童家長的一封信:
家長朋友們好:
我是一個長期從事初中英語教育的英語老師,也擔任多年班主任工作,接觸了無數的學生和家長。這位家長說孩子6歲,學了些特長,也不想讓孩子太勞累,也很迷茫。不知該如何教育?
孩子還小,我覺得正是需要好好培養教育的時候。真心希望這位朋友能重視。6歲到12歲也就是小學階段的學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為初高中今後的發展打基礎。其實一個孩子能否成功地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教育的大話題,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我很誠心地希望學齡前兒童家長能閱讀我下面的講述,如果家長能從中受益,我會非常高興!
首先我有個問題想問下家長們,你們打算將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希望孩子快快樂樂成長,高興就好,無他所求?還是希望他們上名牌大學?我覺得這都是比較片面的,你做了什麼樣的決策,孩子就是什麼命,你沒有規劃,孩子就隨波逐流。當今社會不乏經常報道這樣的新聞,訊息:某某孩子對父母不敬,不孝順老人;為爭奪財產鬧到調節節目;某某名牌大學畢業生畢業多年在家啃老,不出去工作等等。面對這些讓人心酸的事情,我覺得我們應該確立這樣基本的培養目標:就是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愛心,懂感恩,孝敬父母;走上社會能很快適應社會,能自食其力,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公民。我們如何能達到這個教育目的呢?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因為它是伴隨著家長一生的責任和義務。首先是家長必須要學習,向有經驗的家長學習,從育兒書籍,教育書籍中學習。我建議大家讀幾本書《母慈子孝》 ――張茂森母子對談錄,《好媽媽就是家庭CEO》。成功人士俞敏洪也建議家長讀100本教育書籍。在這些書裡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教育的好方法和指導,《母慈子孝》的一個育兒宗旨:一定要從培養孩子孝心入手 ,其次是父母和孩子的良好思想溝通貫穿成長的始終 ,並給予方向上的指導。《好媽媽就是家庭CEO》強調在教育之中母親的重要性,如何能把孩子培養好,首先是做一個學習型,為孩子能樹立榜樣的合格家長,這是培養好孩子的前提。
要想孩子將來能孝敬父母,事業有成,對社會有所貢獻。具體從以下幾方面素質培養:1,善良,孝順,2,習慣培養,3,好的性格培養,4,特長的培養。相信如果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注意這幾方面,孩子的未來是有好的前途,今後走向社會成績好壞 並不能起到絕對優勢作用,只有全面發展才能長久立足於社會之中。 決定一個孩子前途的是他的綜合素質。第一點。注重孩子品行方面的培養
必須先從孩子善良,修養,世界觀培養,因為這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能力決定你飛得高不高,教養決定你飛得遠不遠。古往今來,歷代國君將相都是仁慈賢惠的人,不自私自利,損害他人利益。古代帝王堯舜禹,大家都知道。舜帝是最仁慈善良的,繼母及其弟弟家裡人都對他極其不好,甚至為了帝王位要害死他,可是他仍然一如既往孝敬後母,照顧弟弟。也許是上倉對他的考驗,堯看到舜經受住了考驗把女兒嫁給他,讓他繼承了帝位。
那麼我們就要從小培養孩子尊老愛幼 ,體恤父母的辛苦。比如平時吃飯,可以引導孩子幫助端端菜,拿拿筷子,先叫老人到桌子上就坐,我們愛孩子,要正確的愛,不是溺愛。不能再出現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四個老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的情況,那隻能培養家庭的不孝子,社會的“巨嬰”。《母慈子孝》這本書,張茂森母子對談錄。她的孩子之所以發展很好,從小就以孝為教育根本。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一定是知道感恩,孝敬父母的人,這是每個父母都期盼的。
第二點,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
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要有很強的自控力,該做的事情儘快做,不該做的事不能做。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只有能嚴格遵守紀律,約束自己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那麼孩子從進學前班開始就要養成每天先完成幼兒園老師佈置的任務,再做其他事情,逐步灌輸在他的生活中哪些事是重要的,是必須要做的,孩子小時,家長就得一步步陪著精心教育,身體力行,慢慢鍛煉出來。不要厭煩,如果家長在孩子小時候不付出時間和精力,培養他們好的自覺性,自控力,今後就難以彌補。初中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主要體現在學習習慣好壞上,多少初中孩子的家長後悔,後悔小學時期沒有注重習慣的培養,頓足嘆息!沒有用的,時間不會倒流。
第三點。好的性格養成。熟話說,性格決定命運。
我們教過很多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分兩類,一類是能說會道,性格活潑的孩子,但是注意力不行,坐不住,心思沒有用到學習上,另一類是不愛說話,與老師同學很少溝通的 ,非常安靜的學生。孩子不與老師溝通他接受知識的能力就相對會差些,所以在培養小孩子,學齡前兒童時,家長要注意每天多陪孩子說說話,讓他多表達自己的看法意見,不能今後沒有主意,人云亦云。指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可以開擴眼界,將來才會有更多的選擇。多讀世界經典名著等,書中經典詞句都是作者生活經歷的體現,對孩子們有指導作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對性格很好的培養。在孩子小學階段,多帶孩子出去旅旅遊,見的人多,事兒多孩子自然就性格開朗 ,和同學,老師有話說。
第四點,要有一,兩樣特長或者愛好。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個大路是指各行各業,那麼有些過硬的特長會幫助你更快地成功。
結束語:人一生陪伴我們的有三類人,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相濡以沫的伴侶,延續下去的子女,可見教育好子女是多麼重要。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家庭教育首當其衝。孩子進入學前班接受學校教育,一定是依賴於家庭教育這個基礎,不然老師會評價說某某孩子家教不錯,請家長朋友們重視家庭教育,不能依靠某個老師,而家庭教育以母親的作用為重。一定要付出相當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的付出。孩子是累不壞的,技多不壓身,你現在不讓孩子吃苦,將來吃苦的不僅是你還有你的孩子。但是要注意時刻關注與孩子的心靈溝通,統一思想,共同前行,各位家長朋友們,努力吧!祝你們成功!衷心祝你們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一位朋友。
2020,5,15。
-
4 # 啄木鳥131384685
看到題主的提問,我首先說你注重孩子教育,就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慧,長大出類拔萃,所以,現在每一個父母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回答你的問題和我的觀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的,孩子從用眼神表達感情的那一刻,父母就要學會和兒子交流,到了孩子六歲的時候,孩子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這時候,重要的是,形成孩子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自律意識人品品德教育,並且促進孩子的學習能力,自理能力,交際溝通能力等等。北大的一位教授也曾經說過“決定孩子的未來的不是高考,而是3到6歲的家庭教育”。
所以,我兒子小時候沒有去幼兒園,都是我陪伴孩子成長,一點一滴引導他,怎麼去學習,和同學怎麼相處,生活常識,安全常識等等,並且從來沒有給兒子報過任何培訓班,因為,他學習一直都名列前茅的,這就是他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和未來的自己責任,唯一是高考前,有的弱點科目,請教專科老師,指點迷津,在這裡我深深的對兒子說一聲抱歉,他在高中的時候,要學薩克斯,我沒有同意,如果兒子看到我回答這個問題,請諒解老子當時,擔心影響你高考讓你這個願望沒有實現。所以,作為父親陪伴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的兒子未來,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精英。
-
5 # 默默的期待
其次,作為一個17歲孩子的媽媽,在培養孩子的路上有一些心得,願意與家長們分享一下。
我認為孩子上學後,學習還是應該放在第一位。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點必須放在第一位,家長一定要切記。所以,孩子每天放學後,可以讓孩子先吃飯,適當休息半個小時左右,家長就要讓孩子認真的做作業,每做完一科,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檢查對錯,並自己訂正。然後家長再檢查一遍,再給與糾正,再讓孩子進行訂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養成每天主動完成作業,時間長了,習慣就養成了,家長就不用每天都催孩子做作業了,孩子的習慣已經養成了。
二是訓練孩子好好寫字的能力。俗話說,字如其人。寫字一定要從小抓起,一筆一劃,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臨摹紙,讓孩子照著練習,也可以在孩子寫作業時,讓孩子注意好好寫字,久而久之,孩子的書寫就沒問題了。
三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買些閱讀書籍,陪著孩子閱讀,閱讀後可以與孩子一道用講故事的方式把閱讀的內容講出來,互動起來,既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又可以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這一點我覺得同樣重要,因為閱讀必須從小抓起,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一生都會產生影響。
至於這位家長提到的關於報興趣班的問題,我的建議是,可以選擇適合孩子的興趣班,這要看孩子的興趣來定。但不宜過多,一到兩個興趣班即可,過多了,孩子根本學不過來,就會導致學不好,沒什麼成效不說,還浪費家長和孩子的時間。需要提醒家長的是,興趣班報了以後一定要檢查,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不管學什麼都要堅持下去,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相應技能的成就感,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
6 # 好家庭蘇凡
最好的教育,父母有知有覺,孩子不知不覺被教育;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在觀察、傾聽孩子中,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生髮的方法。
6歲開始,做父母的通常會面臨幾個棘手的問題:學習不認真,貪玩,不自覺不自律不聽話,錯誤行為屢教不改等。
說句實話,改正糾正不好的、錯誤的行為習慣,並非易事,但並非不可能,最大的挑戰有兩個:教育理念和時間。
教育理念,是個方向問題,方向不對,努力白費。理念一:“取長補短”,因材施教
被雞湯毒害的木桶理論:“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教育孩子並非如此。
長處與優勢越進步、越挑戰、越被肯定,孩子越自信,這個過程也是學習思維、學習方法總結的過程。一個自信又善於總結學習方法的孩子,劣勢的部分父母適當的鼓勵與引導,便會帶著自信與方法去提升,這就叫“取長補短”。
要把桃樹養育成桃樹,還是說我喜歡吃杏子,我要把桃樹養育成杏樹。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讓孩子成為他本來的樣子,這是“因材施教”。
理念二:優點越說越多,缺點越不說越少。
“指出問題,改正錯誤”,原本沒什麼問題,問題是過度專注挑問題,有了焦點,就會有盲點,孩子做的好的、進步的就容易成為盲點被忽略。更何況不停的“鞭策”、挑問題,會夢想成真,怕什麼來什麼,在心理學上叫催眠,父母把孩子催眠成口中的樣子。
與其給孩子做負面的催眠,不如調整焦點,多關注孩子做的好的、進步的部分,做正向催眠,注意力的方向產生成果。
這就是“優點越說越多,缺點越不說越少”
理念三:別人的方法,很多時候是無效的。
這個世界沒有第二個馬雲,馬雲的商業很多人研究,馬雲自己也說了很多,但還是不可能出現第二個馬雲。
別人的方法是基於別人的認知與環境,別人有效,我們照搬就無效,也就不奇怪了。那我們豈不是與人交流、請教、學習無用了?並非如此,請教、與人交流、學習還是必須的,可以借鑑、啟發與積累。
最好的方法,是基於自我認知及提升和當下環境而生髮的方法。所以,多靜心傾聽、觀察孩子情緒、行為。
時間,尊重規律,靜待花開我們期待,方法就像“倚天劍”,倚天一出,誰與爭鋒。現實是所有事情發展都有個過程,有的長,有的短。尤其孩子教育,就像養育植物,有個靜待花開的過程。
-
7 # 向日葵衝啊
孩子六歲了,如果之前沒有特別關注教育他的方法,那麼請保持一箇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一下他。
觀察什麼呢?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包括起床穿衣、吃飯、洗漱、玩耍、睡覺,有沒有自主完成,是幾個人圍著他轉的。起床是被家人催了又催還是一叫馬上就起來了,衣服是自己選的嗎,自己穿還是家長幫忙穿的。洗漱自己能否獨立完成。吃飯需要喂還是自己吃,吃的時候是否挑食,是否拖延。玩耍時間到了是否能做到按說好的立刻停下,以及晚上能否及時入睡保證睡眠時間。
我這麼囉嗦地說這些,其實是因為六歲的孩子馬上要小學了,學什麼技能當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習慣養好了嗎?因為好的生活習慣會讓孩子擁有:時間意識、聽的能力、看的能力、手眼協調的能力。這些能力培養好了,他將來學任何東西都會更容易些。
你先觀察並細細記錄孩子的生活習慣,切記,觀察的時候要提醒自己不是稽查隊的,不是來糾錯的,要記住孩子不管表現怎麼樣,都是各種家庭環境、父母養育方式等等的結果,不發火、不立刻跳出來指責孩子或者家庭裡的其他人。送給你一個錦囊:看到好的習慣要立刻誇讚,要誇到點子上,比如吃飯很很香,不拖拉,不挑食,就馬上誇他,強化他的好習慣,看到壞的習慣記下來,整理一份好習慣清單和一份壞習慣清單。
然後開始你的習慣培養計劃,有沒有一種農民伯伯種地的感覺?沒錯,把養育孩子當成種地再合適不過了,那些習慣養成就是播種。
關於習慣養成,推薦你看一下日本古川武士的《堅持——一種習慣的養成》一書,看完一定讓你對習慣的培養有法可循,你也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一篇針對這本書的閱讀筆記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822185336462901772/?app=news_article×tamp=1589242132&req_id=202005120808520100260592190F3F0020&group_id=6822185336462901772
另外關於怎麼養孩子,還有一個推薦就是樊登的《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也非常契合地講到了養育方式,有的人要把孩子養成零部件尺寸絲毫不差的汽車,不能出錯,不能有變化,有的人要把孩子養成一座花園,有花有草有蟲有鳥,你要怎麼選擇?
其實最好的養育方式就是最簡單的方法,不要讓焦慮和盲目把養育複雜化了。
-
8 # 羅桂田心理諮詢
一:十二個字“欣賞”“讚美”“信任”“鼓勵”“支援”“幫助”,,要領悟、然後靈活運用這12個字的含義。
二:十個字“指責”“抱怨”“懷疑”“打罵”“詛咒”,切記不能用這10個字。
三:經常要說的9個字“你能行”“你真棒”“太好了”。
四:注意培養孩子的3種能力。(1):思維、思考、判斷能力。。要引領、啟發孩子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儘可能不要主動說出答案,正確運用一下這些語言:“我們這樣好不好?”“我們這樣好嗎?”“你看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這樣做行不行?”“你感覺這樣行嗎?”讓孩子自己找到並說出答案。。。(2)注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親自操作,學會做家務,學會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可以做好的任何事情。。(3)注意培養孩子的承擔能力,要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勇於承擔(過失責任)(成績褒獎)。。家長不要代替孩子的過錯行為的懲罰。
五:注意2種溺愛方式,(1)從小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不會說“不”),這樣的溺愛後果是父母辛辛苦苦養出自己的敵人來。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孩子都要求會越來越高,總有那麼一天孩子的要求父母滿足不了,這樣孩子就會說“你一直是滿足我的所有的要求的,你現在滿足不了我了,是你不對,是你無能。”(2):孩子只要好好學習,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習成績,除了學習其他的工作(家務,自己衣物的洗刷)都不用做,這樣做的後果是辛辛苦苦培養出一個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的孩子(什麼也不會幹,沒有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六:家庭教育中的1個基本原則就是,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孩子做不了的事情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做而不能代替孩子做。包辦代替是對孩子比較嚴重的傷害之一。
-
9 # 芝麻爸爸談育兒
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成人生活不容易。有了孩子就開始規劃未來,希望贏在起跑線上,補課報各種興趣班。
育兒焦慮,成為多數人不得不承認的問題。看著別人家的娃,學習各種班,就想給孩子也報班,又擔心孩子不喜歡,什麼沒學成還花了不少錢。
現在他快2歲了,會說話了,精力集中好多了,再給他講繪本就願意聽,有時候主動要求聽故事。一邊還會跟著重複聽到的句子,講到《狼和小羊的故事》,還會做出大灰狼凶狠的動作。
孩子以快樂成長為主一個朋友,計算機碩士畢業,做了幾年工程師,後來成了媽媽,開始學習育兒知識,兒童發展心理學,正面管教,蒙氏育兒,兒童禮儀等等學了很多。
然後辭職,在深圳做兒童公益培訓,現在又做兒童程式設計。
她的女兒小雅,現在10歲,小學三年級,一手帶大。她說,學兒童教育,就是因為更好的教育女兒。
這位朋友一開始也是焦慮,後來學習越多,在女兒身上實驗,得到反饋,現在孩子學習生活,都不用怎麼管。
關於小雅的興趣班,3歲多的時候,朋友有考慮給她報一個,學習舞蹈,可以修體形,提升氣質。
轉身考慮一下,孩子小,不懂什麼興趣小雅也沒提什麼要求,冒然報了班,也學不好,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朋友就問小雅,是喜歡跳舞還是想要這個禮物,小雅回答說想要禮物。朋友就和小雅溝通,說只是想要禮物那就不報這個班了,禮物去超市也可以看看,也可以買。
小雅猶豫了一會,最後也同意了。
小雅6歲的時候,有一天就和媽媽說想去學舞蹈。朋友就問小雅,為什麼現在想學習舞蹈呢?小雅說,看老師跳舞好美,還有她的好朋友也在學習,所以她也想學習。
小孩子側重性格習慣的養成在學習上,朋友也不糾結。小雅的學校也不是名校,成績在班級裡中上游,沒有責備過她,也沒有提出考試成績的要求。
所以,小雅每天都很快樂,但她的能力並不差。比如,6歲以後,每次出去玩的計劃都是小雅自己做的。去哪裡,玩什麼,下一站去哪裡,走什麼路線,小雅都會提前想好。
小雅在旅行中,會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朋友也是啟發她思考,說自己的看法。有些問題好笑,朋友也沒有批評。
朋友對小雅的教育,是尊重孩子意願,快樂成長,在玩中學習,側重軟能力的培養,不糾結考試成績。
小雅現在不需要父母怎麼管,每天學習生活都有自己的安排,也不纏著爸爸媽媽,經常誇自己厲害,自信滿滿。
育兒建議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父母能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條件,結合孩子的能力喜好,做引導。
6歲的孩子,還是以培養好習慣,塑造自信開朗的好性格為主。多陪伴孩子,一起玩,開拓視野,鼓勵分享,表達自己的觀點。
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小學輟學,老爸自己編了一套教材,自己教學,現在也開了自己的公司。鄭亞旗接受拜訪的時候說為什麼輟學,“在學校裡感受不到快樂”。
而鄭淵潔的女兒鄭亞飛則相反,她自己要求讀書上學,高中私立學校拿到最高獎學金30萬,申請美國大學,同時被6所高校錄取。可以說,鄭亞飛是妥妥的學霸。
孩子自己的想法很重要,學習以及未來的生活是他們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主。
-
10 # 焦慮老母之歌
科學教育沒有什麼簡單易行的教育方法,否則絕大部分孩子都能被教育優秀。
你可以看看巜卡爾威特的教育》、《做最好的家長》、《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幾本都是作者培養優秀兒女的經驗。第一本是博學牧師與妻子親力親為教育孩子十幾年(忘了是14還是16歲)。他相信環境會影響人,不讓兒子和街頭頑童玩,常帶兒子去拜訪學者,不讓不到14歲的孩子離家遠行求學,連大學生、大部分教授來當家庭教師都不滿意。兒子人品受人尊敬,在文學、數學、法律等方面也為國家為人類作出了很大貢獻。
第二本作者是特級教師、名校長李鎮西,寫了教育女兒的經驗。他宣傳的教育理念的愛心與民主,無論對女兒還是學生,他都要他們“讓別人因為我的存在而幸福”。這句話非常好,能加強個體的社會情感。個體心理學鼻祖阿德勒認為,社會情感不僅體現了個人的合作願意和合作能力,也能使人避免陷入自卑情結、偏執狂、神經質。但家長若常打罵孩子,怕沒有孩子會體會到“讓別人因為我的存在而幸福”。
第三本作者尹健莉,她宣傳的教育理念是愛與自由。孩子把麵條倒頭上,孩子在牆上畫畫,孩子犯錯,孩子被罰抄50遍課文,孩子間有衝突或被欺負,老師說孩子有多動症…家長會怎麼做?怎樣教孩子認字、計算?書上有大量家長經常碰到的問題處理方法可以借鑑。另外,尹健莉老師的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二自由的孩子最自覺》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也值得看,她現在與人合作創辦的公號尹健莉父母學堂也值得關注。
家庭教育其實是對家長的教育,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而不是教育技巧,這是道與術的區別。太重視術就可能南轅北轍或盲目從眾,隨波逐流。
家長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後,可以再學習方式技巧,《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訓練》、《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怎樣說孩子才會聽》這幾本書不錯,被很多人推薦。
好書很多,也有一些好的家長學校,就看家長願不願意學習進步。身體力行、謙虛求知、善待於人、樂觀積極、界限分明…家長對了,孩子也不會錯到哪去!
回覆列表
首先我覺的您可以嘗試問一下孩子的意見,現在時代不一樣了。
我們80年代長大的孩子,那會就是玩泥巴,跳橡皮筋,打彈珠等,因為條件的限制,家長能夠輔導孩子的學習,重視孩子的教育的不是特別多,那會如果學個什麼特長,例如畫畫,舞蹈等,都是局的以後要以這個特長為生計的,當個畫家或者舞蹈演員啥的,學特長的目的性特別的強,孩子感覺學特長也苦哈哈的,能堅持下來的也不多。
而現在的孩子,很多都學幾門特長,與其說是特長,不如說是興趣班,家長的目的性也沒那麼強了,就是豐富孩子的生活,陶冶孩子的情操,鍛鍊孩子的身體,並沒有說我給孩子報了這個班,你就必須學出個樣子,以後以這個為生計。現在就是你快樂,你喜歡就好,我身邊好幾個朋友的孩子都是覺得每天去上特長班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很樂意去,因為在家沒朋友玩,去那裡有很多同齡的朋友一起玩,在玩中去學習,慢慢的也都學會了很多的技能。
時代不一樣的了,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孩子上的興趣班多,其實辛苦的只有家長,要負責接送,大部分孩子還是很開心的。
我們80年代的人不可能像60年代的父輩一樣,從小就要幫助老大帶弟弟妹妹,還要幹農活,那麼我們20後的子女肯定也不會像我們80後一樣從小隻玩泥巴,所以順應時代的發展吧,一代人與一代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多聽取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跟得上時代的浪潮,就是我們80後90後的家長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