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貓與暖樹

    一、選材施工 苛求質量

    古代對施工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與細黏土摻均勻,肉眼看不出白灰點來。鋪平拍打後密實度可在達到永不滲水。給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殺身之禍。對於瓦的檢測,先敲擊聽,一塊一塊地驗,然後再試水觀察吸水情況。鋪砌瓦不僅放線,每丈長鋪砌塊數嚴格控制。正是對施工質量嚴格控制,竣工後的屋面數百年不漏。唐、宋、遼建築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簡直是奇蹟。

    二、因地制宜 就地選材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不同,東西降雨量大小懸殊。在少雨地區,民房採用泥土囤頂,坡度僅二三度。在草原地區,牧民不定居,建造易搬遷的活動房屋——氈包或氈帳,使用牛羊氈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溫一體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區,屋面用小青瓦防水,上下接壓約3/4,形成很厚的瓦層,夏天有隔熱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選材是古代建築防水的經驗。

    三、多道設防 剛柔相濟

    小塊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滲是很困難的,單靠一層瓦防水是不夠的,必須多道防線。瓦下增加青灰背,類似現在的水泥砂漿,青灰背上鋪灰背,灰背厚約10釐米,由磨細石灰與細黏土混合拌勻,摻水,拍實,猶如現在的混凝土剛性防水層。現在我們防水原則是剛柔結合、多道設防亦很相似。 木柱防水並非塗一道漆,而是7層作法,要達到柱內水分出得來,又要雨水浸不進。

    四、做坡設溝 以排為主

    房屋滲漏,水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儘快排出就減少80%的滲漏率。所以創造坡屋面,並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簷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慣性衝出簷外。地下建築的設計也是注重排水,地宮財邊設盲溝通向遠方更低的溝壑,不汴積水圍困地宮,僅是防潮而已。

    五、瓷銅鐵錫 制瓦防水

    石器時期的茅草屋頂不能杜絕滲漏,更不能小坡大跨度,必須創造新的防水材料。瓦的誕生使屋面發生巨大的變革,建築跨入新時代。但是,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溼嚴重,於是加強對瓦質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擊如磬,吸水率降到3%,優於現代的瓷器。與此同時在瓦上餘釉燒結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還研製銅瓦、鐵瓦。

    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紀歐洲才有。瓦是構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縫的,總有搭接不當的地方,雨水易滲入。為此創制全封閉的卷材——鉛錫背,如果說瀝青油氈於18世紀末誕生,中國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屬卷材。全封閉卷材的出現為構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條件,是防水技術的革命,也為平屋頂延生。

    在古建築維修設計中,防水問題需要尤為重視。只有解決好排水問題,才能保護古建築在日後的風水雨打中免受洪災。

  • 2 # 微笑的派大星

    在中國古代,南方和北方的房屋建築有著很大的區別,南方多雨並且地下水極為豐富,特別是到了雨季,地面十分潮溼,甚至會滲水,相信在南方居住的人都能瞭解到,特別是農村地區建造的房屋,一層到了雨季更是潮溼的不得了。

    【南方地區】古代南方,針對地面滲水、潮溼的現象,就發明的幹欄式建築,這種建築最早見於河姆渡文化中,距今大約5000多年了。幹欄式建築先是在底面立起多個柱子,然後再柱子中間搭板建造房屋,這樣房屋的底面和地面就有了一定的距離,不用直接接觸潮溼的地面了。起到了防水的作用,現在在中國的雲南、貴州等地的農村仍然可以見到幹欄式建築的使用。

    【北方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多雨,並且由於北方地面多為黃土地面、牆壁也為土牆,下雨特別是暴雨很容易使得牆壁滲水倒塌、地面也會被雨水澆出坑坑,所以,北方地區在設計房屋建築的時候,使用了筒瓦、滴水和散水等設施。筒瓦扣住屋頂的木椽防止屋頂漏雨、滴水位於筒瓦的一頭把屋頂的雨引下來,散水鋪在地面雨水打上去會被散開,不至於直接澆到地面上。

    至於防水材料,中國古代房屋以及墓葬中都使用過的一種材料就是“白膠泥”,是利用石灰硬化形成的一種粘性極大的建築材料,在建造牆壁或者地面的時候,鋪上一層白膠泥,可以有效地起到防水作用。這種白膠泥在南宋時期的很多磚石墓葬中也有使用,磚層之間新增一層,可以避免地下水滲入對墓葬造成破壞,當然,白膠泥的粘性極大,也起到了一定的防盜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楊紫為李現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