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A流浪四方AA
-
2 # 大漢志
計時工具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1)----圭表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2)----日晷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3)----漏刻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4)----渾儀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5)----天體儀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6)----水運儀象臺
計時數字
採用天干地支標識,天干地支最早來源《易經》,《易經》相傳伏羲受“河圖”和“洛書”有感而發。文獻說法:天干地支、五行、陰陽,不是在同一時期產生的,也不是由某個人所發明。天干地支最早出現在殷朝中期,自甲骨文上了解,表示十進法為週期的十干以及十二進法為週期的十二支,所組成的六十干支,在殷朝已經應用於代表日或月。五行說和陰陽說起源於極早期太古時代,但到漢朝才融為一體,成為“陰陽五行學說”。干支、陰陽、五行,均源於不同時期,獨立、相關而後相融。形成非一朝一夕,漸進疏精而成,是當時的最高層學者、思想家智慧的結晶。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
年份:用天干地支混合配合。
時間:用地支標識。
常用計時工具:日晷
中國最早的可靠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594年(隋開皇十四年)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式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誌》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
3 # 誰是誰非誰知道
關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據說,天干地支的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軒轅時期的大撓氏。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商朝第30代國王)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的建元年號。
天干地支與六十甲子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代華人民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年月日時就象四個柱子一樣撐起“時間”的大廈,所以稱為四柱。 古代華人民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論,應該有觀察和實踐基礎,不是閉門造車弄出來的概念。比如中醫針灸取穴,講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時辰,取穴是有規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規律符合。
天干地支對照表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迴圈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如此週而復始,無窮無盡。年月日時都是60一個迴圈。60在時間領域是個奇妙的數字。不但中國古代人民用60作為迴圈,在來自西方的計時法中,一分鐘是60秒,一小時是60分鐘。難道僅僅是巧合嗎?同樣,在的一天24個小時,和中國傳統的每天12個時辰(時辰也就是大時,兩個小時為一個大時)對應,中國用5天作為一個時辰的大迴圈,所謂“五日一候”,共是60個時辰。
科學原理
六十甲子的科學原理,雖無法破譯,但由其衍生出來的《黃帝內經》之五運六氣理論及四柱命理學理論之所以能數千年不衰,因為這些理論是探索人體奧秘、預測、診斷、治療人體疾病的學問。在自然科學領域裡,六十甲子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回覆列表
天干地支、五行、陰陽,不是在同一時期產生的,也不是由某個人所發明。天干地支最早出現在殷朝中期,自甲骨文上了解,表示十進法為週期的十干以及十二進法為週期的十二支,所組成的六十干支,在殷朝已經應用於代表日或月。五行說和陰陽說起源於極早期太古時代,但到漢朝才融為一體,成為“陰陽五行學說”。干支、陰陽、五行,均源於不同時期,獨立、相關而後相融。形成非一朝一夕,漸進疏精而成,是當時的最高層學者、思想家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