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幽燕狄更斯
-
2 # 觀史明德
現在網上有流傳的很廣形容明朝的一句話,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整個明朝對待外族的態度,那就是絕不妥協。
崇禎帝為何要跟清朝議和,因為當時明朝末年內部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聲勢壯大,外部女真崛起於北部,窺伺中原。崇禎帝雖然政事勤勉,然而雙線開戰對於明朝來說逐漸吃不消,再加之連年天災,明朝財政逐漸出現了赤字。所以崇禎帝秘密派陳新甲等人前往女真,想要跟皇太極議和,想要先穩定國內農民起義,再對付北方女真,但議和最終還是失敗了,主要原因是因為議和是私下進行的,而歷史上明朝皇帝從來沒有主動提出議和,所以皇太極懷疑這次議和的真實性。
為什麼連皇帝議和都要私下進行,這就回到的前面所講的,明朝對外族絕不妥協。比如明代宣州巡撫為了保證自身利益擅自與皇太極議和,最後被以叛國罪處置。整個明朝都有一種帝國尊嚴,從來沒有將後金(後改名為清)視為與明朝等位的存在,而是將兩者視為天朝與四夷間的從屬關係。明朝對後金只有招撫沒有議和,這種規則就連皇帝都不能直接對抗。
-
3 # 魏青衣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有心與清朝議和,而皇太極也是如此。
對崇禎來說,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一路高歌勇進,襄陽等軍事重鎮如今已經落入敵手,而對皇太極來說,僅僅依靠清朝那點兵力,想要吞掉明朝疆土還是極為困難的,畢竟大明王朝佔地甚廣,而後金不過是大明王朝統治之下的一個邊遠小族,雙方實力本就懸殊,清朝能夠在大明王朝東北地區站住腳跟已經極為不易,又何談直接吞併掉整個大明王朝呢。
崇禎皇帝身處內憂外患之中,自知攘外必先安內,崇禎皇帝其實自己是決定先穩住滿清,等到解決了內部矛盾,再著手解決滿清勢力。
崇禎皇帝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他起草了一份議和條約,經過與皇太極的交流,雙方基本上達成了協議。
皇太極不再進攻明朝疆土,而明朝也認可滿清王朝的存在,雙方貿易上互通往來,幾乎成為兩個和睦相處的國家。
崇禎皇帝想要跟滿清皇太極議和,也將這份合約發了出去,由一名手下負責傳遞,但在傳遞條約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怪事,直接導致大明與滿清和談失敗。
原來負責傳遞訊息的朝臣將這份合約放在了自己的書桌上便出去了,誰知書童這時候突然走來,以為這是一份傳達命令給各級軍官的公告邊將這份合約傳抄了出去,一時間與滿清和談的訊息傳遍了大江南北,朝中的某些人就不同意了。
明朝末年,儘管大明王朝早已身處風雨飄搖境況,而崇禎也是有心救國,卻是根本無力迴天,朝中東林黨人並不打算與滿清族人議和,在他們看來,滿清不過是東北蠻夷,如何能讓大明王朝屈膝相待。
朝中反對議和的呼聲越來越大,而崇禎皇帝卻沒有頂住壓力倡議議和額勇氣。
首先,要議和需要朝中大臣的支援,崇禎當家的時候,朝中文武百官並不畏懼皇權,甚至敢直接挑釁皇權,崇禎皇帝曾經向滿朝文武百官籌集軍費,到卻沒人捨得捐出來多少錢,甚至在崇禎皇帝殺雞儆猴的時候,還有人直接拿崇禎皇帝親人性命威脅他,可以說崇禎的帝位坐的很是窩囊。
其次,崇禎皇帝不願意落下一個貪生怕死的罵名所以並不願意親自出面和談,而是讓手下全權負責。
而負責和談事宜的手下,也因為洩露了訊息,被他推出去當了替死鬼。
儘管崇禎沒有背上苟且偷生的罵名,但他卻背上了亡國之君的名頭,可以說算計來算計去,最終還是算錯了。
回覆列表
當時,明朝的官員們普遍都看不起滿清,稱他們為建奴,強盜之邦。在崇禎十三年到十五年的松錦之戰中,明朝名將洪承疇被俘,明軍精銳損上人殆盡。國內又被農民起義李自成之類搞得民心不穩,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就在此時,皇太極拋來和談的橄欖枝,崇禎帝大喜,但又顧及顏面,怕被大臣笑他向一個蠻夷之國求和,使秘密派出陳新甲前往清朝盛京瀋陽。
本來明朝使團已經與清朝達成一致意見,但是使團成員馬紹愉準備發回的議和條件密函,卻大意地放在書桌上。書僮以為這是傳抄各處的塘報,就將密函發往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密函中寫著,大明不僅要與敵人談和,還要劃地而治。朝內立刻掀起斥責風波,崇禎帝臉面盡失,他不敢承擔議和責任,將所有罪責都推給陳新甲,陳新甲被斬首。有這樣的皇帝,大明想不亡都難。這也是後來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大明朝內大臣一鬨而散,一走了之,沒幾個護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