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亦樂乎
-
2 # 陰陽家6
華人,只要讀過書,都應該知道寫字很重要,但多數人字寫不好,歪歪扭扭,這些人甚至有的當老師,而只有極少數人愛好書法;這些愛好者,也花工夫,臨摹,一有空就寫毛筆字,但真正達到書法家水平的人又少之又少,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登上書法藝術的頂峰呢?張芝,王羲之,都曾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懷素,家貧無錢買紙作書,種植大片芭蕉用蕉葉練字;米芾,遍臨古代各體,書法號稱能集古字,達到亂真地步;學顏柳,學歐陽詢,學褚遂良,上追二王;趙孟頫,別的不說,僅僅日臨萬字,常人就做不到。他們才是真正的‘好之者’,就是徹頭徹尾對書法藝術的愛好者,喜歡者。書法如此,別的行業也一樣。拿教書來說,大學本科畢業的老師很多,都在為餬口而工作,這隻能算‘知之者’;少數人努力探索教書育人的科學方法,取得不錯的成績,是‘好之者’;另有極少數以教書育人為樂,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最終成為教育家級的老師,他們就是‘樂之者’。做包子很平凡,許多人僅僅為了賺錢,包子不太好吃,但只要有人買,他就按老辦法做,從來不想改進工藝,只能算‘知之者’;有人知道手工做得好吃,堅持手工做包子,顧客很喜歡,這樣的可算‘好之者’;有人還專門研究改進工藝,如央視報道過的有人經過長期研究,讓蟹黃包子不流汁出來,從而使這種包子可以遠途運輸,深受顧客喜歡。知之者,是淺嘗輒止。好之者,是庸中佼佼。樂之者,是精益求精,研究透徹,把從事的工作當成神聖事業,終身為之追求。以上思考,未知當否?有助於你把握孔聖人此言之真諦否?
-
3 # 史為鏡知興替
出自論語.雍也篇
大意是:一個人興趣是最重要的,做某件感興趣的事,會使人得到快樂,不用自然的在感興趣的事上成就會高點
在當今社會這句話比較適合正處在學習階段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都知道現在學校之外的補習班很多,五花八門,孩子家長都挑花了眼,跟風走,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我們家的孩子也學什麼,
孩子的興趣愛好有可能被扼殺了。
-
4 # 韋少父在字言字語
這句話出自《論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懂得知識、道理規律的人,不如喜歡去研究知識、道理規律的人。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歡研究知識、道理、事物規律的人,比不上以研究知識、道理、事物規律為樂趣的人。
這可以理解引申為在講一個人在學習知識時的不同境界。
第一層境界:知其然。
第二層境界: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第三層境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並且以此為樂。
每個人在治學、工作、做事情,都應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慢慢深入。這樣就能以此為樂,既學到東西,又收穫精神上的愉悅。
王國維在治學上也有三層境界:
一、“昨夜西風掉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兩種表述方式,但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是韋少父。
-
5 # 雨後天空228077583
此句話出自《論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快樂的人。
這句話我理解是孔子對自己教育思想的一個總結。作為一個教育者,首先要有從事事業的能力,那就是要利用一切機會不斷學習,不斷地積累,做到“默而知之”,其次要熱愛自己的事業的,那就是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做到“學而不厭”;其三就是把從事的事業當作一種快樂,樂此不疲,做到“誨人不倦”。
-
6 # 無功用行
知之者:知道了什麼是做學問,為什麼要忠孝、信悌、寬恕、恭敬。
好之者:做學問養成了習慣,不管想做與不想做,都會自然而然的做起學問。
樂之者:理論與實際融合,有了切身體驗,從中得到樂趣。一天不做學問,就不痛快。
回覆列表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這是孔子對於如何學習的一種觀點,孔子認為學習一樣東西只是單純地理解它是不夠的,這樣學習比不上喜好它而學習的人,而喜好它的人又比不上把學習它當成快樂的人。
其實孔子的觀點很簡單,就是要想學好某個東西,首先就要對它有興趣,將學習它當成一種享受。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將學習某個東西當成自己興趣時一定會更好、更用心的投入,這樣也一定會比討厭這個東西的人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