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雨3514
-
2 # 書心娛樂
文明起初不正是讓我們吃飽喝足的東西嗎?
文明不等同於道德,倫理,文化等高層建築。
文明從我們走的第一步起,就開始建立。
-
3 # 自由地瘋
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隨著物質的存在而一直存在。精神文明在吃飽穿暖的基礎上顯現的更為突出,比如吃飽了才能唱歌跳舞吟詩繪畫啊。古語有飽暖思淫慾一說,也是指在溫飽解決了的情況下才有心思做其他讓精神快樂的事情。但是也有一部分精神文明極高的聖人偉人,到了不在乎物質的境界,樂在苦中。比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家裡再怎麼貧窮清苦,他都耐得住寂寞,樂於書中。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就是寧可自己餓死也不接受施捨,是典型的精神世界極高於物質。朱自清就是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精神可嘉。
-
4 # 許飛揚說茶葉
我們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就是。我們在能夠生存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出人類文明,那麼我們所說的文明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呢?樓主的問題是是否建立在吃飯喝足之後,我覺得問題有點毛病,我們人類的文明從古代來說是應該建立在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上,在古代是沒有工業的,只農業有了發展,吃飽喝足是沒有問題了,如果光有吃飽喝足還是不能發展出文明,動物也是會吃飽喝足的啊。吃飽只是為發展文明的一個因素而已。
當然,吃飽是最大的因素,還人的大腦思維也是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統治者的決策和生產工具的革新與發展,才能緩和社會的矛盾,這樣人類才能更好的發展文明,歸根結底,一切的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正常發展的基礎之上得來的。說吃飽喝足也沒什麼錯。
在幾千年前,大政治家管仲說過這樣一段話:“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後來的發展中,“民以食為天”也就成為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這句話在饑荒的年代顯現出更為特殊的現實意義。在如今,“民以食為天”的現實意義也隨之減弱了。輔佐齊桓公的管仲在當時用了一句非常的意義的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他的有關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論述再次受到關注。
現在社會上也是出現了很多的怪現象與不良之風。而有一些人“廩實未必知禮節,衣食足未必知榮辱”。也就是說,很不少人物質上富足了,反而對社會做出不良的作風。文明的發展是要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的發展之中的。光吃飽還不行。
-
5 # 愛民頤舍馬大夫暖茶
物質基礎是人生存,生活的基礎,世界上沒有失去了肉體而獨立存在的文明,無論是思想,還是文明,都是在肉體存在時而產生的,換句話說,再偉大的人從孃胎裡出來的時候也是一個沒有思想與文明的肉身!
-
6 # 一米二的柯基
文明可以宏觀指文化的起源,也可以狹義的指我們生活中的行為規範。
但是不管是基於哪個,我想文明就是建立在吃飽喝足之後。
文明他本身就是社會的產物,文明是我們人進化過程中一個主觀世界的實現,同時應當也是我們人類思維中貪念的一個產物。
我們人類為什麼能區別於其他的物種?無非就是我們人類進化要比其他的物種快。
人類由猿進化而來,直立行走應是人類進化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隨後由於生產力的進步才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產生,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中為求得生存憑己身主觀設想並在實踐中逐步發展流傳。
在原始社會中他們所作出的一切不過是基於一種求生本能。原始社會中,他們唯一的念頭應該是生存,而不是像我們現在吃完飯閒情雅緻的談論 “ 文明 ”。
這也是我們在所有物種中獨樹一幟的根源,文明源於生存,伴隨生存。
-
7 # 黑眼歷史觀
是。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一切都是先有活著,才有活得好。最早誕生文明的地方,都是大河流域,便於農業生產,人們整日的時間不再只為活著為目標而被消耗時,才有更多時間來思考。有了思考,才可能誕生文明。
回覆列表
一切文明都在吃飽喝足之後?我認為有點偏激,首先,定位不對?文明,本身更高層次講精神文明,雖然說物質是溫飽基礎!但與文明思想行為並不衝突,有人雖然說吃穿不愁一樣不具有公民文民思想素質,打架鬥毆,造成不良風氣!所以說不是一切文明都是吃飽喝足之後,做好事奉獻捐款的公益活動倒是先自己衣食無優,如果僅精神文明是不分貧窮富貴的!不做損人利己踏實的賺錢就是一種文明體現!謝謝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