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貓先生觀天下

    撥開歷史迷霧-尋找事實真相-我來回答

    秦始皇雖然號稱千古一帝,但過於急於求成

    人生命有限,秦始皇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所有的大事,為後世打下萬世之基,江山永固。

    以當時全國只有2000萬人口,就敢發動100萬民工大修長城。

    最高峰時期70萬工人修建自己的陵墓。

    還要養百萬大軍。

    如此浩大的工程與負擔,加上秦國當時依然使用的戰時法律,極為嚴苛,動輒斬首,農民已經不堪忍受。

    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個十年二十年,他自己可能就能親眼見到陳勝吳廣的農民大起義。

    還有就是秦始皇的掌控能力確實是頂級的,當時民間迫於秦皇的巨大威壓,敢怒不敢言。

    但到了秦二世,就沒有這個心理負擔了。

    就剩下咸陽城附近20萬左右軍隊,還有當時在驪山做勞役的六國軍隊,由章邯率領鎮壓起義軍,然天下已經大亂,完全無法控制局勢,很快就敗亡了。

    結語

    秦朝雖然亡於二世,但滅亡的原因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種下了,無法挽回。

  • 2 # 叢林談

    蒙恬帶走的三十萬軍隊雖然很強,但是秦二世和趙高是不敢用的,因為有顧慮,他們的主帥和公子扶蘇就是這二位給害死的,所以這支軍隊一直沒動。

    隴西邊陲的十萬軍隊,趙高一直採取壓制的手段,所以急用時根本調不過來。

    任囂和趙佗率領的五十萬軍隊,在打下嶺南後,就一直駐紮在南海、象郡等地,士兵也與當地人通婚,基本都定居在那了,並沒有馳援咸陽。也有說,因為任囂和趙佗出發前,秦始皇交待二人,打下嶺南後就地駐紮,沒事不準回咸陽。

    所以,秦二世和趙高真正掌握的軍隊只有十萬。

    另外,秦滅六國後,俘虜了大批六國士兵,但考慮到六中國人心還不穩定,所以俘虜並沒有正式收入秦軍隊,而是轉做工程建設兵了。秦將章邯曾臨時拼湊了四十萬人(有說七十萬人)左右的囚徒軍隊,雖然前期作戰勇猛,幹掉了周文、陳勝、項梁等人,但是在鉅鹿之戰時,被背水一戰的項羽一舉殲滅,坑二十萬、降二十萬,俘虜了秦將王離,此戰後,秦國將領和軍隊幾乎殆盡,秦國也隨之滅亡。

  • 3 # 陽明悟行學宮

    個人總結的一下幾點,希望不喜勿噴。

    秦朝軍事力量強大但是最後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秦國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後,其本身已經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記陳勝世家中記載陳勝吳廣因為延誤了戍期,法令失期當斬,陳勝吳廣遂反。但是大雨應該是一個相當有力的免責或減責事由,但是陳勝吳廣卻並不認為有這樣的可能性。中國學者寧漢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於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中所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  2,秦國在伐滅六國之後,國家面臨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卻不能在全國全面開花。可以從陳勝吳廣的戍邊來看。春秋戰國時代國家疆域小,百姓戍邊來回旅途短,戍邊時間也不長。但是到了秦朝以後國家太大了,這個制度就會出現問題。到漢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允許百姓以錢代戍(費300文錢請人代為戍邊者稱為“過更”,自己戍邊稱為“踐更”)  3,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為軍人(如滅韓的將領叫內史騰,之後即為秦守韓地),他們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陳勝吳廣的那兩個尉,“吳廣忿圭尉”“尉果笞廣”。也因為這樣,在陳勝起義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經表明態度要依從起義轉而伐秦(如吳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諒他們。  4,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後也不過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這樣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後,以數百人之眾,就能“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見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從陳勝吳廣以扶蘇和項燕為號召來看(而根本不顧後者的國家正是被前者的父親所伐滅),顯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對秦室並無特殊的惡感。  6,秦朝的徭役過於嚴重,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稍微一觀察,我們發現,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就目前對始皇帝陵邊修陵民工瓦當的發掘來看,記載的籍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關東地區的郡縣。秦朝修築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糧草大部分來源於關東地區。我記得探索與發現當中有一期說秦朝伐匈奴的糧草來自於齊地的,運糧食的車隊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過黃河,每65.5石糧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達前線。由此可見對關東經濟的掠奪到了什麼程度。  7,秦國的統一程序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秦國凡攻略一地,必奪其地,遷徙秦民居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厓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等等等等。這也是上面所說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的原因。而且,秦國關中地區的人只是苦於嚴厲的法律,而並不是苦於徭役,他們的經濟並沒有受非常大的損耗。這也是為什麼在秦末大起義之後,所有的爆發點都在關東,而關中地區始終沒有發出一叮點火花;劉邦進關只是約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悅;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佔有了關中,糧秣極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領導人素質的變化。秦國講求法治,這種法治是建立在君權基礎之上的,皇帝的個人素質對於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顯然在秦始皇死後,即位的二世才能遠遠不如秦始皇(雖然按史記的記載,二世即位之後的春天就出行郡縣,在4個月內東到浙江北達渤海並太行而還,如果這個記載是事實的話,這無疑創造了古代交通條件下的高速度記錄。這似乎可以說明秦二世並非無能之君,但是顯然的,即便如此,二世個人的閱歷和火候顯然不足以擔當重任)

  • 4 # 海量說歷史

    說到秦朝的滅亡,真是有點戲劇性,也可能是天意吧,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強民富,再加上秦瀛政的雄才大略,還有秦國的百萬的虎狼之師,採用遠交近攻之策,逐一滅掉了六國,結束了戰國七雄的局面,統一了天下,成為了始皇,按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應該有大好的未來。

    始皇建國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也很有大局觀,取消了分封制,改成了郡縣治,統一了貨幣與度量衡,這些都是社會的巨大進步,正在始皇推行改革的時候,一股暗流正向她湧來,那就是各國的殘餘勢力,他們想復國之心一直未滅,只是現在秦國強大,不敢動手,但他們一直在虎視眈眈,等待機會,想重拾故國之榮耀。

    隨著始皇之死,他們的機會來了,但給他們機會的並不是始皇,而是宦官趙高,他篡改了遺詔,立了昏庸的胡亥為帝,把秦國送上了滅亡之路,他們做的最錯的一件事,就是毒死了扶蘇,並且害死了蒙田,否則秦國也不會亡。但他們也是沒有辦法,如果不這樣做,胡亥也當不了皇帝,那也不會有以後的楚漢之爭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即使再多有什麼用,沒有大將率領也是廢柴一堆,蒙恬之死,讓秦國失掉了臂膀,面對秦朝的混亂局面,迫切想復國的人終於抓住了機會,紛紛起兵,到了這個關鍵時候,本該百萬大軍出場了,但他們中哪裡呢?

    有三十萬被蒙恬帶去北擊匈奴了,有五十萬去攻打南越去了,還有二十萬被分到各個重要關隘,還有一部分去修建驪山陵墓,蒙恬已死,他的三十萬大軍留下十萬戍邊外,其它二十萬由王離率領參加了鉅鹿之戰,被項羽消滅,而南方的五十萬根本不聽調令,自立為王了,修驪山的由章邯率領攻打義軍,最終也被項羽消滅,自此秦朝的百萬雄師基本就沒有了。

    古語說的好,一將無能,累死千軍,打仗主要的還得看將領的素質,趙高為了穩固胡亥的統治,幾乎把名將都辦了,不敗才怪呢?

  • 5 # 誰是誰的菜

    為什麼至二世就滅亡

    秦始皇推行的是法家的理念,而先秦儒家和先秦法家是兩種極端對立的政治理念和施政方略。這樣一來,秦始皇的種種作為,在儒家學者看起來,屬於無道的行為。儒家倡導的是禮和仁,是人類永恆的追求目標和政治理想。但是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代,儒家思想就不管用,而法家的那套學說卻可以立竿見影。但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是物極必反,是一種規律。當秦始皇覺得可以用武力、嚴刑峻法解決一切問題的時候,局面就會走向反向。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過去的矛盾還在激化,新的隱藏矛盾又起來。可以說,秦王朝遍地佈滿了雷區,隨時等待爆發。

    當秦始皇在咸陽城內進行巡視的時候,那是萬人仰視,誰都想看看這個統一天下的偉大君主是什麼樣子。就在萬人瞻仰之中,有一個人在人群中發出了一聲感嘆:”大丈夫當如此也”!發出這種感嘆的人正是劉邦。但在當時劉邦還是一個泗水亭的亭長,秦朝最底層的一個基層幹部,他到咸陽來,一看到秦始皇在巡遊,竟然發出了這種感嘆。這實際上是一種不好的苗頭,一種不安定的因素。秦始皇巡遊到江南地區會稽,也是萬眾仰慕。但是在人群之中,有人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之”。發出狂言的人是項羽,是一個楚國貴族。秦始皇巡遊到現在河南的一個地方叫博浪沙,一路巡視,興致正高。突然一個黑乎乎的東西從天而降,把秦始皇身邊的一輛車砸得粉碎。所有人能驚出一身冷汗,一看,原來是一個百餘斤重的大鐵錐。那麼製造這一次暗殺的人是誰呢?他也是一個著名的人物,是原來南韓的一個貴族。他的名字叫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還有一個傳言也很有意思,說是天上一塊隕石掉下來,竟然有人在這塊隕石上刻上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意思就是秦始皇你趕緊死吧,死了以後,我們六國就可以復國了。這就叫蠱惑人心,妖言惑眾。這個謠言傳得沸沸揚揚,當時對人心的蠱惑也是非常大的。秦始皇也知道了,就派人去追查,但是不知道是誰幹的,就把附近的老百姓全部殺死。

    大大小小的這些雷區,不安定因素,秦始皇都知道,但是他不在乎。因為那麼強大的六國,秦國都可以一個一個殲並,何況現在冒出來一些小小的矛盾,他覺得完全可以把他們掐死。他所要做的只是把這個國家機器繼續向前推行,所以秦朝的國家機器仍然在高速的運轉。

    為秦始皇尋藥的人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完不成任務,該怎麼辦呢?於是他們就私底下推卸責任,說我們的要是好的,但是始皇帝的生活習慣不行,荒淫過度什麼的一大堆理由。這種傳言對秦始皇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秦始皇就要尋找到底這個謠言是誰造的。結果,一批拿著秦始皇的差旅費,拿著求仙問藥費統統玩起了失蹤,全部不見了。秦始皇還從沒有受過這種戲弄,一怒之下命令對這些人進行通緝,同時追捕那些製造流言蜚語者。結果各地官府聞風而動,一共抓了四百六十個人。秦始皇一怒之下,把這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殺。其中有一些方士、術士還有一些儒學者,都是因為發表了對秦朝不滿的言論而被殺。

    這個事情後來變成一個驚天動地的事情,變成後世的讀書人、儒學者對秦始皇進行抨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叫做”坑儒”。

    第一,禁止私人講學。因為春秋戰國以來都是私人講學,把思想搞亂了,現在要統一起來,不允許私人講學,只允許官辦學堂,而且要求民眾"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就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學習法律,加強普法教育。

    第二,焚燒除秦國以外的東方六國的奇書,保留與農業生產和民眾生活有關的書籍,這是統一思想的需要,秦始皇這樣幹,後來受到了很大的批評。但是平心而論,如果我們站在兩千多年以前秦始皇的立場上,一個大統一的國家剛剛建立,各種思想都有,他應該怎麼辦?

    秦始皇死後的一年,天下大亂。

    公元前209年七月,有一次,有一支九百人組成的隊伍要到漁陽去戍邊。由於連日的大雨,不能按時到達,他們被阻在大澤鄉。根據秦國的法律,戍邊如果延期,沒有準時到達,是要被處死的。那麼這樣一來,擺在九百多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第一條,繼續堅定不移的向漁陽前進,結果被判死刑。另外一條路就是四散逃命去,但是如果被秦朝官府緝捕仍然是死。怎麼辦?這個時候有人出主意了,與其窩窩囊囊的死,不如做一番大事業再去死。於是大家就推選出了兩個領導人,就是陳勝和吳廣。這些準備去戍邊的戍卒殺死了押送他們的秦兵,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共同發出了一個聲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秦朝固然很強大,但是各種矛盾,各種不安定因素極其之多,幾乎是遍地是雷區。雖然說,天下苦秦久矣!但是都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動,敢動也不敢鬧大事兒,不敢公開反叛朝廷。所以說,這麼多大大小小的雷區,就缺一根導火索。而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就恰恰成為這一根導火索,把秦朝天下炸開了鍋。

    嚴格的說,大澤鄉起義軍比起秦朝強大的國家,比起秦朝強大的部隊,就像路邊的一棵小草,要除掉它,那是極其容易的事情。但問題是,陳勝吳廣的星星之火卻引燃了全國的雷區。這樣一來,和陳勝吳廣一樣,正在戍邊路上的,正在服徭役的,以及六國舊勢力的貴族,還有被秦朝的官府欺壓的民眾,統統都揭竿而起。所以整個秦朝就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公元前207年和206年之交,有一支義軍攻入關中,秦王子嬰向這支義軍投降。強盛了幾百年,而且統一全國十五年之久的秦朝說亡就這樣滅亡了。

    秦朝百萬雄師去哪裡了

    縱觀春秋戰國歷史,曾經是西方戎狄包圍的偏僻小國,被魏楚齊肆意凌辱的西北弱國,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威振四海,先後殲滅山東六國,完成中國統一,建立大秦帝國。秦人之所以摧枯拉朽,一舉結束自春秋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諸侯割據,平定天下,素有虎狼之師的秦軍功不可沒。

    商鞅變法以來,原本就強悍的秦地勇士,擁有了完善的軍事制度,讓大秦帝國變成了一個恐怖而精密的戰爭機器。可嘆的是,秦帝國橫空出世,卻傾刻間又灰飛煙滅。秦國軍隊在秦始皇時期達到百萬之多,而奇怪的是,帝國精銳卻沒能抵擋住起義軍的進攻,眼睜睜看著帝國覆滅,在歷史上莫名的消失了。那他們究竟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我們先來看看大秦帝國的軍團組成,主要有四大軍團,分別是長城軍團、嶺南軍團、驪山軍團和關中軍團。

    嶺南軍團。秦始皇在位時曾派遣五十萬大軍征服了南方各地,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並留下官員軍隊鎮守。統帥從屠睢到趙佗。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爆發後,嶺南軍團迴歸中原的通道已經被阻斷。為求自保,趙佗封閉了南海郡的對外關口之後,誅殺了秦朝派來的官員,替換成自己的人。穩定住南海郡之後,他又派兵攻佔了桂林、象郡。最後,趙佗建立了南越國,統治著今天的廣東、廣西以及貴州、越南的部分地區。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後來還自稱南越武帝。就這樣,嶺南軍團徹底的在歷史上消失了。

    帝國最後一支關中軍團,是秦帝國最後的屏障,基本上沒啥動靜就消失了。史書中的記載並不多,大體上我們可以通過零星史料,看出這個軍團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是皇帝的親衛軍,人數不多,只有幾千人。

    第二就是衛尉軍,也就是皇宮的保衛隊,由於要守城門,人數自然比親衛軍多,約一萬多人。

    第三是中尉軍,負責京畿地區的安全,從京師徵集,負責野戰約五萬人。

    劉邦搶先攻進關中,實力大不如前的關中軍團奉命迎戰,被劉邦擊敗,最終秦王子嬰出城請降。之後,關中軍團主力基本被劉邦收編,也成為了後來楚漢之爭的重要力量。

    相當年秦始皇依靠其強大的軍隊一統天下,卻落得二世而亡的結局。這說明治理天下,靠暴政是遠遠不夠的。

  • 6 # 遁世豪情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實際上有一個簡單的道理,

    我們所學的歷史課本往往從階級鬥爭,農民造反,暴政來衡量這個問題。

    實際上我們試想一下,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實際上他剝奪了很多中層中上層人的生活水準哪。

    你試想一下其他六國的貴族士大夫們,他突然失去了以前的繁華,他能心甘情願嗎?

    所以說只要有人說暴動,反抗,他們立刻擁護,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提供資金上的支援。最最最起碼不會去反對。

    故而言之,當你把一個天下大亂的社會歸攏起來,那麼你所剝奪這些人的財富這些人絕對會反對你,那麼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會揭竿而起。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一個是秦朝,一個是隋朝。

    他們把原來很亂的一箇中華大地統一了起來,但隨之而來的也是迅速的滅亡了

    他們的下一個朝代,比如說漢朝和唐朝的統治者吸取了他們的教訓,找了一個折中的手段來控制大家。

    最主要的就是漢朝唐朝,他吸取了秦朝和隋朝失敗的教訓。

  • 7 # 凌煙閣論史

    是啊,是非常奇怪,短短十幾年時間,橫掃六合的大秦軍隊怎麼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呢?

    首先,當時天下一統,無仗可打,秦兵變得沒有動力了。

    秦國在統一天下之前,採用的是軍功爵位制。這種制度就是鼓勵平民參軍用的,你只要肯打、能立功,那國家就會給你好處,有爵位、以及爵位對應的待遇。

    這種激勵制度,把人性中逐利、競爭的因素都調動了起來,因此六國的軍隊不是對手。史書記載秦軍個個如狼似虎,胳膊下夾著人頭追逐六國士兵。

    但是,當天下一統之後,這種局面就改了:沒有仗可打了,軍人也就沒法立功受賞了。這種情況就混日子唄。時間短了還好,這一下就荒廢十幾年啊!再牛的軍隊也被消磨的沒有鬥志和銳氣了。

    實際中很可能不但沒有激勵,反而可能還要去幹雜活,這更讓人氣餒。

    其次,秦始皇的各種浩大工程,擾動天下,丟了民心,導致直接丟了軍心。

    毛澤東指出了戰爭勝負與人的關係。大致有以下幾點:

    人是戰爭力量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也是戰爭力量的主宰者;除了強大的物質力量之外,要想實現勝利還必須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從戰略方面看,戰爭指導者的主觀努力是獲得勝利的關鍵。從戰術方面看,戰場指揮員運用物質力量的能力在一定條件下決定戰爭的成敗;戰爭不只是軍力的比賽,更是人心的較量;對待戰爭的態度和戰鬥精神,是奪取勝利的重要保證;

    可以進一步概括為: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要使軍隊有戰鬥力,那麼人的因素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人心要齊。大家齊心合力,必須一致行動,令行禁止;人的戰鬥意志要強。有必勝的信心、堅強的戰鬥意志;人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勇敢戰鬥才能取勝。

    冷兵器時代,人的因素尤其重要。有了這些指導思想,我們再來分析秦軍的問題。

    秦始皇修驪山陵墓、修咸陽宮、遷天下12萬人到咸陽、修直道、修長城,這些工程即使放在今天也算是浩大的。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這麼多工程陸續展開,有的是同時進行的,其耗費的人力可想而知,幾乎全天下的百姓都被擾動了。

    而組成秦軍的士兵,一定是來自於社會。士兵個人、其家庭、親朋等的遭遇,決定了這位士兵在戰場上是不是願意為王朝賣命。

    假如某位士兵的家庭在忙於服徭役,在工程裡免費幹活,還要自負飲食,還要被監工惡劣地對待,那麼這位士兵的心情不會好。因為工程浩大、時間長,如果其家人被累的病倒甚至死去,那麼,怎麼能指望這位士兵為秦王朝賣命呢?

    秦始皇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可能目的是好的,但做法就極差,搞得民怨沸騰。秦二世上臺之後,又不能進行緩和性的調整,那情況就讓百姓絕望了。軍人們當然對這些感同身受。

    因此,秦王朝丟了民心,也就等於丟了軍心,軍心渙散的隊伍,肯定算不上雄師。

    結束語

    秦朝統一天下之後,軍隊長期沒有激勵體制;同時,各種浩大工程使天下疲敝,導致失去了軍心。因此,沒有戰鬥意志、軍心渙散的軍隊,已經不是當年橫掃六國的大秦雄師了。

    大秦雄師就是被秦王朝自己一手瓦解的。

    (完)

  • 8 # 天道酬勤向陽而生

    秦國統一六國後二世而亡,個人認為有兩點原因。

    一是強秦滅六國後未修養生息,秦國雖然“奮六世之餘力”強勢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但是戰後各國遺民並未享受太多和平的日子,各種徭役 賦稅加重,阿房宮,長城的修建更是長達多年,這種長期的消耗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為後期秦忘而奠定下了基礎。

    二是秦是以法治國,郡縣制的推行。觸動了封建貴族制度的根本。秦強大起於六世積累,商鞅變法,但滅亡也是源於商鞅變法,變法是強軍,在六國時期很適用,但統一後,法治的嚴苛,漸漸疏遠了士人集團的思想。士人集團的遠離,貴族集團的反抗,都是秦國滅亡的因素。國策以及制度都是好的,但是不試用當時社會形態,跨度過大都是導致秦二世滅亡的原因。

    秦雖然二世而亡,但是秦在滅亡的最後時刻,依然沒有讓駐守邊疆的數十萬老秦人撤回,讓後來人都肅然起敬。“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西抗戎狄是老秦人起初的職責,一直到滅亡也沒有忘記,免使華夏落入遊牧的戎狄的手中。這就是秦國百萬雄師的去處!!!

  • 9 # 東觀太史

    秦統一六國後,兵力大致有一百萬左右,具體去向是:蒙恬修長城北御匈奴帶走三十萬軍隊;隴西邊陲留守十萬邊防軍隊;咸陽留守十萬衛戍軍隊;還有五十萬軍隊,由任囂、趙佗領軍攻打嶺南。

    我們逐一分析秦末亂世時的這四支軍隊。

    隴西邊陲的十萬軍隊,趙高一直採取壓制的手段,所以急用時根本調不過來。

    任囂和趙佗率領的五十萬軍隊,在打下嶺南後,就一直駐紮在南海、象郡等地,士兵也與當地人通婚,基本都定居在那了,並沒有馳援咸陽。也有說,因為任囂和趙佗出發前,秦始皇交待二人,打下嶺南後就地駐紮,沒事不準回咸陽。

    所以,秦二世和趙高真正掌握的軍隊只有十萬。

    另外,秦滅六國後,俘虜了大批六國士兵,但考慮到六中國人心還不穩定,所以俘虜並沒有正式收入秦軍隊,而是轉做工程建設兵了。秦將章邯曾臨時拼湊了四十萬人(有說七十萬人)左右的囚徒軍隊,雖然前期作戰勇猛,幹掉了周文、陳勝、項梁等人,但是在鉅鹿之戰時,被背水一戰的項羽一舉殲滅,坑二十萬、降二十萬,俘虜了秦將王離,此戰後,秦國將領和軍隊幾乎殆盡,秦國也隨之滅亡。

  • 10 # 旋律香菸

    秦始皇雄才大略,掃平六國,歸於一統。秦朝的軍隊及其強大,王賁、蒙恬、王翦、章邯都是歷史上的名將,秦國實施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秦兵只要斬獲足夠敵人軍官首級,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爵位,所以秦軍的戰鬥力是十分強悍的,再說文治,丞相李斯是有名的政治家,他提出的“郡縣制”在當時是十分超前的,郡縣制擺脫了分封制的不利因素,抑制了諸侯國造反的可能,同時極大的加強了皇帝的權力。要知道,日本和西方國家在走向資本主義前基本還處於分封制呢。那麼這麼強大的秦國,為什麼傳到二世就滅亡了呢?而且還是摧枯拉朽一般的,讓我談談幾點淺見:

    項羽和虞姬

    秦法殘酷。秦法有名的是連坐制度,五戶為一伍,其中一戶違法,五戶連坐。這種制度在當時積極層面更多一些,連坐制度沒什麼好黑的。商鞅變法後,秦法雖然嚴厲,但初衷都是為了將犯罪扼殺在初期,百姓還能忍受,但到了秦國末期,法律變得異常嚴酷,沒有道理可言,更要命的是,法規條文複雜繁多,讓人無所適從(連菜刀也要登記),可能一不小心就犯了法,輕則挨鞭子,刺字;重則切鼻子,斷手腳,挖膝蓋骨;再重點就是斬首,車裂了。百姓到了後期,已經對秦法和苛捐雜稅苦不堪言,真是天天累得要死,又要小心翼翼,活得不如狗。比如說,一家進了賊,和他們家是一伍的鄰居按規定應伸出援手,那如果鄰居不在呢?那不管,你沒援助就不行,就犯法了,這是法嗎?這是整人啊!再看著名的“大澤鄉起義”,秦朝的兵役和徭役及其繁重,而且還特別殘暴,陳勝吳廣一行人本來是去做徭役幹活的,趕上連天大雨路不好走,但秦法規定遲到就殺,不問緣由。這還讓人活?所以陳勝吳廣心想:我去你的吧,馬上掀起第一次農民起義,點燃了星星之火。秦朝的滅亡,自此開始了序章。

    秦二世胡亥

    六國貴族後人未處理。秦始皇滅亡六國後,這些國家的貴族並沒有被趕盡殺絕,這是養虎遺患啊,這些舊國的貴族“反秦”的思想是天天在腦子裡轉悠,他們是有聲望的,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妄圖“復國”,遠的不說,就說張良,南韓的貴族,找了個猛男,掄著把大錘,砸了秦始皇的副車。這些人沒事幹就湊在一起,哀嘆國家滅亡之餘,肯定在私下沒少策劃壞事兒。果然,大澤鄉起義後,這些貴族振臂一揮,好多人響應,地方政府鎮壓不住,頓時秦朝立馬四分五裂。項羽也是這麼造反的,可悲的是,秦朝的最後的王--子嬰,就是項羽殺的。

    指鹿為馬

    3. 奸臣當道、二世昏聵。本來秦始皇指定的繼承人--扶蘇,是個厚道人,他關心百姓疾苦,還曾經為修築長城苦了百姓而對秦始皇範言直諫。如果扶蘇繼位,秦朝應該還會繼續走下去,奈何趙高這個“死太監”(身體殘缺,無法享受人生樂趣,就開始變態了),教唆李斯一同篡改詔書,令扶蘇自盡,扶二世上位。李斯也是最後犯蠢,本來嘛,為了自己繼續掌權才這麼做的,可是李斯掌權是為了有所作為,讓國家強大,使自己名留青史,可事後一看趙高,這廝就知道抓權,抓錢,享受,為了私慾,霍亂朝綱,弄得天下怨聲載道,而秦二世呢?人家還不如趙高,不抓錢也不抓權,就一個字兒“玩”,啥都不幹,啥都不管,有事兒您找我“趙叔”。李大人心想我怎麼和這幫無賴混蛋搞一塊去了,這哪行?於是李斯開始攛掇事兒,想搞下去趙高,趙高雖然不會治國只會敗家,但搞搞陰謀詭計還是沒問題的,很快李斯就被趙高誣告,被腰斬棄市,全家都沒有保全。然後,搞了一出“指鹿為馬”,滿朝文武自此都對趙高俯首帖耳。可有用麼?全咸陽都聽您的,那咸陽外面呢?人家都要打到家門口了。因為戰亂期間秦二世和趙高的瞎作為,致使秦朝有識之士不是受罰就是遠離,章邯在前線和項羽大戰,趙高還在想法搞他,你不死誰死? 一個國家,從上到下都是一幫只會“諂媚”的官員,還總是陷害前線忠良,如何抵擋當時的起義洪流?

    4. 起義軍強大。秦朝好不容易滅掉了陳勝的起義,但後面的劉邦項羽都是當世豪傑,劉邦擅於收買人心,手下的張良、蕭何都是大才(韓信是秦朝滅亡後才投靠的劉邦);項羽就更不用多說,“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在戰場上可說是當世無敵的。秦朝最後得大將--章邯,在鉅鹿慘敗給霸王,秦軍20萬被坑殺。另一邊,劉邦帶著大軍從宛城,步步為營的向咸陽進發。秦朝根本就沒有精兵良將再去阻止他們了。

    秦將章邯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秦朝只是國家表面上強大,實際上因為它的暴政,百姓生活十分艱難。其實當時的老百姓是很好管理的,他們只想安居樂業,穩穩當當的過日子,天下安定後就應該讓法律更加寬厚,更加合理,但秦朝的當政者們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只知道懲罰、鎮壓,最後被爆發的反作用力吞嗤,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龍蝦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