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Physics

    其實不止語文中有很多錯誤的地方,但這並不是最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很多老師根本不知道錯誤之處!

    如果教師本身專業水平不錯,可以給學生規避這些錯誤,或者對於沒有統一標準的,把多種情況都講解一下。但很可怕的是很多老師自己也不知道存在哪些問題,甚至因為自己專業水平的原因而存在授課的錯誤,我覺得這存在是非常大的問題的。

    以我曾經看過的文言文為例,我是教授物理的老師。因為喜愛古典文學的緣故,自己買的很多語文相關的書籍。涉及到文言文或者唐詩宋詞的,我從不看裡面的註釋,都是自己細細品讀裡面的意境和含義。

    有一次看到了《木蘭詩》。裡面前四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我印象很深刻,初中的語文教師都是把“唧唧”翻譯成“織布聲”,但我自己結合這四句意思,品讀這四句話總感覺應該翻譯成“嘆息聲”。因為第三句是聽不到織布的聲音,只能聽到木蘭嘆息的聲音。後來又讀到白居易先生寫的《琵琶行》裡面有一句:我聞琵琶已嘆息,又問此語重唧唧。這裡也是把“唧唧”一詞翻譯為“嘆息聲”。

    但畢竟不是專業出身,自己不敢妄下判斷,就去請教了很多語文老師。最開始語文老師都是果斷的告訴我就是翻譯為“織布聲”,我把《琵琶行》拿來做對比,他們也是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扯來扯去,最終結論也是“織布聲”。原因很簡單,教參上翻譯為織布聲,就這樣按照教參教。

    後來請教了一位老教師,透過多方查詢資料告訴我,就應該翻譯為“嘆息聲”。

    這個事已經過去有幾年了,現在我看網上兩種翻譯都有。這本身沒什麼,文言文,理解不同,翻譯結果不同。

    但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很多老師對此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知道照本宣科,拿著教學參考,依葫蘆畫瓢,給學生講解。自己連最基本的思考都沒有。或者說,自己也沒有深入的讀過、理解過文言文,就敢在課堂上滔滔不絕。

    我覺得這種教育太可怕了,事後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交給諸如此類的教師,自己能放心嗎!

    難怪現在社會上不斷的提出一些理論:現在的老師都是當年班級裡的差生(好學生誰來當教師),能教好學生嗎?

    作為教師,聽到這話感到心裡很不舒服。但也不得不承認,很多教師是需要迫切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

    例如我所教授的物理學科,我以前也替一些學校面試過很多物理新教師,可以說有一小部分應聘物理的教師對物理也是一知半解,但由於大部分學校急缺物理教師,也是一概全招。甚至一些非本專業本學科的人來教某一學科,這在小學初中應該都不新鮮。我覺得在現在這個時代,目前的這個發展水平,這種現象很不正常。

    因此,對於題主所提問題,我覺得應該提高教師准入門檻,嚴格教師資格考試,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才是正道。

  • 2 # 我是杜佩玉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先來一段秦風無衣的作品。感受一下文言文給我們的氣勢雄壯,慷慨熱血的感覺,寫出了戰爭之中那種兄弟同心是同往的視死如歸的感覺。如果看起來沒有感覺的話,因為這些字都是簡體字,換成繁體字的話感覺更好。

    在這個問題中,我們界定的就是上課的時候老師對於文言文應當如何進行解釋或翻譯,答案很簡單,我們有教科書照著教科書進行翻譯或講解就可以。

    退一步講如何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呢?那麼就需要很多的知識了,滿足考試層面的我們就嚴格按教科書來講而退而居。

    其次,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需要大量的知識,最好還是有共同語言的知識就可以在這裡推薦王力老師的古代漢語這本書。

    不讀書的話,對於古代漢語的理解肯定有著區別,比如說詩經上面的一些文章,它涉及的不僅僅是表面問題,比如說在文章開頭我們列舉的。這一個是的內容必須要了解,畢竟要了解這種語言給我們來的氣勢感和迎面可視感。

    如果能夠看出來文言文翻譯不準確,那說明已經到了一定程度,其實文言文除了考試之外根本就不用翻譯。

    當你學習了古代漢語相關知識之後,你才能感覺到其實古代漢語比英語難多了。你就會慶幸學習英語還是幸運的。

    好好學習,多讀書吧,讀書的天地更寬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一些無意義卻必須做的事情,應該懷揣一種怎樣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