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史春秋
-
2 # 走遍中國的利哥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當時的郕王(即後來的代宗)面對威脅,急召大臣商議對策,徐珵根據星象變化,建議遷都南京,遭到于謙和群臣的譏笑和反對。致名聲敗壞,多年未得晉級。遂求于謙在代宗面前舉薦,代宗未允。徐珵認為于謙從中作梗,深以為恨,改名徐有貞,以圖後起。
徐有貞(1407年-1472年),初名徐珵,字元玉,號天全,南直隸吳縣(今江蘇州)人。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貞因治理黃河水患有功,被晉為在副都御史。天順元年(1457年),參與策劃英宗復辟的奪門之變成功後,被封武功伯,任內閣首輔。徐有貞獨掌大權後,立即把于謙速逮捕下獄,最後以意欲謀反罪名冤殺之。此後在與石亨.曹吉祥的爭鬥中,敗陣。被貶,削職。
削職後,徐有貞浪跡山水之間,專注文學創作,取得極大成就。徐有貞善書法,長於行草。得於懷素.米芾風韻,兼有個人風貌。傳世作品《別後帖》,後世多有臨摹。其弟子以此創“吳門書派”,在詩文.書畫領域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所著《武功集》,畫作《杏花仙兔圖》等,詩.詞作《善權寺碑》文等均流傳至今。明代文人尤以江南文人,對徐有貞推崇備至,評價極高,稱其為詩.書.畫的代表人物。
世人對於徐有貞爭議頗多,唯一達成共識的就是徐有貞卓越的文學成就。
-
3 # zdwhly
其文武兼備天文 地理無所不通 他治理黃河救了無數人 他害死於謙是一家之言 該作者著作多有不實 另一作者說的是張軏 同時代的大臣李賢著作中提到徐有貞 但沒有說他害的于謙
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的,人也是如此。
歷史上有很多人的確有才,在某一領域有突出貢獻和成就,但在政治上都有極大的汙點罵名。
徐有貞最大的汙點就是讒殺于謙。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他讒殺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兩點:
一是徐有貞品行有問題,過於追求功名。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瓦剌首領也先率領蒙古大軍進逼北京,徐有貞託言星象有變,建議遷都南京,遭到了兵部尚書于謙的斥責:“言南遷者,可斬也”,因此對於謙心懷不滿。後來于謙帶領北京軍民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這相當於打臉徐有貞的南遷之議,因此他常受到同僚的取笑,“久不得遷”,官職一直原地踏步。
可是他追求名利的心很重,當初提議南遷就是想取得首倡之功的。無奈,為了升遷,他便通過於謙的門生向于謙求取國子祭酒一職,于謙也向景泰帝舉薦他了,但是他提議南遷給景泰帝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說“此議南遷徐珵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便沒有同意。徐有貞以為是于謙有意難為自己,對於謙更加怨恨。
二是于謙只是因為徐有貞進讒言,但這不是于謙被殺的根本原因。
明英宗透過奪門之變成功復辟,徐有貞立了大功。于謙被扣上謀反罪名,判為極刑。明英宗對此猶豫不決,徐有貞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這話堅定了明英宗的殺于謙的決心。這裡面固然有徐有貞挾怨報復的成分,更有客觀需要,不殺于謙,明英宗奪門之變的確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歷代為尊者諱,明英宗想殺于謙史書也不會明言,徐有貞不過是替皇帝背鍋罷了。
除了讒殺于謙之外,徐有貞在水利上取得極大成就,那就是治理黃河,客觀來說這對國家是不可忽視的大功。
徐有貞備受南方人推崇,有兩個原因:
一、他本身是蘇州人,而且官至內閣首輔,可謂位極人臣,家鄉人自然會稱頌。這在講究地域關係計程車大夫階層和官場仕途升遷的利益面前是很正常的。
二、在於他在文化上的貢獻,尤其是詩文和書法。
明代人評價他:“其學自天官、地理、兵法、河渠、陰陽方術,無所不通。詩文雄偉奇麗,詞尤妙絕。晩而喜作草書,遒逸變化,人莫能及。”
徐有貞是對吳門書派崛起具有先導作用的重要書家,在書法方面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他擅長行草,小行書尤為精妙,時人公認他“書法古雅,名重當時”。他的弟子吳寬、外孫祝允明都收到過他的指教與提攜,後皆成為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大家。明代李詡曾見過徐有貞早年墨跡,認為其字畫“甚是遒美”,將他譽為“吳中藝林冠冕”。
徐有貞的確有才,只是沾上讒殺于謙的罪名成為其一生不可抹去的汙點。
歷史上像他這樣的人不少,如蔡京,秦檜,嚴嵩,有揹負奸臣乃至漢奸的罵名,但是的確有才,他們都是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