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指寰王啊
-
2 # 子由拍案驚奇
據專家考證,中國科舉制度時代最年輕的狀元叫莫宣卿,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封川縣文德鄉人,高中狀元時年僅17歲,唐宣宗大喜過望,設宴並賜詩:
“南方遠地產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萊。神鯉跳翻三尺浪,皇都驚震一聲雷。”
並賜錦衣一件以彰榮耀。
唐朝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抗擊異族入侵,受封汾陽王,郭子儀當年就是武則天時期的武舉狀元出身。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 ,在宋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漢族。蘇州吳縣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狀元及第。
黃子澄,名黃湜,以字行,分宜澧源人。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殿試第三(俗稱探花)。
參與建文削藩失敗後,不降服朱棣,被朱棣殘酷地殺害,還禍連十族,所以舊時計程車子都歌頌黃子澄的節義。
張之洞(1837-1909) 字孝達,號香濤,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為探花,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今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前身)、湖北武昌蒙養院、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
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王艮(1368年-1402年),字敬止,號止齋,吉水縣水南鎮帶元村人。1400年,殿試策對獲進士一甲第二名,為榜眼, 授翰林院修撰。 參與編修《太祖實錄》、《類要》、《時政記》等書。
這個王艮,相傳在殿試後,本來考取的是第一名,但是顏值低,被建文帝移到第二名,成了榜眼。
值得一提的是,據明史記載,所謂的靖難之役中,朱棣大軍攻入南京,王艮顧念君恩,痛哭竟日,與妻子訣別時說,“食人之祿,死人之事,吾不復生矣”遂飲鴆而亡。
王艮的梅花詩寫的別具一格,記得一首《踈梅》詩曰:
"幾點奇花異若神,青青碧萼自留真。迎來歌舞偏成夢,散入溪橋豈媚人。錯落光殘烹夜雪,橫斜影淺脫飛塵。何郎去後誰知已,一度清吟一度春。"
全詩不僅沒有一個梅字,而且結構精緻,表達了作者即使受到冷落,也決不去爭寵邀媚,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情。”
科舉制度起自漢朝,隋朝隋煬帝設定進士科,到了唐朝,確立了科舉考試製度,宋朝就已經具備完整合理的考試製度,元代科舉斷斷續續,明清兩朝,科舉制度及其興盛,最終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在清朝光緒31年(1905年)。
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了1300年,相對公正,甚至刻板,嚴酷的科考制度,催生出大批的人才,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能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有益於文化藝術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促進了社會的文明發展。
回覆列表
這就比較多了
說個連中三元如今名聲不顯的名臣吧
王巖叟(1043-1093)山東臨清人
18歲連中三元因為弟弟去世棄官回鄉贍養父母先管理國子監再任安撫司機文字監,晉州折博煉鹽務定州知府官吏作惡鞭撻於市後任御史上策仁政廢苛政開言路,治國策論利國利民治學處世,選賢任能,勤儉節約,一片公心不顧自己安危,51歲病逝河南孟縣朝廷贈左正議大夫還是著名書法家文學方面著有易經傳,詩經傳,春秋傳。
一生才華橫溢,剛直不阿,政績卓著,建樹頗豐受到當時司馬光蘇轍等大臣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