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皇上和王爺們都有很多的孩子,是不是隨著與當朝皇帝血緣關係越遠,比如說先皇其他的兒子(皇上的兄弟)的後代們會不會逐漸變成庶人,沒有爵位?
12
回覆列表
  • 1 # 凌波微步996

    各朝代均不太同,但都和周禮相似。先秦是大宗小宗,王室是嫡長子繼承為王,其餘為上卿或大夫,到了大夫家就是嫡長子繼承為大夫,其他兒子為士。基本是大宗不變,小宗遞減。到了漢代是推恩令,封國拆分,各子都有份,只不過代代下來越分越小,所以劉備就是賣草鞋出生了。清朝時期是王公爺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如果是鐵帽子王),其餘諸子為貝勒,貝子。如不是鐵帽子王就直接將爵。對應公,伯,男,子諸爵

  • 2 # 弘農遺民

    分封制度要從西周開始說,周武王滅商後封國七十,姬姓五十。周公東征後建立禮制,規定周王嫡長子為繼位周王,餘子封諸侯;諸侯嫡長子為繼位諸侯,餘子為卿;卿嫡長子為卿,餘子為士;士嫡長子為士,餘子為華人。此項制度一直延續到秦始皇,秦國以軍功記爵,秦始皇沒有分封諸公子為諸侯。

    西漢初,漢高祖始封多為異性諸侯王,只有庶長子劉肥分齊王。經過漢初大量剿滅異性諸侯王,劉邦把皇室子侄大量分封為諸侯王。到漢景帝時出現“七國之亂”,武帝徹底解決問題,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後,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同時漢武帝又採取“酎金奪爵”的辦法削爵,以各諸侯上交西漢主廟的祭祀黃金重量不夠或成色差為理由,進一步削去諸侯王的爵位。漢光武帝劉秀,先主劉備,二位祖先的爵位就是這麼被削去,後世也就變成庶人。

    此後歷朝歷代大致如此,重點說一下明清兩代。

    明代:

    親王:皇嫡長子立為太子,皇帝諸子年十歲立為親王,有封地,故又稱藩王,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二十歲就藩。

    郡王: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 親王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鎮國將軍:郡王嫡長子為郡王長子;嫡長孫則授長孫;郡王諸子則授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國將軍長子襲位鎮國將軍,諸子為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輔國將軍長子襲位輔國將軍,諸子為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奉國將軍長子襲位奉國將軍,諸子為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國中尉長子襲位鎮國中尉,諸子為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長子襲位輔國中尉,諸子為奉國中尉

    所有爵位世襲,永遠有別於齊民。

    親王為一字號,如:周王、秦王、趙王等;郡王為兩字號,如;靖江王。

    清代:

    包括: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

    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四級。

    “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轉音。“固山”就是“旗”,“多羅”指一角,“和碩”指一方,都是指所擔當方面範圍的大小,以“和碩”為最大。

    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入八分”與“不入八分”的“八分”是指八種待遇的標準。“不入八分”者不能享受這八種待遇。八種待遇是:(1)朱輪(紅車輪)(2)紫韁(乘馬用的韁繩)(3)寶石頂(一品用珊瑚頂,寶石頂在珊瑚頂之上)(4)雙眼花翎(5)牛角燈(6)茶搭子(7)馬坐褥(8)門釘(府門上的釘)。

    封爵分功封與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襲罔替”——輩輩長子承襲爵位不降級。滿族人入關後,有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家功封的王是“世襲罔替”的,俗稱八家鐵帽子王(後來又增加了雍正時怡親王、同治時恭親王、光緒時醇親王、慶親王共四家)。恩封的爵位則是長子承襲時,輩輩經父親下降—級爵位。但是親王之子孫降到奉恩鎮國公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孫降到奉恩輔國公為止;貝勒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鎮國公為止;貝子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輔國公為止;奉恩鎮國公子孫降到鎮國將軍為止;奉恩輔國公子孫降到輔國將軍為止。

    清代親王郡王不就藩外地,只居住在京城。

    上述這些只是常例,謀反等大不逆罪除外,明代的寧王,齊王等犯罪被廢為庶人,子孫也就是庶人了,清代雍正時期的允祀,允禟都被廢為庶人,乾隆年間才恢復宗室身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來說說區塊鏈是怎麼形成和運作的,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