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趣趣百說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悲劇。

    朱光潛在《悲劇的心理學》之中認為現實生活中沒有悲劇。他說:“現實生活中並沒有悲劇。正如詞典裡沒有詩,採石場裡沒有雕塑品一樣”,悲劇同樣也是廣義的美得一種,是一種審美的意向,因此它同樣離不開審美主體,同樣需要人得意識去發現它,喚醒它,照亮它。

    1.關於悲劇定義的三種理解

    <1>亞里士多德關於悲劇的解釋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為悲劇下了一個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中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緒得到陶冶”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悲劇作為一種審美形態藝術的性質,主要表現在:1悲劇是人得行為動作表達。2,悲劇有特定的物件,特定的人物。3。悲劇引起人們憐憫和恐懼而使情緒得到陶冶。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時給人以審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劇的基礎。

    西方美學史上對悲劇很重視,悲劇一向被稱為崇高的詩,無論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慘結局,還是哈雷母特的悲慘命運,其中表現出來的現代西方社會悲劇意緒,悲劇所給予人的驚魂動魄的感受,並不在乎它向人們展示的不可抗拒的矛盾法則以及那些摧殘人、撥弄人的來自自然、社會的強大力量;悲劇打動人心的力量來自人自身,來自主人公不甘心於命運的安排,並以有限的力量向強大的環境所做的抗爭。他們雖處逆境,卻並不一味地哀怨、嘆息、坐以待斃。反之,悲劇人物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卻偏向虎山行,按照自己對生活的要求和願望去奮爭。不管結局怎麼樣,卻始終堅持自己正確的立場,羅密歐與朱麗葉雖然早早的失去了美好的青春年華,但他們為愛而生,卻也為愛而死,心甘情願的共同走向天堂,雖然有所留戀,但決不貪婪,所以他們死而無憾. 中國民族雖然"尚中""尚和",卻也擋不住悲劇的渲染.<<竇娥冤>>,一部古老的悲劇,主角竇娥生前沒有來得及做自己想做的事,她的勇氣、膽識毫不遜色與羅和麗,然而,黑暗的現實打碎了竇娥幻想的同時,也扼殺了她任何行動的可能。最終沒有能爭取自己的生命,正是這種非正義勢力正義勢力的故事,深深的打動著千萬華人的心!關漢卿並沒有讓天地由於證實竇娥的冤枉,從而代替了竇娥個人的復仇行動。天地也救不了她,伸冤報仇的任務還得靠竇娥死後的鬼魂去完成。竇娥死後的復仇,實際上是她性格發展的必然行動。所以悲劇之所以是悲劇,就在於它是一種由悲傷,憐憫,恐懼的痛感上升到驚讚快痛的複雜感情,在本質上與崇高相通。

  • 2 # 小強吳樂搞笑說事

    真正的悲劇,從本質上看,它與悲觀主義應當絕緣。悲劇如果沾染上了悲觀主義的色彩,就會破壞了悲劇積極的美學意義和功能,甚至斷送了悲劇的生命。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罪與罰》等作品,對於舊社會的黑暗和罪惡作了暴露和批判,但是由於作者宣揚了忍辱和順從的不抵抗主義,給悲劇帶來了濃重而陰暗的悲觀主義色彩。從而使人感到絕望,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和理想。這樣,悲劇的美學意義和美學功能就被破壞了。由此可見,悲劇是一個偉大的戰鬥者,它不應該麻痺也不會愚昧人們,它用它獨特的魅力讓更多的人去追求生活的美好。

  • 3 # 閒時翻書君

    悲劇能給人的情感帶來衝擊,從而引發延續性的思考。

    悲劇的影響建立在人性追求完美的特點之上,在閱讀文章,觀看劇作時,我們會將自己的感受投射成作品中人物,隨著人物的遭遇而喜而悲。

    悲劇的特點就是不完美,缺憾的感覺將使讀者久久地沉浸在故事之中,而希望完美的天性,又讓我們希望有機會能改寫悲劇的結局,彌補故事的主角的人生遺憾。簡而言之,一部合格的悲劇,一定能久久地抓住人心。

    僅如此,還稱不上優秀。一部優秀的悲劇,必定是那種在帶給人們深深遺憾之後,又引起思考的故事。比如莎士比亞的作品,透過反應人性與社會矛盾,將個體的悲劇上升到時代悲劇的層面,給人久久的思考。

  • 4 # 秋山正路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它的美學特性是壯美與崇高,它的審美價值是教化與解脫。

    悲劇美學考證了受眾對於人性中、社會上苦難、傷痛、無奈等的共鳴與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族》中諾諾和明妃的結局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