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蕭99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和地位是可以排到前三位的。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是需要考慮當時的背景環境以及對後世的影響,而不能單純用現代的眼光去評價歷史人物。

    而秦始皇生活的時代是奴隸制轉向封建制的一個過渡時期,當時的社會環境和道德理念都與現代相差甚遠,所以以現代眼光看當時的一些事情可能感覺很不舒服,但在當時來說,可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先看看秦始皇的主要貢獻吧。首先第一個就是統一六國。統一的過程不是秦始皇一代人就完成的,實際上這是秦國的一個成長和統一的過程,是經過幾代人的不斷積累而最終達成的。所以,秦始皇是最後實現這個目標的人,他是作為秦國幾代人的代表而成為始皇帝的。但作為其個人的魄力和手段也是無人能及的。

    就當時的時代來說,如果不能統一,可能再過幾百年,各國的差異會變得更大,統一起來的難度也會更大。甚至可能會形成類似歐洲那樣的多個國家,而不能形成大統一的國家。

    其次,統一度量衡和文字。這是另一個大功績,作為統一的國家,度量衡的統一為後來的2千年歷史奠定了基礎。如果不是這樣,後面分裂的可能性還會增加,當時六國的度量衡與文字已經有明顯差異的,再發展下去勢必會形成不同的體系。

    第三,郡縣制和中央政治制度的建立。這點同樣是奠定了後世的基礎,雖然秦始皇的萬世一統沒有實現,但其建立的各種政治制度卻基本被後世保留,雖然也再不斷的變化中,但其根本還是沒有改變。

    而至於說秦始皇的暴虐,其實大多數都限於傳說的層面,除了其本身確實存在的一些事蹟,更多的是後人的渲染。作為奴隸制到封建制這個時期的帝王,有哪一個沒做過暴虐的事情呢?或許秦始皇時期的一些政治手段確實比較殘酷,但是作為一個時代交替的時期,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懷柔政策的,這在其他時期都是一樣的。

    所以,總的評價,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其功績絕對是非常顯赫的。

  • 2 # 塞北豪客

    秦始皇的功績:

    1、統一六國。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秦始皇17年,派內史騰率兵對韓進攻,拉開了滅六國的序幕,在10年間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完成了中原的統一。

    公元前219年秦統一六國後,集七國力量發兵五十萬為五軍,開始南征百越。據《淮南子》記載: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浙江、福建),兩路攻南粵(廣東),其餘兩路攻西甌(廣西)。秦軍分一路攻浙閩,兵力約10萬;分四路攻兩廣,兵力約四十餘萬。歷史五年,終於把大秦的領土擴大到了海邊。奠定了今天疆域的基礎!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秦始皇第一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並且稱了皇帝,開始大權獨攬。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稱為“三公”。“三公”由皇帝任免,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建立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郡,每一個郡有守(等於省長)、尉(等於邊防區司令)和監(等於監察專員)各一,郡下設縣,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中國才真正到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所謂“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中國的文字在戰國時代已有分歧的趨勢,自此以篆為標準。度量衡的單位也標準化,車軸的長度也隨著劃一。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

    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

    4、北擊匈奴,修築長城;興修靈渠,開發南疆。

    北築長城,派士兵戍邊,阻擋遊牧民族的入侵。有了長城這個阻擋,遊牧民族再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樣,隨意可以南下掠奪。長城的功效一直延續千年之久。

    5、允許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於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佔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土地不再是國家所有,可以在市場上買賣。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壟斷土地的制度,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6、統一法律。據《史紀》《漢書》的記載,秦法僅死刑就分為戮、腰斬、車裂、坑(活埋)、 鑿顛(鑿破頭腦)、抽脅、梟首,並推行連坐法和族誅,實施嚴重的刑法,以鎮壓人民。

    秦始皇的過錯:

    1、焚書坑儒。

    丞相李斯建議焚書來阻止儒生對朝政的議論,所以秦始皇下令全國焚書。這是對文化的一次巨大摧殘。導致戰國時代好多名家的書失傳。百家爭鳴的良好風氣也嘎然而止。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所信任的方士盧生、侯生等求仙失敗後,不但沒有檢討自己跟神仙的交流有問題,反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認為是秦始皇的殘暴才導致神仙不下凡的。所以憤怒之下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得知出逃的原委後異常大怒,故而瘋狂報復,遷怒於所有方士,下令京城戒嚴搜查方士。經過努力共抓獲還沒逃走的方士460人,全部被秦始皇活埋。史稱這次事件為“坑儒”。

    2、巡遊求仙

    到了後期,秦始皇迷戀長生不死之術,篤信命數。又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藥”,服後便可“長生不老”。秦始皇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盧生、韓終、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

    3、沉重徭役賦稅

    農民上交收穫物2/3給國家。所以老百姓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上沉重的傜役,每次動用的有上百萬人修長城,阿房宮。使民夫每次死亡人數高達幾十萬。引起老百姓的不滿!

    4、刑法殘酷。

    秦的刑罰——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

    一、刑、耐、黥、完、罪

    二、刑罪——肉刑

    三、勞役刑

    四、貲刑——財產刑

    五、贖刑——另一種財產刑

    六、死罪——死刑

    在嚴酷的刑法下老百姓朝不保夕,所以劉邦攻佔咸陽後直接廢除秦的刑罰。直接用約法三章。

    綜上所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第一個統一了整個國家。統一了文字,錢幣,度量衡,這些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我們國家一直統一的保證。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

  • 3 # 無須終有莫

    縱觀歷史長河,每每提及秦始皇,那必不可少的就是:千古一帝。

    為什麼會有這麼崇高的評價,主要是因為始皇帝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雖說各界對始皇帝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從社會變革、推動時代進步來說始皇帝當之無愧的功績無雙。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亂紛爭,使民族達到了大一統的偉大時刻。雖說行事手段有傷天和,但非常之時須得行使非常之事。民族的統一,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這都是時代進步的必經之路;與時俱進、變法革新才能國強民安,尤其是在當時戰亂紛爭的年代。大一統的和平局面是最難能可貴的,始皇帝中華民族的千古一帝,留給後人無限遐想的皇者。

  • 4 # 暗香香

    明朝有個思想家,叫李贄。李贄被稱為明朝思想啟蒙運動的一面旗幟,一生持才傲物,以伯夷、叔齊自居。歷代名人中,能夠入李贄法眼的並不多秦始皇就是其中之一。李贄對秦始皇評價極高,贊為“千古一帝”。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不僅僅只是地域上的統一,也包插國家政治、經濟制度及思想意識文化上的統一。因為秦之前的國家是地域統一,而國家政治制度依然處於分裂壯態。

    秦始皇統一之後沒有停止開疆拓土的步伐。由於在夏、商、週三代,中國的領土並不大。以夏商為例:,它的領土包括河南、山東、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周朝時領土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北到達陝西南部,南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19年秦國統一六國後,集全國之兵力,又開始了南征百越的戰爭。據《淮南子》記載: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打東甌和閩越(浙江、福建),兩路攻南粵(廣東),其餘兩路進攻西毆(廣西)。歷時五年,用兵將近五十萬。終於把大秦東南、及南的國土都擴大到了海邊。奠定了我們今天南方地區的疆域基礎!

    秦始皇東嶺南設定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並不斷向嶺南移民,中原移民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及手工業技術,讓落後的嶺南經濟社會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南方安定後,秦始皇又命大將蒙恬,在公元前214年率領三十萬大軍攻打匈奴。在黃河河套平原的匈奴被秦軍打得大敗,最後匈奴只能一路向北逃至大漠深處。秦軍一直攻打到了陰山一帶。

    經過此一戰,漢朝的歷史學家賈誼讚歎曰:“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隨後,蒙恬在原燕趙秦三國長城基礎上,修建了西起臨洮(現在的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在地方,設立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每郡各設郡將一名(等同現在的省長),尉(等同於現在的軍分割槽司令員)一名,以及監一名(監:等同於現在的監察專員)。郡下設縣,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縣制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世襲制。中國才真正到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大秦統治階級統一全國後,由於各諸候國家之間地域文化的不同,在各地的文字,貨幣、度量衡都不盡相同,對經濟發展起了阻礙的作用,因此,才有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書同文——中國的文字在戰國時已有了分歧趨勢,各諸候國的文字也不相同,這就給政令的推行,、經貿易的往來、文化的交流帶來了板大的不便。為此,秦始皇讓丞相李斯對文字進行了統一,自此以蒃為標準,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字的統一。

    度量衡的單位也進行了標準化。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大小不一,容易引起混亂,秦始皇推行了統一的度量衡。

    1、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於中。

    2、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

    (4)、統一法律

    據《史記》、《漢書》記載:秦法僅死刑就有七種之多,並且推行連坐法,其中最狠的應是族誅,用殘酷的刑法去鎮壓勞動人民。

    (5)、北擊匈奴、修築長城,興修靈渠,開發南疆。

    北方大地修築長城,派土兵戍邊,阻擋遊牧民族的入侵。有了長城的阻擋,再也不能向以前一樣,隨意南下掠奪了。長城的功效一直延續了千年之久。

    (6)、允許土地私有制制

    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下令全國農民自報個人佔有農田的實際畝數,以便紅收賦稅,同時又實行,即使是農民,只要有軍功也可以授予土地和爵位。土地不再是國家所有,可以在市場上買賣。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壟斷土地的政策,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

    若評論秦始皇功勳,絕不能忘了他的廢除好奴隸制,開始實行封建制。那麼什麼是封建制呢?它有什麼進步呢?封建制就是源於商秧變法,它的實質具奴隸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門自己的社會地位,改變自己祖祖輩輩做奴隸的命運。秦始皇改變了當時的社會,它讓人民有了好生活,讓百姓有了生存能力,同時也讓國家變的強大起來了。

  • 5 # 三塗

    秦始皇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做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世人放大了他的過,掩蓋了他做出的貢獻。

    一,改變了社會體制

    秦發與西北,而後逐鹿中國大地,這其中付出的努力是幾代人的心血,秦始皇十三歲繼位,經歷了呂不韋獨攬大權,朝中政變,到公元前238年才在一系列鐵腕操作後親政。

    掌權後的秦始皇推行統一戰略,重用李斯及尉繚,首尾用了十年時間,陸續兼併六國。

    兼併六國後的秦始皇覺得王號,已經不足已彰顯其業,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稱帝后的秦始皇進行了一系列的舉措,加強中央集權。

    地方實行郡縣制,官吏由中央任免,由此中國兩千過年的封建社會開始了征程。

    二,統一全國文化、度量衡

    統一六國後,存在的問題很多,當時六國都有自己的文字以及度量計法,這種不同給朝廷實施的各項舉措帶來很大的困難,秦始皇便頒法令,統一文字、度量衡、改幣制,這是的秦國算的上是真正的統一。

    焚書坑儒爭議較大,這件事中書是真焚了,但到底有沒有坑儒?

    從秦朝當時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統一文化是加強國家穩定和強盛的迫切需要。

    而“焚書”的開始還要從秦朝頒佈實施郡縣制開始。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

    秦始皇深知分封帶來的隱患,分封侯國就是樹立敵兵,郡縣制的實施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這些儒子卻以私學誹謗朝政。

    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當時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

    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時條例誹謗時政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所焚何書?為何而焚?

    這當中最主要的一本是《尚書》,因為尚書記載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聖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就是《詩經》,因為詩經中多讚頌歷代君王,始皇不願有六國遺黨頌六國先王。

    但,所焚書當中最重要要數《道經》。這道經也非現在的老子道德經。

    到底坑的是誰?

    對於坑的到底是誰用八字就可以概括。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當時方士進言始皇帝長生之術非他所不能修成,長生也非是小小丹藥所能達到。需到海外三仙山尋得仙藥。

    對於術士的誆騙,秦始皇自是不信,而方士接近始皇的真正目的是將《道經》傳於天下。始皇惱羞成怒,認為方士們在耍弄自己。於是,先焚道經,後坑方士。

    對於秦始皇的評價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功大於過,一個是過大於功。

    秦始皇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並且始皇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因為“焚書坑儒”秦始皇留下千古罵名,給人看為大暴君,其實是冤枉秦始皇了。

    從社會程序的角度看,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極大,所以我認為他是功大於過。

  • 6 # 龍旺1980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收天下之兵於咸陽鑄銅人十二,以為從此天下息兵再無戰事。嬴政自認功業勝過以前所有的皇帝,所以從三皇五帝當中各取一個字,自稱皇帝,又要把基業傳萬代,所以又叫始皇帝,意思就是從今天開始,以後的皇帝就按二世三世這樣傳下去,直至千秋萬世。此時此刻的秦始皇功業已經達到顛倒,突然無仗可打的他於是決定巡遊天下,直到死在巡遊途中。

    嬴政被人懷疑是呂不韋的兒子。因為他的父親邑人在趙國做人質的時候,生活困苦,後來被呂不韋發現,自認為奇貨可居,於是大力投資秦邑人。後來邑人回國後,呂不韋又幫助成功繼承王位,邑人感呂不韋的恩情,封呂不韋當相國,權傾朝野。到嬴政繼位之後,政令皆通過呂不韋和太后把持,於是嬴政搬倒了呂不韋奪回政權,開始了統一六國的程序。

    嬴政採取了尉繚和李斯的建議,用重金收買六國權臣破壞他們合縱對秦的策略,在外交上採用遠交近攻,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逐個擊破。

    首先第一個國家是三晉,因為三晉是秦國進出中原的門戶,三晉中以趙國最強,因為長年和秦國交戰,秦趙之間彼此十分熟悉對方,所以仗打得時間最長,期間連續被趙國打敗兩次,搞得嬴政不得不改變策略先滅了其中最弱小的南韓,開啟局面後,再施反間計離間趙國君臣,在趙國替下名將李牧之後,王翦一舉擊破趙軍活抓趙王遷。滅趙之後,王翦採用迂迴包抄的策略攻下燕國都城薊(北京),燕王喜逃到遼東。搞定了三晉和北方燕國後,秦軍開始南下滅楚,中間隔著魏國,於是王賁引水灌了大梁城滅了魏國。三晉之地盡歸於秦,有了財力物力支援,進攻楚國深溝高壘以逸待勞,逼迫楚軍主動進攻,在楚軍退去後,王翦引軍追擊大破楚軍斬殺項燕後,直取楚國都城壽春,滅了楚國。之後秦軍調轉方向,再度北上追擊燕國殘部,滅了燕國後,從燕國南部進軍,直奔齊國都城臨淄(齊國本來就曾被燕國的樂毅連續攻下七十餘城)齊王建不戰而降,至此六國滅而秦一統天下。

    秦滅六國,不是嬴政一個人的功勞,是秦國幾代人的努力奮鬥的結果。秦國起初因為養馬養的好,才被封為附庸,專門為周王室養馬一直到秦襄公時期,因為出兵協助周王室平定叛亂,平王東遷有功於朝廷被封為諸侯,然而封地全被西戎佔領的地方。後來打敗西戎,引進人才,修國政,開教育,開拓千里之地,再到秦孝公時期商君變法,秦國國力日間強大,與此同時六國間因為戰爭不斷消耗,國力日漸衰落,此長彼消之下,六國不能抗秦已是事實證明的。

    再來說秦始皇的功過。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一改周王朝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地方官由朝廷人民,廢除了諸侯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在朝廷上設三公九卿,廢除了六國舊法,規定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南征百越,修建水利,遷幾十萬戶口到南方戍守,帶動了南方地區的發展,北抗匈奴,建立萬里長城。

    秦始皇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結束了春秋戰國近600年的戰亂,國家統一,這是第一大功,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延續2000年的封建制度,這是第二大功,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是第三功,修建靈渠,打通長江和珠江,第四功,修建萬里長城北抗匈奴,至今萬里長城仍被視為中國精神的傳承。當然一兩功成萬骨枯,我們不只看成績,有人說秦法嚴苛,暴秦!秦法不嚴苛那秦朝變法幹什麼,變法的目的就是依法治國,變法你可以憑軍工改變自己命運,不變法你老百姓哪來機會?那可是奴隸社會,講什麼人權?至於焚書坑儒,相比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如何?如果連幾個儒生都奈何不了,還當什麼皇帝?秦始皇晚年好修仙,期望長生不老,因為他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去做,當然這他的痴心妄想罷了,每個人都免不了一死,這是自然規律,誰都不能阻擋。當然了,秦始皇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培養好接班人,導致秦國二世而亡。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秦始皇真乃千古一帝!

  • 7 # 漫漫行旅路

    二八開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統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君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封建時代的國家,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程序。

    另一方面,其統一六國、統一文化、度量衡等行為也加速促進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行成,與此後的漢武帝的大一統思想一到奠定了中國“統一”的歷史思潮,使中國曆代統治者無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使得廣袤的中國大地並沒有類似羅馬帝國崩潰後的西歐分裂為持續對立的數十個國家。

    當然,他的歷史侷限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對征服的狂熱使其過度高估了國內的生產能力,匆忙在統一六國的龐大軍事行動結束後,再次發動了向北和向南的進攻,激化了本就尖銳的國內矛盾。其次,秦始皇晚年對死亡的恐懼也使得他盲目追求虛無縹緲的神仙,造成了不需要的浪費和奢靡影響國內政治風氣。也因此,一直沒有對帝國統治者進行明確的安排,最終造成了帝國的崩潰。

    秦始皇生前可以憑藉自己強大的威望和帝國強盛的軍事威壓天下,但始終沒有處理好身後之事,這可能也源於他對死亡的恐懼。

  • 8 # 漢字的魅力

    對秦始皇的評價,比較統一的說法就不再贅述。今天,從以下四個方面“替”秦始皇說幾句話:

    一、中國歷史基本是“漢修秦史……唐修隋史……清修明史……”模式,當朝推翻了前朝,雖然史者有史家文風,一般不會刻意顛倒黑白。但是,肯定在修史過程中做不到完全客觀公正,起碼不會為前朝唱讚歌。縱觀歷史上存續較短的朝代,帝王被後世“詬病”較多,秦朝、隋朝、南北朝、五代十國足以例證。

    由此,秦始皇曆史作用的“積極性”肯定被打了折扣。

    二、秦始皇修的被譽為“天下第一宮”阿房宮,徵調大批勞力、勞民傷財,是秦始皇的一大“罪狀”。這裡有必要說兩點:

    第一,古代帝王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具有共性特徵,從歷史的角度看,屬於“正常”。

    第二,阿房宮究竟存在不存在,近些年曆史學界、考古學界,和科學研究,持疑觀點越來越多。最早的“史料”記載是千年之後的杜牧,杜還不是史學家,而是文學家。

    有訊息說,科學界用現代科學 探測,阿房宮“遺址”兩千多年前並沒有被焚燒過,進一步推斷,阿房宮根本不存在。

    這一“罪狀”存疑!

    三、“焚書坑儒”也是秦始皇的一大歷史罪狀。秦始皇燒了多少書?活埋了多少儒生?他活埋的是“儒生”嗎?這在現有歷史史料記載中是模糊的,這不符合古代歷史學家嚴謹的治史風格。這一歷史事件有可能被“擴大化”了。

    縱觀歷史,歷代新興帝王都會對“反對者”進行殘酷的鎮壓,尤其是對有影響能力不“順應”統治者的“知識分子”,看看清朝一個“文字獄”就殺了多少人?

    秦始皇的這一“罪狀”有待商榷!

    四、後代歷史學者幾乎“共識”秦王朝的“暴政”,尤其是司馬遷的《陳涉世家》影響最大。近些年有細心的史學者研究發現,“陳涉”們因為下雨、道路泥濘而晚到,依照當時的《秦律》,罪並不當死,而且處罰很輕。

    再就是,劉邦建立漢朝,基本是沿用了《秦律》。如果秦始皇是暴政的話,漢朝依然是暴政。秦朝的滅亡關鍵因素並不是“暴政”。

    站在歷史的角度,秦始皇算不上“善政”,和前後比較,也可能算不上“暴政”

    有些朝代的興起、滅亡有其必然性,也有很大的偶然性,歷史不能假設。後人由於受史料的束縛和歷史侷限性,其總結的原因並不一定具有客觀的必然性。

    對千古一帝秦始皇應該有更符合歷史的客觀真實評價!

  • 9 # 暮陽雨桐文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最早的中央集權,封建專制王朝——秦朝。

    秦朝的強大與輝煌,暴政與滅亡都與秦始皇嬴政因果相連,他的功與過早已蓋棺定論!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始皇帝,他的功績與過錯歷史早已明鑑!

    秦始皇又是一個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視野不凡,排除異己,重用親信的人物,這在他平定了秦朝叛亂,除掉權臣呂不韋,重用李斯等人自見分曉。秦始皇先後滅掉齊,趙,魏,楚,燕,韓六國。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為什麼說秦始皇自高自大,自命清高?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於是就自稱皇帝。為什麼說秦始皇視野不凡?因為他修建萬里長城,運河等重大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防禦工程,水利工程。

    秦始皇對內,實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地方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統一語言文字,統一交通車軌標準,統一度量衡標準。對外,北上打擊匈奴,南下征服百越。嬴政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一直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這是他的功績。

    他的過錯就是,晚年迷信長生不老,實行暴政,修建阿房宮,萬里長城,稅額,勞役沉重。勞民傷財,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揭竿而起!可謂成也嬴政,敗也嬴政!

  • 10 # 歷史也奇葩

    評價秦始皇,不應該以正常人的角度去評價他,而應該以他所處的位置評價他。尉繚曾經說過:“秦始皇這個人,鼻樑高,眼睛細長,有鷙鳥一樣的胸膛,豺狼一樣的聲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窮困時容易謙卑下人,得志時也容易吞噬人。我是一個平民百姓,然而接見我時,常常甘居我下。如果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不能和他長期相處。”這句評價,很能概括秦始皇。無疑,他是一個很成功的帝王,對,是一個成功的帝王,但不這表示,他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能用道德去評價一個帝王;他也不是文化推動者,在焚書坑儒,燒燬大量有價值的書籍上,他沒有推動文化;他更不是心懷天下的君主。他做的一切,只是鞏固的他的帝王之路,包括尋找長生不老的仙丹。這是秦始皇的價值觀,只要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帝王,他可以禮賢下士,採納良臣諫言,這只是一個手段;他可以成為一個明君,給百姓安定的生活,因為這是帝王的職責;他也可以心狠手辣,下狠手處置叛亂賊子,因為要鞏固帝位。總而言之,秦始皇是一個帝王,而且是成功的帝王,站在這個角度可以理解他做的很多事,帝王眼裡無對錯,只有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在敘利亞扔燃燒彈燒燬2萬畝小麥,農民到底做錯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