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之一 囚牛(qiú niú) 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絃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龍生九子之二 睚眥(yá zì)睚眥,傳說生得豺首龍身,平生性格剛烈、好鬥喜殺,是龍子的戰神。睚眥發怒時瞪起的兇惡眼神,也被古人用來描述“怒目而視”,《史記》司馬遷對“范雎報仇”一段的評價,便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於是,誕生了“睚眥必報”這個成語。睚眥好殺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劍刃身與手柄接合的吞口處,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龍生九子之三 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龍生九子之四 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妄以藉此趕走鯨。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如今,在全國大地,幾乎每一口古鐘上,都有蒲牢的身影。龍生九子之五 狻猊 (suān ní)狻猊,又名金猊、靈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雖然相貌兇悍,但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佈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狻猊也作為文殊菩薩的坐騎。如今,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還留著古人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排行第五,這座廟又名“五爺廟”。龍生九子之六 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 ),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龍生九子之七 狴犴(bì àn)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對作奸犯科之人極有震懾力。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古時牢獄的大門上,都刻有狴犴頭像,因此監獄也被民間俗稱為“虎頭牢”。龍生九子之八 負屓(fù xì) 負屓,身似龍,頭似獅,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龍子中另一位好風雅的——專愛書法。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中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龍生九子之九 螭吻(chī wěn) 螭吻,又名鴟尾(chī"wěi),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傳說中它生得龍首魚身,它的形態最早出現在漢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
龍生九子之一 囚牛(qiú niú) 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絃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龍生九子之二 睚眥(yá zì)睚眥,傳說生得豺首龍身,平生性格剛烈、好鬥喜殺,是龍子的戰神。睚眥發怒時瞪起的兇惡眼神,也被古人用來描述“怒目而視”,《史記》司馬遷對“范雎報仇”一段的評價,便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於是,誕生了“睚眥必報”這個成語。睚眥好殺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劍刃身與手柄接合的吞口處,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龍生九子之三 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龍生九子之四 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妄以藉此趕走鯨。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如今,在全國大地,幾乎每一口古鐘上,都有蒲牢的身影。龍生九子之五 狻猊 (suān ní)狻猊,又名金猊、靈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雖然相貌兇悍,但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佈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狻猊也作為文殊菩薩的坐騎。如今,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還留著古人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排行第五,這座廟又名“五爺廟”。龍生九子之六 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 ),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龍生九子之七 狴犴(bì àn)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對作奸犯科之人極有震懾力。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古時牢獄的大門上,都刻有狴犴頭像,因此監獄也被民間俗稱為“虎頭牢”。龍生九子之八 負屓(fù xì) 負屓,身似龍,頭似獅,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龍子中另一位好風雅的——專愛書法。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中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龍生九子之九 螭吻(chī wěn) 螭吻,又名鴟尾(chī"wěi),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傳說中它生得龍首魚身,它的形態最早出現在漢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