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山grk
-
2 # 心理專家劉愛民
目前,國內的輟學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尤其農村。孩子輟學有外在環境的影響,比如家庭變故、家庭經濟條件、家長及鄰里的讀書無用論、其他孩子的輟學行為等等,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比如心理脆弱、怕吃苦、經受不了挫折等。一個正當上學的孩子選擇輟學,離開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同學,離開班集體,願意割捨願意去經受離開群體的孤獨,他們內心是怎麼想的呢?
孩子輟學以後,家長一般反應是很焦慮擔憂,天天圍著孩子問為什麼,想法設法讓孩子重新回到學校;然後是老師,會給家長聯絡,詢問孩子情況;同學們也會給孩子投來關注的目光......而這些,正是一些平常就慣於採取辦法來獲得關注的孩子最想獲得的。平時他們常用的求關注的方法已經被周圍人適應了或者有對策了,於是他們只好變本加厲,玩更刺激更危險的方法。但是用輟學來求得關注的方法帶來的就不是小打小鬧的影響了,很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
一些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於嚴苛,成績要達到多少名,或者每天放學回家就會像監工一樣盯著孩子做作業、學習,時間長了,孩子對家長對學習就有牴觸情緒,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更甚,再對孩子像小孩子那樣“威逼利誘”已經很難起效果,還可能把孩子逼到牆根,迫不得已採取決絕的反抗——輟學。一些老師對待孩子特別是青春期孩子也是“一言堂”,只能自己說了算,對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越發強烈的青春期孩子缺乏理解和包容,一味壓制,導致孩子絕地反彈,用輟學來表達對老師的反抗和憤怒。
還有的孩子因為在學校裡跟同學關係不好,吵了架或者打了架,於是就輟學了。老師或者其他同學就會想,他是受了多大的冤屈呀,竟然學都不上了,或多或少就會對那個跟他發生矛盾的學生有一些不好的看法,那麼輟學的孩子就達到了目的:對那個跟自己發生矛盾的學生進行報復。
用輟學來進行反抗或者報復,其實是損失慘重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別人毫髮不傷,而自己卻可能因此丟了前程,實在是不值得。
有些孩子輟學主要是因為學習對他們來說,已經失去了信心,他們覺得自己無助又無能、做不好、沒有用,他們也拒絕任何嘗試和幫助,是一種自暴自棄、徹底氣餒的行為表現。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想法和行為,來源於一系列挫敗的經歷。也許,他努力了,但沒有成功;或者,他努力了,產生了小進步,但是父母或老師,沒有及時關注和給予鼓勵。
面對孩子的輟學,父母要拋棄“別人會怎麼想”的想法,檢討自己的過失或不足,用鼓勵和理解去靠近孩子,專注於跟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輟學確實是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但換個角度來看,它也是親子關係發生轉變的時機。
-
3 # 張榮根
十二三歲孩子輟學,這裡面有多方原因的,但可以肯定的不孩子本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
一、部份農村孩子家庭,父母親都在外打工賺錢,把孩子的上學和監管交給了隔代的爺爺,奶奶。這樣就形成了監管和鋪導,心裡構通的缺失。
二.學校和當地村委會沒盡到責任,特別是對重點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的要多走訪,多關心,學習上要鼓勵,生活上要關心,讓孩子感到老師像似父母,村委會要履行起最基層黨群送溫暖,關愛下一代的責能。
三、父母本人在外打拼賺錢很辛苦,但千萬不能忘了下一代的成長,首先現在通訊方便,與老師,爺爺奶奶保持電話暢通,及時瞭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如發現輟學等難題及時與當地村委會聯絡,配合學校做好工作。賺錢為了生活孩子,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同樣也在賺錢,同樣也為改革變生活和命運備鬥,希望在外打工的父母,勿忘與在家的孩子聯絡,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學沒關係,但千萬不能讓他們十二三輟學呢!
回覆列表
回答了:關於這個問題,在城市基本沒有了,應是在一些邊遠地區,或是山區。他們是怎麼想的?其實不是他們怎麼想,應該是地方,家長是怎麼想的。年紀這樣小就輟學,這現象是不好的,都應動員回校才好,要想走出大山,就必須努力學習,有知識,想幹工作就容易。以前,我們想讀書都不容易,正碰上不好的年代,以至不能讀好書,所以文化少,幹工作有時力不從心,或是比別人多用力。現今政策好,生活好,人人都能讀書。隨著科技的先進,人更需要有文化,所以學習應是學生的唯一。時代在前進,科學在發展,希望孩子們個個都讀好書,特別是十二、三歲的小孩,讀好書了,力爭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過上幸福生活!謝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