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問道華夏

    很適合 ,很必要,若有興趣閱讀,那更是很難能可貴!

    之所以有人對某類書籍存在適不適合閱讀的疑問,原因在於這些年錯誤教育理念的誤導埋下的隱憂種子。

    以前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育管理上實行的是學校管理行政化,學術管理政治化,教育理念八股化,致使教育系統僵化,一潭死水,泯滅了孩子們的天性,埋沒了莘莘學子的開拓性、創造性,把一個個鮮活而獨特的個體變成整臺呆板機器部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官化學員,悲夫!

    這個悲劇,前蘇聯是導演,是禍首;不管是非、一味跟從是從犯。這一點,從民國出大師就可以看得出來。民國的那些大師們無一不是既專且博的,無一不主張廣涉博取的。魯迅還主張多度課外書籍,不受文理科限制。

    為何要學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國之所以叫中國的唯一理由,傳統文化是老祖宗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華人的精神血脈,血氣旺方可精滿氣足神旺,沒有精神血氣,沒有華夏文明的精神血氣的華人,就像一個失魂落魄的精神病人,經不起風吹雨打,辨不清東南西北,沒有是非觀念,不懂人之為人的擔當責任,不知道如何發展自己,利益眾生,造福國家。

    需要說明的是,傳統文化是一個大概念,沒有一成不變的傳統。既是傳統,就有一個傳承與吸收的過程,並非一說到傳統,就非得是老孔,不能是佛學基督,不能是蘇格拉底、柏拉圖。這就像吃中國麵條,只要有興趣,完全可以吃點麵包、蘸點黃油的道理是一樣的。

    事實上,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河圖洛書到易經,道德經,論語等等,都有一個相容幷蓄的問題。兼則能活,容乃能大。比如今日之漢服,比如後來之旗袍,都不是原有模樣。即便是當代的漢族,還有多少原滋原味的所謂正統?這說明,傳統的力量在於既有個性,又有新鮮血液的不斷補充。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史子集方面,最能代表華人精氣神的經典正是老莊、孔孟、鬼谷子、申韓等大批先哲的皇皇鉅著。

    鬼谷子,王詡,是中國現這種不可不說的一個重量級人物,他有多厲害?看看諸子對他的崇拜便可知:兵家尊為聖人,縱橫家奉為始祖,名家、筮占拜為祖師,謀略家尊為謀聖,尊他為師祖。當然他是道家人物,道家尊其為王禪老祖。所以他的書被譽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

    再看看他的學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李牧、徐福……哪一個不是經天緯地的曠世奇才,哪一個不是赫赫煌煌,勳昭日月?

    除了特殊年代,他的書屬於禁書。但太平盛世之下,他的書就是經綸世物之寶典,指導人生之秘笈,為何不能學呢?

    所以,若是有性趣,趕緊學,認真學,過了這個興趣期就會留下遺憾。我們都知道,中學時期是廣涉博獵打基礎的關鍵期,是積累倉儲以備後用的吸收期,這些積累儲存下的精神財富會在將來發酵成人生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而早期的儲備不足,家底不厚將來會有老大徒傷悲的怨嘆。

    至於《羊皮卷》《狼道》當然也是可以涉獵的,這些書也都是養生、煉性、培智的難得 好書。

    讀經典在於與時俱進

    經典之精在於經典是活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殭屍本。比如《論語》,在孔子時期,他所講的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途徑,主要論述仁政、義理,是“純”儒學。到了漢代,大儒董仲舒將孔學拓展,雜入陰陽、五行之學,以適應漢代開疆拓土保家衛國安民之需要。而到了魏晉時期,又被加入道學,到了南朝又被加入玄學、佛學,直至宋明,不斷與時俱進,成了一門嶄新的儒學。

    不僅儒家經典如此,諸子各家均是如此,它們在各自發展過程中,相互借鑑,自我豐富,為我所用。不然,這個門派就會死掉。

    這就是說,在學習這些經典的時候,要融匯歷史,結合當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習他是要為我所有,不能成為書的奴隸,鑽進去出不來,出不來,那就是死學問,死學問反倒是個負擔,不如不學。

    當然這是從學習經典以後的感悟而言的。對於開始學的朋友,可以不考慮這些後期的問題,只要潛心閱讀就萬事大吉,值得支援,值得鼓勵。他會在閱讀過程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矯正。

    就說這些吧。總之,高中階段能擴大閱讀範圍是最好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健康的良好的興趣只能鼓勵不能遲疑,只能開發不可打壓。為高中階段的廣泛閱讀而高興,為儘快培養更大更牢的閱讀興趣而祝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什麼影視劇好看啊?拿著手機都不知道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