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
2 # 約翰的甲殼蟲
這個多少能反映一點我們民族的劣根性,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對窩裡橫的人物有一些好感。早年間的混混崇拜就是這類情節的體現,吃霸王餐、睡漂亮妞讓人眼熱,很多人臆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首先因為中國足夠大,人足夠多,能維持穩定的農耕文化,我們缺乏對外擴張的積極性。也正是因為這樣,威脅統治的隱患主要來自內部,也早就了中國精彩的內戰史,歌頌改朝換代式的英雄成為常態,人們趁火打劫改善自己及族群命運的小農式理想特別有市場!
正因為基層有這樣的心理需求,小說評書一類的藝術載體自然會有所選擇,這與專制體制下意識形態的引導有莫大關係,民眾的思想侷限在是非模糊的狀態,會極大降低統治難度。
-
3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你這問題問的挺好,一時真不知如何作答。答淺了,意不達及。答深了,又不是千字萬字一文就能闡明的。
散發弄舟且隨寫隨答,信手侃聊幾句,未盡答處,涵涼墨少。
先簡略前三人:
西漢陳湯破匈奴,犯我中華,雖遠必誅。
曹魏毌丘儉二徵高句麗,令其滿地找牙。
唐朝蘇定方徵突厥、夷百濟,皆擒其主,開疆擴土。
均於華夏有功,然則陳湯、毌丘儉名於坊間不顯,蘇定方更慘,在通俗小說、評書中成為了反派、奸逆。
再簡略後三人:
關羽,三國蜀之名將,封印封金尋救主,歷朝封建集權推頌,送上神壇。
趙雲,蜀之良將,後世評話演義傳為白馬神槍常勝,民間粉絲累世聚集。
林沖,八十萬禁軍教頭,實則小說杜撰人物。此不再提。
後三人為什麼盛於前三人,用一現今世象類比吧:
科學家、企業家鑽研科技、振興國力,或許世人不多知,而演藝圈明星八卦,卻進入千街萬坊,鬧個誹聞、婚變啥的,更是蟻議者眾。
這說明很多深層的社會諸象的東西橫亙其間,不是一兩句用話能講請的,不是一兩句用話能定誰是誰非的。
類比或許不大恰當,但絕沒有置疑百姓價值觀的意思。
百姓嗎,忙碌安家置業,平安溫飽為先。快餐式的、傳奇式的故事更宜於接受以聊資以傳誦。
比如說古時茶館說書藝人,他看到百姓願聽誰誰能打,誰誰重恩。他為了生計,自然會在下一段的下一段中,吸取亮點,保持良性延續,而去誇大演義一些歷史素材。這一點在《說唐》類評書中最能看出,幾乎把唐朝素材,抹了重重百十遍粉。剛開始還有其人其事,再到有其人無其事,編到最後到無其人無其事,反正有聽眾,我就得演。什麼結義、被圍、破陣,模具都一個模具了。
而古時的百姓呢,知識面、文化力肯定窄,迷信思想亦有,往往於聽的痴迷中,信為真史。畢竟古人評話有個正能點:從來揚善批惡,邪不勝正。
答題扯偏了。是想表達關羽、趙雲這些人為什麼盛傳流廣。是因為每個百姓都有一種對忠勇仁義的傳奇英雄的崇敬心結。
明初羅貫中小說《三國通俗演義》,更是把這種現象,推向了高潮。小說人物,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直至今朝仍流誦不息,這或許他都沒有想到。
美聲唱法永遠不及通俗歌曲流行,科普文永遠不及詼諧段子受眾。存在即有道理,這是世象,無以論對與不對。
百姓關心更多的是更好的生活,更易於聊侃的談資。無可厚非。
現今,人們的思維不斷置疑、腦洞不斷多開,對於一些歷史的社會的邏輯不邏輯現象展開議評,這,已經是社會在向高處不斷飛躍發展了。當贊。
書不盡言,信手劃拉來,妄言悖議處,閱者見諒。
-
4 # 公明淏
最好不要把少數民族地區的同胞稱作外人,凡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少數民族同胞,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們和中原地區的人民一樣,為維護中國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經濟繁榮,為拓展中華民族的疆域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根據特定的歷史時期,就包括:匈奴、突厥、鮮卑等等,他們與契丹、党項、女真族人民一樣,都是以孔孟之道為正統的思想行為準則,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
時過境遷,他們已經淹沒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之中,他們也是民族融合得一員,誰知道那裡曾經是不是我們的祖先!
回覆列表
趙雲、關羽、林沖被小說評書說話了,傳播面太廣了。而蘇定方、陳湯、毋丘儉基本上在小說評書中沒有出現。蘇定方好不容易出現了一次,還被《隋唐演義》說成一個奸臣。
這就是被歷史上“文人”乾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