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孤星看看

    歷史是不能改變的,這就是歷史的本性,我們現在在這裡假設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用假設來推演歷史的某個因素對以後的情況造成多大的變化,這就像一個萬花筒,以後的歷史會發展成什麼樣,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以後每時每刻的某個因素,也會導致歷史不斷的發展變化,這是像幾何級的變化一樣無窮大,在這之後歷史究竟會怎樣變化,又是一個無窮大的因素,這對現在的社會發展造成怎樣的影響也是不確定的。以後以後社會如何發展,不定因素也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沒有一戰和二戰,世界如何發展?我們也無從得知。因此假設歷史是毫無意義的。

  • 2 # 老蟲雜記

    不能!

    自古藩王作亂,不在於皇帝撤與不撤,主要取決於藩王手中之實力,藩王手中兵馬錢糧,焉有不反之理,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都是被撐大的。什麼人會想著稱王稱帝?答案就是無限接近王位和帝位的人,劉邦一開始也沒想過做皇帝,造反只是為了活命,後來有了自己的人馬和一定實力後,也只是想當個王而已,直到後來天下只剩下他和項羽兩支主要力量的時候,他才開始想打敗項羽自己就能做皇帝了,朱元璋也是如此,都是隨著實力一步步強大後,才長出稱王稱帝的野心來的。

    所以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亦有這種基因,他們割據一方,事實上不受中央管束,實力一步步壯大,與地方軍閥無異,他們擁兵自重,就是為了以待時變,等一個恰當的機會起兵而已。所以歷朝歷代開國君主為了奪取天下所封的藩王都會成後世之君的心頭大患的原因正基於此,沒有人能相信嘴上表的忠心,只有無權無實力了才能讓做皇帝的放心。

  • 3 # 布拉德皮凍

    這需要從軍事、政治、外交、財政四個方面分析。首先是軍事。清初設三藩的主要和根本目的就是利用吳、耿、尚的軍事力量打擊南明退縮的東南沿海、西南腹地和兩廣的殘餘力量。因為這幾個地方地理環境複雜,氣候環境惡劣,民族成分複雜,作為才出關十幾年的八旗作戰部隊很難服水土。三藩常年與殘明和地方土司作戰,可有效形成軍事力量對耗的局面,有利於消化三蕃實力。但康熙後來逐步發現,三藩不但沒有對耗減弱,反而逐步坐大,因此,即便不撤藩,他們會慢慢形成三股強有實力的地方軍閥,而且山高皇帝遠,很大可能會或早或晚的叛亂或脫離中央。

    第二是政治因素。三藩皆為明朝降將或叛將,與反清力量,前明遺老,地方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另外最關鍵的是三人都是漢人,他們不反,也會有各種勢力不斷的聯絡和慫恿他們反。即便不是光復明朝,完全可以再建其他漢族政權。

    第三是外交因素。三藩都在邊境和沿海地帶,處在外交前沿,與境外力量和國家的通訊聯絡,遠遠便於北京,耿在福建,可串聯臺灣鄭氏。尚在廣東,可南下南洋。吳在雲南,可外通緬甸泰國。這些藩國可直接越過中央政府行使外交權。眾所周知,國家主權的完整最重要即是國防和外交,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國兩制別的都可以兩制,唯獨國防和外交必須統一。可見三藩形式上的反叛是主權外交問題。

    第四是經濟問題。三藩控制四五省的財政收入,實質上就是經濟獨立和反叛。

  • 4 # 萊芝蔓

    如當時不撤番,短時間內還不會爆發矛盾,但養虎為患始終隱藏著巨大風險,長痛不如短痛,所以防患於未然及早撤番乃明智之舉。

  • 5 # 紅塵孤燈客

    顯而易見,三藩之亂是遲早的事!

    一、勢力強大

    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是當時天下八旗之外軍力最強大的軍隊,此時的蒙八旗、漢八旗的戰鬥力遠遠低於三藩(而綠營此時還不成氣候)。同時,三藩坐擁廣袤的土地和人口。吳盤踞雲貴,勢力延伸川、陝、湘、鄂,可以說整個大西南地區幾乎都在吳三桂的勢力或者影響力之下;耿精忠盤踞福建,牢牢控制著東南沿海,與臺灣鄭氏隔海“呼應”;尚可喜盤踞廣東,影響廣西,南國半壁江山盡在其下。

    這等勢力,絕不會敢於人下,受控於人,遲早會自立。

    二、滿漢民族對立

    滿清入關後,曾一度保持著不平等的滿漢政策,致使漢人歸心不足。同時,更大的矛盾對立在於,清軍南下進攻南明政權時,清豫親王多鐸攻破揚州,屠城十日,製造了慘烈的“揚州十日屠城”,埋下了深深的滿漢民族矛盾。

    在這些滿漢矛盾對立之下,只要有一個合適的導火索,就會爆發成火藥桶,炸裂天下。

    三、反清力量的影響

    縱使三藩死心塌地,但是也絕對招架不住天下反清力量的慫恿和鼓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釀啤酒磨麥芽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