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小糖吖

    朱元璋稱帝后,因為“朱”和“豬”同音,所以改“豬”為“豕”或者“彘”了。

    大家都知道古人很忌諱,下輩名字如果重了長輩名字的字,那是很大逆不道的,更別說重了當時皇帝的名字的字,就是讀音相同也不行,不然,輕者牢獄之災,重者直接殺頭。那要怎麼辦呢,看史書,你就會發現很多古人名字到了後來朝代忽然給改了,這就是當時史學家為了避皇帝諱改了。

    朱元璋後來稱帝,那明朝人們自然要避朱元璋諱,那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豬大家該怎麼叫呢?朱元璋自然是給人們做了規章制度,為避免殺豬宰豬吃豬意為殺朱宰朱吃朱,朱元璋親自下令,命老百姓們把豬叫做“豕”或者“彘”。吃豬肉便成了吃彘肉或豕肉。

  • 2 # 三上歷史

    1368年,朱元璋趕跑了元朝,建立大明。這時,全華人民就面臨著一個新問題,就是該如何叫豬?

    古代講究為尊者諱,皇帝的姓名更是要避諱。

    劉秀建立東漢,成了光武帝,天下的“秀才”都要改名為“茂才”,

    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觀世音菩薩”就成了“觀音菩薩”。

    現在老朱家當皇上了,大家還能說“殺豬”,“吃豬肉”嗎?

    面對強大的皇權,“豬”能挺過去嗎?

    “豬”這個字其實曾經面臨過一次滅頂之災,但是他在人們的口中挺了過去。

    根據裡耶秦簡的記載,秦朝政府曾下令豬不能叫“豬”得叫“彘”,裡耶秦簡的原文是這樣的:

    “毋敢曰豬曰彘”

    翻譯過來就是,不敢叫豬得叫彘。

    但秦朝很快就亡了, “豬”還是在民間頑強的流傳了下來。除了《史記》,後來的史書中大量用到“豬”字。

    好了,現在說回明朝的“豬”。

    其實朱元璋在的時候並沒有怎麼為難“豬”。畢竟朱姓不是明朝皇族的私姓,天下姓朱的人多得很。

    但明朝初期的文人還是有必要避諱它,並且這對他們來說不難。

    因為“豬”自古就有好多種稱謂,在書面語中經常用的“豕”(shi)和“彘”。而“豬”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口語叫法。

    那時的文人寫史寫書,就用“豕”來代指“豬”,既顯得文雅古樸,又巧妙的避諱了“朱”,一舉兩得。

    我們看明朝人修的《元史》,還有《明太祖實錄》、》明成祖實錄》,除了需要用到人名地名的地方,不得不用“豬”來稱呼外,其他的地方“豬”通通都用“豕”來代替。

    比如祭祀就說:

    牲用牛羊豕各一。

    對已有的地名人名只能原封引用,比如有”豬圈頭,豬兒莊,寧豬狗,貴州蠻平豬“等。

    但這些避諱只限於文人的自覺,老百姓是該說“豬”的還說“豬”。

    並且文人的這種自覺避諱,也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成祖朱棣死後,兒子仁宗朱高熾即位,朱高熾是個短命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死了,死後兒子宣宗朱瞻基繼位。

    而在《宣宗實錄》裡,“豬”就大大方方的出現了。

    比如有:

    豬羊每隻300貫。

    這證明“豬”這個叫法一直存在於明朝的民間,後來把文人的書面用語也給攻破了。

    宣宗實,在祭祀的時候還是要用“豕”的比如:

    以其家所畜小羊豕充祭祀。

    而到了後來的《英宗實錄》中就直接出現了“每歲春秋祭祀共用豬羊54只”,這樣直白的詞。

    但歷史並沒有這麼平穩的發展下去,到武宗時出了一個小波瀾。

    明武宗朱厚照,不但姓朱,而且他還屬豬。

    正德14年12月,武宗旅遊南巡到了揚州,突發奇想,下了一道命令:

    按理說,養豬宰豬,是尋常事。但是呢"豬"是朕的屬相,又和我的姓同音,並且豬吃了會生瘡,因為有這麼多的不便,所以我決定下一個命令,以後除了牛羊之外,豬就不能養了,也不能殺,不能賣。如果誰敢違反全家老小全部充軍。

    但是,雖然不讓全華人民養豬殺豬了,武宗自己還是吃著豬肉的,當然他不能說豬肉,他必須說“豕肉”。

    不讓養豬,這是天下人不答應的,沒多久在大學士楊廷和的反對下,明武宗撤銷了這個禁令。

    此後”豬“就橫行天下了。

    我們看明朝的小說,像《金瓶梅》、《三言二拍》裡的言語從來沒有避諱過”豬“。

    甚至還大方的用”殺豬“這樣的詞,比如:

    拿起把荊子來,打的殺豬也是叫。

    “豬”代替了“豕”,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秦始皇和明武宗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沒有一戰,會有二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