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孚朗頁
-
2 # 穿越再現彼岸
祭文是祭奠死者或者山川、神靈等所誦讀的文章,主要是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的經歷,歌頌死者的功德,寄託哀思,激勵活著的人。從古代到現在祭文是有一定規範文字的,或長或短,現在一般將祭文文字控制在200-300字範圍內,避免誦讀時間過長,特殊情況除外。古代寫祭文是要押韻的,現在一般都採用散文的形式。(顏真卿祭侄文稿區域性圖,顏真卿的侄子被安史之亂叛軍殺害。)
如何寫祭文?在古代祭祀是一件大事,祭文寫作早就形成了一種模式。
一、祭文的題目。一般是這樣做題目的,假如是祭文針對是自己的侄子題目就定為:
“祭xxxx文”。xxxx表明誦讀祭文的人和亡者的輩份關係,一般不要體現亡者的全名字,尤其是姓氏,祭XX侄文。
二、文章開頭要用哀維或者維開頭:哀維:或者維:,這個詞是個語氣助詞,沒有意義,是一種固定的模式。
三、祭文內容。首先表明祭文憑弔的時間、祭奠誰、由誰來祭,講明說清楚。接著介紹亡者的簡要經歷,主要的功德、業績,表達哀痛之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定祭文內容的長短,誦讀的時間不宜過長。
四、結束語。最後用“伏維尚饗”(這個是對神靈、祖先和上位者的)或者“尚饗”,為了避免可能不符合身份的情況,一般都用“尚饗”。意思是指讓死者享用祭品,也可以用現代語言代替,最好不要用現代語言代替,顯得太俗了。(韓愈為自己的侄子韓老成寫的祭文圖)
古代祭文的典範文字。唐代的大文豪韓愈自幼由自己的大嫂撫養長大,同時一起的還有他的侄子韓老成(小名十二郎),這個韓老成的第十七子就是傳說八仙中的韓湘子。韓老成去世後,韓愈非常悲痛,寫下了《祭十二郎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
尚饗。
明朝嘉靖皇帝曾經御製祭文祭奠軒轅皇帝,全文如下:
維:
嘉靖十年,歲次辛卯,八月壬午朔,越二十四日乙巳,皇帝謹遣延安府通判梁知讓致祭於黃帝軒轅氏曰:
昔者奉天明命,相繼為君,代天理物,撫育黔黎,彝倫攸敘,井井繩繩,至今承之,生多福恩,不忘而報。茲特遣使齎捧香幣,祗命有司,詣陵致祭。惟帝英靈,來歆來格。
尚饗!
固定的祭文文字模式,可以用現代語言來表達生前經歷,功德、業績等,表達哀思等。
如果自己文筆不錯,可以拋棄傳統的祭文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哀思和悲痛。
回覆列表
多寫一些前輩曾經有對後輩的多麼的期望,由於侄兒的去世、是一種落空前輩們對後輩人們的期望,而後又是因為什麼到至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這種傷痛悲痛的、是萬分的不正常的悲據發生,
多產述一些侄兒小時候,值至去世前時的點點滴滴孝老,尊老,懂事,儘量用悲哀詞句來表達侄兒去世哀嘆,但是以要控制好侄父母親過度悲傷心情的情緒,人必僅走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要面對明天的,活著的人明天的人生之路還很長,走的必僅以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