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風別業

    謝邀,這句話的解讀務必要用哲學的眼光去看,而且要聯絡道德經其它地方,以及與道德經出書的時代背景聯絡起來。同時應該注意道德經其實很形象的,那麼讀者對待它要有平實的心態,避免過於敬畏深奧抽象。道德經講到在哪裡建大國?指出要學海洋處下流,可以海納百川,成為天下所歸。在珠穆朗瑪峰上建再大的國,能有幾個人幾何物能去呢?資源貧瘠,高處不勝寒嗎。那麼沒有人肯來,自然不能使用人之力了。處下,解決人和資源肯來,最好呈現自動彙集之勢,就像包容一切的大海那樣。也是指出,能包容,是基本能力的。道德經出書的時代背景是奴隸制,奴隸之力,本質是屬於畜力,並不是人之力的。指出要用人之力,那麼就不能把人當奴隸使用!所以這句話是反奴隸制的理論啊!什麼是人之力?那就是智力,智力基於思想,或者說就是思想。而思想的績效在於自由。思想受到禁錮,人變得愚昧,人之力衰敗。思想受到壓制或不予理睬,顯然思想不能被激發而不能興起,死氣沉沉,那麼人之力自然就變得疲軟而趨炎附勢或明哲保身!用人者自然也用不到人之力了。所以用人者要為之下,下是形象化,指出要尊重人才,敬仰其能,人為知己者死,自然傾盡其人之力。根本的是人之力獲得自由奔放了。劉備三顧茅廬,本質就是釋放人之力啊!大家想,現代為什麼講自由?發展科技?因為科技就是人之力,自由之下,思想解放。

  • 2 # 做書

    老子曾經提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在用人思想的闡述上,老子強調“用人之力”應當建立在知人、善用的基礎上。善於用人的領導者應當“為之下”,應當在言語和行為上時刻保持謙卑、謙遜,同時坦然接受自己也有犯錯、也有不如他人的可能,儘可能地擺正自身位置、做到真正的用其所“善”。

    這種“善用人”的價值理念也在無形中傳遞著人才之力的具體實現方式,領導者該如何在握有“生殺大權”時做出最準確的判斷,如何在群眾“冒死進諫”時做到不盲目、不聽從但又有所借鑑,如何在階級地位差異極大時做到“虛自有容”、對民間疾苦感同身受,都是老子所強調的“用人之力”,也只有真正做到“善用人者為之下”,才能真正成為最為高明、最有智慧的領導者。

  • 3 # 平淡167191170

    老子的本義是教人返先天,到無為處,我不能用乎人,人不能用乎我。隨元炁周流,任五行運動,不用修為而為之下。若用人之力(道力)靜極陽炁生而神化歸空。是心靈體驗的規律。

    不學內丹功是很難理解老子的本義,不能單從文字字面上解釋,《道德經》本是道學的心裡體驗的著作,一步一個驗證。

  • 4 # 伊森3號

    為之下,就是要把別人當老師,不是口上,是心裡,難啊!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曾子說“用師者王,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用師,就是為之上。是這個意思吧,只是孔子、曾子直接說了答案,感覺沒什麼稀奇的,老子說了反面,讓人思考而得,希望或許可以記得牢一點。

  • 5 # 安意如

    “善用人者為之下”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幾個版本的原文如下。

    河上公本作: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傅本作: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王弼本作: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帛書本作:

    故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竹簡本無此章內容。以上各版本內容出自劉笑敢的《<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為什麼要列舉各種版本,因為細細對比,只有河上公本、傅本、王本最後一句作“用人之力”,而帛書作“用人”。我們翻看高明的《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5月版。高明就這個問題做了明確的解釋。他分別從用韻和上下文行文體例上,斷定“之力”為後人所增。劉笑敢也認同高明這種解釋,指出“‘用人’是一般的用人、待人之道,但傳世本作‘用人之力’則意義狹窄,變成了僅借用別人之力,又會產生用計謀利用別人的歧義。”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也採用了高明這種解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培養孩子的懷疑精神?